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家大莊子的滄桑歲月(三)

王家大莊子的滄桑歲月(三)

王家大莊子的滄桑歲月

作者:王旭忠 劉成義

大門前老榆樹的一個歪脖子大樹丫上掛著半個鐵犁鏵,權作生產隊發號施令的大鐘。大門前的影壁被粉刷的雪白,上面寫上了「人民公社好」的仿毛體的大紅標語。老榆樹的一側堆著小山一樣高的燒柴,靠牆根立著排排生產隊打的腰子,擰草繩的芨芨「件子」。拉捆子用的木輪車整整齊齊地排成一行,頭尾相接。犁地的犁鏵、犁頭、犁架「擔隔子」,繩索碼放在農具棚下。榆樹底下的涼槽上拴著隊幹部和下鄉幹部的騎馬,拌草吃的直打響鼻。上工、開飯、集中,只要聽到鐘聲一響,社員們紛紛從四面八方湧進了王家大莊子,在這裡吃大鍋飯,參加勞動,組織學習,大躍進,放衛星。王家大莊子里人聲鼎沸,紅旗如潮;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爭當先鋒,打擂台,搞會戰,比幹勁,奪紅旗,拔白旗。全體社員實行了高度集中的「五化」管理。即「生活集體化,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吃飯食堂化,小孩托兒化。」做到了統一領導,統一時間,集體吃飯.集體上工,集體學習,集體開會。開飯聽鐘聲、勞動聽哨聲,開會聽歌聲。社員們意氣奮發的高唱著「社員就是向陽花」的革命歌曲,龍騰虎躍,氣勢如虹,去戰天鬥地,去創造人間奇蹟。

王家大莊子作為五生產隊辦公室地點和公共食堂的所在地,一直維持到上世紀60 年代。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根據人民公社的相關政策,重點解決了供給制、集體食黨和「一平二調」、「共產風」等問題。五生產隊停辦了公共食堂,新建了辦公室後,社員們才離開了王家大莊子。往日喧嘩熱鬧的王家大莊子突然間寂靜了下來,結束了它最火紅的時代。到70 年代前後,隨著王氏老兄弟們相繼搬遷到了新居民點之後,王家大莊子居住的人明顯減少了許多,個別房屋也進行了拆遷。只有王老三一宗三代人苦守著王家老宅子。後來,生產隊搞「五好」建設,新建居民點,王家大莊子被完全拆除,只有王老三的後人們在原庄底上翻修了房屋,一直居住至今。昔日氣勢恢宏的王家大莊子隨著時光的流逝,社會的發展終於蕩然無存,失去了昨天的雄風與輝煌,但留給人們的許多記憶卻難以磨滅。

大澇壩種水稻

1958 年,30 多名從江蘇支援新疆的支邊青壯年到英格堡五隊安家落戶,就住在王家大莊子,參加集體勞動,住著集體宿舍,吃著公共食堂的大鍋飯。那個火紅的年代,人們都富有創新精神,敢想、敢說、敢幹。幾位青壯年看到王家大澇壩,難以想像這麼大的水田為什麼不種水稻。他們忽視了氣候、氣溫、地溫、水溫的制約條件,盲目地要求在王家大澇壩里試種水稻。經請示上級,上級認為在大躍進年代,群眾為發展生產搞技術革新大方向是對的,在英格堡種植水稻是新生事物,應該大力支持,不能打擊青壯年的積極性。於是縣上從米泉調來了200公斤稻種送到了五生產隊。幾位支邊青壯年放幹了澇壩水,起早貪黑忙著種水稻,平整士地,施用了大量的農家肥,精耕細作,在澇壩底上種起了水稻。但是由於氣溫、地溫水溫、日照、無霜期等方面均達不到種植水稻的科學要求,水稻出苗後,生長緩慢,立夏了稻苗只長了三四公分,成了軟秧子,不分櫱,無法插秧,水稻詩種以失敗而告終。王家大澇壩填平後再也沒有使用,消失在大躍進的年代裡。

大灰堆的貢獻

王家莊子的大灰堆坡,歷經幾代人的日積月累,到了上世紀50 年代,已經堆積成10 多米高,40 多米長的小山一樣的草木灰山坡。1959 年,五生產隊認真貫徹毛澤東主席提出的關於發展農業生產的「八字憲法」,即:土、肥、水、種、窯、保、管、工,開展了向土地要產量,向荒山要糧食,開荒造田,改良土壤,大力施農家肥的生產大熱潮。牛圈、羊圈、馬圈、豬圈、茅廁的糞便都被清理得乾乾淨淨,送到了田間地頭。舊房屋的炕土、倒塌的廢牆圈子、庄底子、散落在田野里的牲畜糞便等都被漚積成了優質肥料。據農業技術員講,草木灰是優質肥料,施到地里增產效果肯定好。在徵得王老大的同意後,生產隊動員了全部勞力,加學生娃娃,人挖車拉,肩挑筐背,用了一個冬天的時間才將王家大灰堆坡的灰運到了莊稼地里。可見王家大莊子的大灰堆坡確實是碩大無比。至此,這座高大的灰堆雖然徹底消失了,卻為糧食的高產豐收作了貢獻。

簡單的生活,比詩更浪漫。

溫暖治癒你的心和胃:)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木壘網事 的精彩文章:

TAG:木壘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