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昆明旅遊日記:金馬碧雞坊

昆明旅遊日記:金馬碧雞坊

金馬碧雞坊位於昆明市中心三市街與金碧路匯處,高12米,寬18米,雕樑畫棟精美絕倫,東坊臨金馬山而名為金馬坊,西坊靠碧雞山而名為碧雞坊,是昆明的象徵。金馬碧雞坊始建於明朝宣德年間,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

《金馬碧雞》的傳說源遠流長,最早見諸於史籍記載的是漢代班固的《漢書》。據《漢書》「王褒傳」記載:漢宣帝五鳳三年,有方士盛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祭祀而致。於是漢宣帝封當時四川的著名文人王褒為諫議大夫,持節前往求之。由於諸蠻叛亂,道路閉塞不通,王褒並沒有到達雲南而只到了川西一帶,寫了一篇《碧雞頌》進行遙祭,頌詞為:「持節使王褒,遙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馬、縹碧之雞,處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之鄉。歸來歸來,漢德無疆,廣乎唐虞,澤配三皇。黃龍見兮白虎仁,歸來歸來,可以為倫。歸兮翔兮,何事南荒。」王褒企圖憑藉「漢德無疆」,寫一篇祭文,就將金馬碧雞召喚到內地去,最後一無所獲,而王褒自己不久也病死在返回的路途中。

漢代,有關金馬碧雞的記述大都較為簡單,且語焉不詳。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南中志》的描述則將金馬碧雞同動物圖騰利聯繫在一起。」章帝時,蜀郡王阜為益州太守,治化尤異,神馬四匹出於滇池河中……」,「長老傳言,池中有神馬,或交焉,即生駿駒,俗稱之曰『滇池駒』,日行五百里。」「碧雞光景,人多見之。又傳昔有鳳鳴其上,土人呼為碧雞,因以為名。」又言:「禺同山(今大姚、永仁一帶)有碧雞、金馬,光影倏忽,民多見之……」。

滇池和滇西廣大地區氣候溫潤,植被茂密,適宜各種飛禽走獸繁衍生存。雲南地區有兩種特有的動物,滇馬和綠孔雀。馬在古代不僅是家畜,更是行軍作戰的利器。中國產馬的地區除了北方,就只有雲南了。可是,北方常年被游牧民族控制,中原農耕政權要想獲得北方良馬非常困難。北方游牧民族長期利用騎兵機動優勢劫掠中原地區,漢族只能依靠長城據守。因此,中原地區對馬趨之若鶩。只可惜,滇馬矮小,根本不能行軍作戰,只能拉貨而已。

鳳凰是傳說中的瑞鳥,是鳥中之王。 《山海經·南次山經》說:「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有越來越多的考證顯示,鳳凰的原型就是雲南的綠孔雀。

金馬碧雞逐漸由動物變成了神,再變成山名,最後成為了昆明市的象徵。此外,統治階級的推波助瀾也是金馬碧雞神化的重要原因。唐代,佛教傳入雲南後,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提倡而逐漸興盛,金馬碧雞的神話傳說因此也演變成了佛教故事。據元代張道宗《紀古滇說》云:「周宣王時,天竺摩耶提國阿育王生三子,長曰福邦,次曰宏德,次曰至德。三子俱健勇,因父有神驥,爭欲得之。王莫能決,乃命左右曰:『將我神驥縱馳而去,有能追獲者主之。』縱驥東奔,季子先至滇之東山得之,因以金馬名其山;長子次至西山,有碧鳳集山上,滇人呼鳳為雞,因名山為碧雞;次子後至北野,各留屯不回。阿育王憂思,遣舅氏神明以兵迎之,為哀牢彝所阻,遂歸滇,各主其山,死而為神。」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孔雀王朝的統治者,在位時皈依了佛教,並成為虔誠的佛教信徒。在這個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神話故事中,金馬碧雞由古代先民自發崇拜的動物神祇被擬化為佛教人物(阿育王太子),這也就意味著人們對金馬碧雞的崇拜即是對佛教的尊崇,同時這也是佛教利用民間傳說宣揚其教義的明顯例證。

金馬、碧雞二坊曾是昆明城內人文景觀和城市的標誌。位於昆明城傳統中軸線的南端,即今天金碧路與正義路交叉口,始建於明代宣德年間。東為金馬坊,西為碧雞坊,二坊相隔約數十米,均為門樓式木構牌坊,飛檐翹角,與忠愛坊鼎足而立形成「品」字三坊。金馬、碧雞二坊建成後,屢遭兵燹,又多次重建。光緒十年(1884年)雲貴總督岑毓英主持重建的金馬碧雞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被拆除。舊時,「金碧交輝」曾是昆明的「八景」之一。1998年,在金碧路改擴建過程中,昆明市人民政府再次重建金馬碧雞二坊。

明末擔當和尚曾賦詩:

一關在東一關西,不見金馬見碧雞。

相思面對三十里,碧雞啼時金馬嘶。

金馬碧雞坊位於昆明市中心的三市街的一部分,是昆明旅遊購物的首選。如今,新紀元大酒店、柏聯廣場、昆百大珠寶、百大新天地、雲南國際商務大廈等各種高樓大廈的建築,高端消費品早已替代了歷史上三市街原有的商業形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銀燈 的精彩文章:

中國阿爾泰山脈美景數不勝數

TAG:水銀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