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工智慧創作物有版權?

人工智慧創作物有版權?

原標題:人工智慧創作物有版權?

法制晚報訊(記者 張麗 實習記者 粟裕)12月29日,北京大學成立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室和法律人工智慧研究中心。會上,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葉靜漪教授表示,國家人工智慧戰略《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向法律行業和法學教育研究者釋放了鮮明信號,規劃呼籲建立人工智慧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正常體系。更為前瞻的是規劃還提出人工智慧+X符合專業培養新模式,法學教育的變革已然建成。

葉靜漪

AI機器人的民事主體問題 須前瞻研究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葉靜漪表示,北大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的成立可謂正當其時,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已經並且繼續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的治理方式,法制也必將在這個過程中扮演它重要的角色。

國家人工智慧戰略《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向法律行業和法學教育研究者釋放了鮮明信號,規劃呼籲建立人工智慧法律法規、倫理規範和正常體系。立體智慧法庭建設提出促進人工智慧在證據收集、案例分析、法律文件閱讀與分析當中的應用,更為前瞻的是規劃提出人工智慧+X符合專業培養新模式,法學教育的變革已然建成。

北大法律人工智慧實驗室和中心的成立,努力為法律人工智慧行業發展提供應用產品和智力支持,進而為人工智慧法律制度建設提供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同時也致力於高端法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在新時期背景下學校圍繞國家的戰略,進一步發揮人才保障科學研究全方位支持實驗室和研究中心的發展建設,全面履行社會責任為中國互聯網和人工智慧強國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人工智慧的飛速發展所衍生的一系列問題亟待法律界人士去思考和改變,人工智慧它不僅與已有秩序存在衝突,還顛覆我們長期以來的基本認知。

例如AI機器人的民事主體問題,如何應對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社會風險,如何設計人工智慧時代的調控規範體系等,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滯後性所以必須有一些前瞻和研究。

王厚峰

所有人工智慧的問題都可歸結為「問答」

為什麼會有新一代的人工智慧?第三次人工智慧為什麼出現?北京大學計算機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王厚峰認為有很多背景和因素。

一個原因是現在的計算能力很強大,包括分散式網路、高性能計算等。人工智慧要解決的很多問題是知識性、智能性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技術很多就隱藏在大數據上,而互聯網的發展在各個渠道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數據,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從數據上挖掘出它的知識和相關性。

另外,演算法上有很大的突破,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新演算法出現,也對人工智慧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王厚峰表示,語言是人與人交換信息的基本手段,人們可以通過語言了解很多東西,而語言表達是一種複雜的知識處理。

他表示,語言處理界最關注的還是問答、會話,我們稱之為問答式AI,所有人工智慧的問題最終都可以歸結到問答中去。

王厚峰認為將人工智慧應用在法律上,首先要解決「拓展會話行為」這個問題,如何構建這樣的模型是個挑戰。

簡單一點來說是由人類構建知識庫,人工智慧來尋找答案。先理解你的問題,之後找答案,答案也許大數據上沒有,知識庫中也沒有,這個時候人工智慧就可能給不出你答案,目前該領域受到很多限制。

發言中,王厚峰表示,人工智慧還存在很多挑戰,一是技術本身受制於知識和數據,理解問題需要知識,如果知識不完整就無法理解問題。 方法上也受限,儘管現在「深度學習」非常熱,什麼東西都用深度學習做,包括圖像處理、視頻處理、語音處理都用它。但如果把它用到自然語言處理時,發現其實「深度學習」沒有很大的作用——跟我們已有的傳統機器學習方法比,並沒有顯示出很大的優勢。 王厚峰認為,方法和模型在這一方面的突破,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跟應用部門結合,包括自身的研究,希望共同努力推動人工智慧在法律上的應用。

黃鐵軍

中國人工智慧有望2025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會上,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黃鐵軍表示,中國的人工智慧有望在2020年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2025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2030年整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黃鐵軍認為,人工智慧一定是以某種機器、某種物理的載體為基礎產生的智能。人工智慧並不完全等同於人造的智能,人工製造的智能只是智能的一種形態,不管是人造的還是別的方式,只要不利用人、不利用肉體為載體的智能,都叫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功能、現象、能力,背後是一種載體,以前是計算機,未來不一定是計算機,是更先進的神經計算系統。」 人類是先造出飛機然後才知道飛機為什麼能飛上天的,黃鐵軍認為,人工智慧跟強人工智慧會經歷同樣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先根據大腦結構造出一個機器,這種機器可以訓練產生智能,然後理解機器背後的智能,再知道機器是怎樣思考的,最後做神經實驗,解開人腦的奧秘。

黃鐵軍說, IBM的晶元是做了十年的項目,做這個項目的目的是利用電子手段製作出大腦皮層;歐洲人類大腦計劃提出,2020年要造出一台機器,這台機器有像人腦一樣的神經網路結構,產生強人工智慧。黃鐵軍表示,這兩件事結合就能造出具備產生強人工智慧的機器,然後訓練它,讓它有可能產生強人工智慧,這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

易繼明

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有版權嗎?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國際知識產權中心主任易繼明提出人工智慧創作的作品是不是有版權?這個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引發業內學者熱議。

易繼明認為,知識產權就是要鼓勵社會創新,對於那些目前具有新穎、創造性、實用的東西進行保護,讓它具有專有權,通過這個專有權激勵更多人創造。 如果版權法意義是這樣的話,該創作物是不是具有版權性?如果具有版權的話,版權的權屬應該歸誰?

易繼明表示,為什麼在計算機時代說計算機創造出來的東西具有版權性,是因為我們認為,「計算機只是手臂的延伸」,但人工智慧因為有深度學習可以自我創作,「這種深度學習類似於我們創作東西時出的汗」。 易繼明認為,從這個角度分析的話,是否具有創造數據的權利性,其實就要看它是否出汗,這個汗出在誰身上,權利就歸屬於誰。

有時候這個權利應該屬於編程設計,這些設計者本身有自己的創造,所設計的那些編程具有版權這沒有問題。編程之後的人工智慧機器人有深度學習能力,它進行再創作。 易繼明認為,同樣的東西由於使用者不一樣,深度學習的方向也不一樣。比如說一個機器人既可以適應海底的場景,在深海拍攝;也能適用於太空場景拍攝。但是在深海場景和太空場景讓他們去拍攝進行深度學習,面臨什麼場景下進行什麼樣的調試。對於這種深度學習一方面靠使用者,另一方面還需要它們自己。 通過自我學習之後產生的作品是演繹作品,這時候就可以通過鄰接權有效解釋人工智慧創造物權利歸屬的問題。

傳統的著作權涉及的是創作者的保護,相關的鄰接權傾向於創作者、投資者。知識產權十年前大部分專利發明人都是自然人,十年後的今天70%的著作創作來自於自然人、公司的推動,這些公司的推動實際上是投資者的利益體現,這就需要鄰接權、演繹權。易繼明表示,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解釋「人工智慧創作場景相應權利的歸屬問題」了。

本版文/記者 張麗 實習記者 粟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科技 的精彩文章:

華為起訴三星勝訴,為何三星要使用華為的通信專利

TAG:鳳凰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