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買貴婦級護膚品的少女們並不是衝動消費,她們心裡有本帳

買貴婦級護膚品的少女們並不是衝動消費,她們心裡有本帳

她為《第一財經周刊》子欄目「金字招牌」采寫了《明明還是少女,怎麼就用起了「貴婦級」護膚品》

兩年前,若不是CPB的業績在低谷時驚喜般地有所回升,資生堂集團可能早已經砍掉這個在中國發展了17年,業績卻一直在下跌的貴婦品牌的營銷費用了。

受訪時,品牌負責人用經驗輸出的口吻,列舉了若干條讓CPB「轉危為安」的舉措,包括如何創造明星產品、如何用最接近年輕人的方式投放廣告營銷,也給出了未來加速開店的願景,似乎條條都能令人信服。但從整個品牌業績回升的邏輯看,應該還是市場先表現出積極的反應,資生堂才會投入金錢和人力資源去重建品牌。

回到市場,功臣必然是那些成為當下消費市場主力的90後,甚至是00後——對,最早的一批90後已經27歲了。那個說爛了的辭彙「消費升級」,其實是經濟環境發展的必然結果,當下年輕人的消費觀念也自然地被重新構建。或許沒有清晰的線索能追根溯源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那麼敢花錢,但就像觀念進化一般,我們至少看見了現存結果和明顯的代際差異,好比部分少女提前10年用上了貴婦級護膚品。

多數的爭議來源於不理解。一位93年的同事閱讀完文章後,和我討論,「你認為她們理性嗎?」她設想了一下自己,如果每個月到手6000元,在一線城市生活,應該不太會捨得購買一瓶1000元的護膚品,即便手上有這筆「閑錢」。

這本屬於個人消費觀的問題,但數量級已經達到可以給人群畫像的階段。通過採訪消費者,我們一共總結了3條少女們購買貴婦級護膚品的原因,分別是為了顏值投資、抵抗衰老以及她們會在購買護膚品前算賬。

如果要回答是否理性這個問題,她們如何為護膚品算賬應該算一個答案。

我回想了下自己每次拜託朋友從免稅店代購護膚品時的心理活動。多數時候都要動用積蓄,還有一個少不了的常規環節是像文中的採訪對象邱可一般計算,「一支CPB洗面奶可以用一年,一瓶La Mer的精粹也可以用大半年……」,這樣平均到每天,好像沒花多少錢。臉只有一張,花這些錢都是值得的,也在我的經濟承受範圍內。

看上去「精打細算」的過程,已經讓這些少女站在衝動消費的對立面,但我覺得其中也包含了一種大筆開支後的自我安慰。至於在可支配的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分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本賬目——這又會是一段時間不算短的權衡過程。

採訪時,還有一個給我印象深刻的答案是「口紅效應」,這原本指因經濟蕭條導致口紅熱賣的一種經濟現象,也叫「低價產品偏愛趨勢」。一位採訪對象告訴我,在她不指望買房、又買不起很貴的名牌包的情況下,護膚品和化妝品屬於「廉價的奢侈品」,只要花兩三千元,就能購買到頂級產品,順便滿足一下自己的購物慾。因為經濟實力不夠,才去購買貴婦級護膚品,套用「口紅效應」好像有點道理。

而一直擔當意見領袖角色的KOL們的話語權在降低,其實也是這些年輕消費者理性的表現。根據自我需求購買的意識逐漸佔據主導,她們不再徘徊在種草和拔草之間。在購買上千元的護膚品時,有消費者會重點關注與自己的膚質需求匹配的成分,不再「跟風」,她們也深諳媒體上軟文投放與真實使用分享的話術區別,「如果文章寫得很長,在介紹功效的,一般是軟文;會突出重點、寫明膚質的,基本是真實反饋。」

這些都是隱藏在瘋狂「買買買」背後的「理性」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護膚 的精彩文章:

美哭的新寵護膚 蘭蔻菁純玫瑰面膜

TAG:護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