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心得學而篇·第一

《論語》心得學而篇·第一

寫在前面的話:

我在2004年開始學習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那時忽然發現我四年的中文系沒有學多少經典文化,感覺經歷的人生都很膚淺盲目。2004年在金華中學教書時,開始在教學導入環節講《論語》,每節語文課用三五分鐘講一則,堅持了一年半的時間,效果很好。有一些與經典有緣的學生,多年後仍感慨受益匪淺。2012年給聶飛那一屆複習班的學生講《論語》60則,自己精心挑選,印刷成小冊子,並引導學生寫作學習心得。自己還開通了新浪微博,每則心得精心寫在140字以內,一直堅持到2013年的5月份。今年11月份,又是機緣巧合,我為河北省名師張利娜工作室創建並管理微信公眾號,最初的二十多天,為了堅持每天在公眾號推送文章,我又把自己曾經寫的心得拿了出來,一邊修改推送,一邊繼續堅持寫作。

從南師那裡,我體會到《論語》的每一篇都有一個明確的主題,廿十篇又都緊密關聯。比如:學而篇寫求學之道,以好學為引領;為政篇寫治國之道,以德治為根本;八佾篇寫禮樂教化,以和為貴;里仁篇寫個人的思想修為,以仁為美;公冶長和雍也兩篇寫孔門賢弟子和各國賢大夫行仁的事例等等。

孔子曾經強調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這樣理解:孔子長達三十餘年的教學生涯,進行的就是對夏商周古文化的整理和傳承工作。他因「好」而「信」,因「信」而「述」,因「述」而「不作」,最終又不得不作!他「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用三十多年的時間傳授古代禮儀制度和文學歷史知識,秉持的就是「述而不作」的態度。

直到晚年孔子才不得不著書立說,為什麼改變了「述而不作」的從教態度呢?他寫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本編年體史書《春秋》,就是要以歷史記載的客觀真實來警示天下的亂臣賊子,他們僭越禮制,弒君弒父的惡行會遺臭萬年;同時也讚美了那些忠貞愛國的仁人志士,為後世的士大夫樹立了擔當天下或仁愛修身的榜樣。孔子的《春秋》,不僅是一部史書,更是2000多年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公認的、正統的倫理道德標準。人生在世,追求的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偉大事業,追求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偉大事業,這種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積極入世的精神,都是對儒學的發揚光大。

每次讀《論語》,都有新感受。所以,經典是常讀常新的。

但願2018年1月份,我與2016級7、8班的學生能夠順利完成《論語譯註》的整本書閱讀,並成功找到與經典結緣的學生。

《學而篇·第一》

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一則談了求學的三個境界:一是自己主動學,並經常溫習應用,因不斷獲得新體驗而愉悅欣慰;二是與朋友一起學,志同道合,切磋探討,彼此間學業都在精進,快樂無限;三是與世推移,通達權變,不再拘泥於個人喜怒好惡!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這一則里子夏認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君子務本,先修人品,後廣學識。人生之樹要活個幾十年,只有根本穩固,才能枝繁葉茂。不能圖一時小名小利,而違背做人的孝悌原則。犯上作亂無異於自伐根基,沒有至上的智慧,終將害人害己。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一則強調做人要真誠,不虛偽!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一方面,若一味花言巧語諂媚別人,或一味惡言挑剔批判別人,就喪失了真誠的原則,另一方面,沒有好惡的標準,就成了好好先生,有悖於仁道的公允。這都不是仁者的行為。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是孔子儒學的主要傳承者,孔子去世後,在魯國講儒學的有很多人,最重要的是有子、曾子、子張、子夏等,但因為孔子的孫子子思(孔汲)受業於曾子,孟子又是子思的再傳弟子。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孔孟儒學自成體系,成為儒學的主要力量。所以,每次讀《論語》時,遇到曾子曰,我都會很重視。比如《學而篇》的第四則就是曾子的學習心得:曾子主張學習重在自省,單單這一點就很實用,後面還有孔子講的「學而不思則罔」。但是反思的內容就要好好探討了:一是做事要「忠」,是竭盡全力、忠於職守;二是要信,與朋友交往要真誠守信,不弄虛作假,不虛情假意;三是要傳承老師的文化,就是薪盡火傳的意思。篤信老師的教導,並堅持將老師的儒學仁道傳承下去。這第三點是最容易忽略的,以前以為曾子僅僅是要做一名好學生,牢記老師的教誨;其實不然,曾子是要做偉大的老師,要於亂世之中謹慎立身,將中國古老文化繼承下去,做好儒學承前啟後的橋樑。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這一則講了現代企事業單位好領導的五條標準:一是認真對待本職工作,二是說話講信用,三是節約費用不亂花錢,四是體恤下屬常關懷,五是讓員工幹活要在合適的時間。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這一則探討了弟子的行為規範,並且關注到了先後和層次。先做人,重視道德教育;後學文,積累知識技能和社會經驗。道德教育的層次也很分明,居家行孝道,培養一顆恭敬的心;家族中要友愛兄弟,培養一顆善良的心;到社會上做人更要謹慎儘力,誠實守信;最後是博愛芸芸眾生,親近聖賢之道。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夏講的「賢賢易色」,真可謂文約意豐!賢賢易色,即用尊重優秀品德的心性去改變普通人追逐聲色犬馬的慾望。做人貴在化育本性,臻於良知。所以要重視「易」(改變)的過程:侍奉父母竭盡其力,從小事做起,關注日常言行,和顏悅色最難能可貴;效力國事敢於奉獻生命,大難臨頭仍剛強不屈,凜然正氣。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不欺騙不隱瞞,不說一句善意的謊言。一個人的學問,不是取決於他讀了多少本書,而是看他的悟性,看他參透多少人生的道理。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一則講君子。君子有四個優點:一是人格自重,因為不自重難有威信,不自重難有成就;二是抓住忠信這一立身處世的準則,其中"忠"字,指的是對本職工作竭盡心力,而非忠誠於某人。三是廣交朋友,學習朋友身上獨特的優點;四是坦誠其心,知錯就改,不掩飾做作,更不因小錯而失大道。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這一則談論民風。社會風氣的好壞,取決於政府的教育導引,基礎教育尤顯重要!民風淳樸,百姓忠厚,秩序井然,和諧安定,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兩千多年來追求的大同社會。西方有「烏托邦」,我們有「桃花源」;西方提倡法治政府,我們曾是禮儀之邦。古人重視的謹慎地對待養老送終之事,虔誠地拜祭祖先之禮,都是教化百姓崇尚淳樸敦厚的舉措。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這一則寫兩個弟子背後議論老師孔子。子貢對老師的評價是:溫良恭儉讓。從中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真有用的道理:一個人的美好品質才是其成就事業的至上法寶。子禽與子貢討論老師的為人:子禽關注老師每到一個國家都可獲知其內政得失的做事方法,而子貢關注的是老師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畢竟,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總會充滿艱難與坎坷,可我們的知識與技能,經驗與智慧往往難以使我們擺脫困境,可我們身上的美好品質,卻可以讓我們逢凶化吉,遇難成祥!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我們如何借鑒其中的智慧呢?「子承父業」,是中國古代社會職業傳承的特點。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但「子承父志」,才是中國古文化的精髓;如諸葛亮的《誡子書》,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曾國藩的《家書》等,這些家教典範書籍都是家庭對孩子進行的品質教育。古語說:」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堪稱偉大的孔孟曾顏家族,其精神的傳承,靠的是一代代子孫對其父祖訓戒的服膺和堅守。父祖在世時,感受其言傳身教,樹立自己為人處世的準則;父祖去世後,再依據準則去做人做事,並影響自己的下一代。在有限的生命歷程中,承前啟後又有所創新,才是大孝。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一則讓我們思考「禮」的運用原則——「和」;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社會」,與「和為貴」的內涵大致相一致。我認為:「和」是和諧,是恰到好處,是融會貫通,是變通的智慧;而不是調和主義,不是「好好先生」!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所說的「信近於義」,強調的是在社會生活中我們履行承諾的原則,即我們的承諾必須符合道義。也就是說我們承諾之前,就應該三思而後說,不可以胡亂保證,說得天花亂墜,可根本兌現不了,甚至無法兌現。這樣有失誠信,在長輩和上司眼中,在朋友和同事之間,留下不負責任的惡名聲,就難以擔當重任,難以立足於社會了。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對此可辨證地理解:一方面子貢曾評價孔子是「溫良恭儉讓」的君子,正因為恭謹才使孔子輕鬆獲得各國政要的信任,得以聞知各國的政治主張。另一方面孔子本人曾抱怨「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自己侍奉國君禮節周到細緻,卻被同僚視為諂媚。總之,「恭」須根據所處環境考慮程度!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一句有意思,有點中國醬缸文化的味道!首先依靠自己的親人,是靠得住的!因為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家族制。當一個家族掌握了政權之後,朝中自然需要有自己人來撐腰。其實皇室勢力更是如此,其根源大概與周天子分封天下有關係,之後便自上而下推廣開來。

古語說:「富不過三代」,「君子之家,五世而斬」。無論是富貴,還是貧賤,都是互相轉化,不斷更替的。如何擺脫這種宿命,我們唯一能夠左右的,恐怕就是讓自己有高於富貴的追求,有遠離貧賤的勤勉。生乎富貴,追求仁德;生乎貧賤,致力勤勉。畢竟「小富由勤,大富由命」嘛!

在這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新時代,在互聯網+和智能化發展的新背景下,要成為既富且貴的新一代,似乎還要有繼承傳統的智慧和突破傳統的勇氣。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此則與第一則的主旨相呼應。側重於談好學者的品質:輕物質享受,重精神追求。尤其談了學者"敏""慎""正己"的特點,即敏於做事,講求效率。即慎重談論,不逞口才。還有隨時隨地從周圍的人身上發現優點以匡正和發展自己。人生在世,為了某階段的追求"好學"容易,活到老,學到老,永不失去"好學"之樂趣不容易!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在窮人與富人對待個人修為層面,能有不同的界定標準,這是基於他豐富的社會閱歷,也是他在洞明世事、練達人情方面,有極高天分的表現。窮人不諂媚,是自尊;又能自得其樂,則是自強使然;富人不驕縱,是安分;又能追求禮教,則是造福於民了。而子貢作為「儒商鼻祖」,在為富當仁方面是楷模,在弘揚老師學說方面是功臣。

子貢與老師的切磋琢磨,讓我體會到深入地交流學習心得,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情!教學相長,是一件多麼難能可貴的事情。孟子曾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樂事。孔子得到一個子貢這樣「好學」的學生,應該也是其人生樂事吧!《學而篇》這一則又可以照應第一則的"不亦樂乎",切磋探討學問的樂趣,應屬於人類較高層次的樂趣了。同時,也向我們展示了《詩經》的魅力:告諸往而知來者,學以致用方為貴。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一則又進一步闡述了"人不知而不慍"的道理,而且向自身去期許,力求豐富自己的學問,提高自己的修養,以便可以更好地了解別人。

【小結】《論語》第一篇從不同角度談論了「學」的話題,我們可以畫出一棵求學的大樹。根部是「孝悌」,樹榦是「忠信」,枝葉有眾多,如:「誠實恭敬」「謹言慎行」「溫良恭儉讓」「子承父志」「交好朋友」「知錯就改」「認真工作」「節約愛人」等等。

在這棵樹上,我們關注學習的三個領域:一是在家族範圍內要以「孝悌」為基礎,對父母要恭順贍養,「敬」字當先,對長輩也要尊重代勞,對祖先要追念祭祀,以便穩固自己立身社會的根本。二是在社會範圍內要以「忠信」為主,要恪盡職守,誠實守信。三是在自身修養上,不斷反省,以求具備聖賢的智慧和品德。 此乃三位一體,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活到老,學到老」,這是一個要用一生的光陰去學習的過程。簡而言之:在家其樂融融,在外兢兢業業,朋友同甘共苦,求學堅持不懈,即一心一意求賢居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