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山之石】如何做好新建專題博物館藏品徵集——以隆平水稻博物館為例

【他山之石】如何做好新建專題博物館藏品徵集——以隆平水稻博物館為例

原標題:【他山之石】如何做好新建專題博物館藏品徵集——以隆平水稻博物館為例


隆平水稻博物館以展示中華民族深厚稻作文化為主題,以傳播農耕文明、展示我國雜交水稻科技科研成果為宗旨,由長沙市芙蓉區政府投資3.8億元,按照國內一流標準建設的中型專題性博物館,佔地面積30畝,建築面積10042平方米,展陳面積6000平方米,陳列區包括水稻歷史廳、科技廳、袁隆平與雜交水稻廳和一個臨時展廳。作為一個由區政府投資建設的基層博物館,建館之初,文物和藏品為零,一切需從頭開始。筆者結合近兩年來該館文物藏品徵集工作實踐,談談如何做好新建專題性博物館文物藏品徵集工作。


湖南省長沙隆平水稻博物館


根據策劃文本確定徵集內容範圍


作為一個全國唯一以水稻為專題的行業博物館,建館之初,建設者對該博物館定位比較高。其展覽文本策劃由浙江大學嚴建強教授擔綱,並聘請了國際水稻研究所首席駐華科學家湯聖祥,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水稻文化研究專家玄松南博士,中國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羅閏良為文本顧問。歷時一年多時間,該團隊策划了夢想成真——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陳列、稻米飄香——中國水稻歷史文化陳列、金色奇蹟——水稻科技陳列三厚本的展覽文本。文本中涉及文物藏品時間跨度為上下八千年,文物展品涉及長江中下游各個時期稻作區。文物徵集組根據文本及展覽需求,並結合實際及今後博物館事業發展需求,從歷史文獻類(簡牘、銘文、甲骨、拓片、書信絹帛書畫、刺繡、碑刻、法律、政令、布告等),出土文物類(考古發掘出土中所見歷史各個時期的稻作遺存、碳化稻穀、米、水田遺址以及玉器、陶器、木器、蚌器、骨器、石器等稻作有關實用器和冥器),科技生活類(袁隆平院士及團隊雜交水稻研究相關成果實物、圖片、報道,世界範圍出版的稻作書籍、期刊、光碟,水稻種子標本、水稻植株病蟲害米制食品標本等),文化生產類(水稻相關節日、信仰及祭祀物品、各個歷史時期稻作相關的石制、銅製、鐵制、木製及現當代農業生產工具等)四個方面確定了徵集範圍,並確立了接受捐贈、購買、代征、調撥、委託製作等五種徵集方式,擬定了符合實際需求的徵集公告。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徵集公告立體式宣傳獲取徵集線索


徵集公告起草後,為了使更多的收藏家、博物館熱心人士、文物收藏單位獲知博物館文物徵集信息,獲得徵集線索,文物徵集組先後在《中國文物報》《華夏收藏報》《湖南日報》《長沙晚報》等業界主流報紙網站和當地主流報紙上連續發布徵集公告。同時,利用湖南省每年兩次的春季、秋季全國文物博覽交流會契機,藉助湖南省文物商店交流平台,派出徵集人員,將徵集公告一一發至每一位參加文物交流會的收藏家手中,拜託他們留心收集博物館需要的各類文物及展品。此外,工作人員通過親自上門方式,將徵集公告發放至長沙大麓珍寶古玩城、天心閣古玩城每一家文物經營戶手中,多渠道收集文物徵集線索。通過全方位立體式宣傳,徵集組獲得了許多與博物館文物相關的徵集信息和線索,避免了徵集工作的盲目性。同時,徵集組在遵循展覽文本前提下,梳理出文物徵集清單及方向。


多方借力擴大徵集成效


河姆渡遺址


一是想方設法調撥。在建館之初,博物館先後邀請湖南省、浙江省、江蘇省、雲南省文物部門及考古研究所主要領導和領隊,參與博物館建築及文本策劃的方案論證、座談、專家評審以及現場調研指導,爭取文物考古單位領導重視和支持。徵集範圍內容確定後,文物徵集組成員仔細閱讀近30年來各地有關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人員發表或出版的各類考古報告和期刊,仔細查找和篩查在考古報告中出現的各類稻作出土器物,重點了解河姆渡遺址、玉巉岩遺址、城頭山遺址、八十壋遺址、澧縣平原等與稻作歷史出土器物相關的成果,整理了一份帶圖的詳細稻作文物清單。然後徵集人員帶著這份清單,逐一上門拜訪交流洽談,請求考古研究所除了個別孤品和學術研究必須收藏的物品外,能否將那些收藏同類型稻作文物較多的出土文物調撥給博物館。在多次協調洽談調撥過程中,一些考古所負責人開玩笑說:你們功課做得紮實,連我的家底都摸清了,連開脫的借口都堵死了,再不給都不好意思。在文物部門和考古所大力支持下,先後從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調撥出土稻作石器、石斧、銅鐮、陶甑、炭化稻穀等文物100多件,其中不乏珍貴文物,這對於現行體制下基層博物館調撥上級部門保管的文物是個大突破。



「泥」主「食」道——洛迪硅藻泥入駐隆平水稻博物館


二是官方渠道採購。為了做好文物徵集工作,區財政連續三年安排了500萬元專項徵集經費。對於一個基層博物館來說,財政支持力度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因為徵集的文物往往具有唯一性,一旦錯過常常造成遺憾,其價格又沒有合適的參考依據,且市場上文物魚龍混雜、真假難辨。現行的財政資金支付手續繁多,即使徵集資金充裕,怎樣在節約財政資金前提下合理合規使用徵集經費,對文物徵集者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作為徵集者來說,不能因為支付使用手續繁多,就放棄徵集,那是懶政不作為。為此,徵集組積極主動爭取領導重視支持,召集財政、審計、監察等相關部門,召開了文物徵集工作調度會,在合理合規前提下,優化了徵集資金使用流程和手續。對於價值大、價格比較高的文物和展品,徵集組委託湖南省唯一官方認定的合法文物交流機構湖南省文物交流中心進行初步鑒定和代征,然後通過聘請與藏家和中心無任何利害關係的外地專家逐一進行鑒定和市場評估,最後通過財政單一來源採購的方式進行購買。這樣確保了所徵集藏品的真實性,又避免了文物徵集組成員自身廉政風險。通過上述方式,博物館購買了76件頗具價值和觀賞性的珍貴稻作文物。

三是廣泛接受捐贈。博物館轄區坐落有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省農科院、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隆平高科等與農業有關的科研院所、大學、企業,是博物館基礎文物藏品徵集的資源庫。文物徵集組利用袁隆平院士影響力和博物館自身魅力,通過他的秘書和助手引薦,一一拜訪相關單位領導和分管圖書資料的負責人,爭取他們的大力支持,並承諾建成後的博物館將成為他們的接待展示基地和學生教育實踐基地,實現資源共享。最後都得到了他們的傾力支持。湖南農大圖書館、農學院圖書室捐贈世界範圍內出版稻作書籍及期刊近4000冊,農大工學院捐贈農業機械和噴霧器22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將袁院士及中心保存的音像資料全部拷貝一份給博物館,捐贈稻作書籍期刊1100多冊;農科院圖書室捐贈稻作書籍及工具書700多冊,其中不乏孤品;隆平高科將與東南亞和非洲國家簽訂的雜交水稻戰略合作協議模擬件和圖片資料捐贈給了博物館。同時,博物館聘請一名湖南農大熱心博物館事業的教授作為博物館高級志願者。他走訪湖南農大退休教授為博物館捐贈藏品,先後接受農學院康春林等九位教授捐贈稻作書籍和藏品500多件。此外,還接受各界人士捐贈的袁隆平樹脂雕塑、畫像、油畫、炭精畫等各類藝術品數十件,朱英國、謝華安、顏龍安、周開達等四位水稻院士物品數百件。



漢語橋選手參觀隆平水稻博物館


四是針對性代征。隨著農業技術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以前大家常見甚至曾經使用的農耕器具逐漸消失殆盡,尤其是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稻作信仰物品和稻作器具,不熟悉當地情況很難徵集到。此類文物展品因歷史年代不長、文物價值不高、贗品少。徵集人員在前期文物調勘的基礎上,委託海南民族博物館、貴州從江縣農業局、湘楚農耕博物館工作人員,對近現代農業生產工具、水稻相關節日、信仰與祭祀等物品通過代征方式,簽訂代征協議進行徵集,共代徵文物展品300來件。一方面節約了徵集時間,另一方面節約了徵集資金,取得了預期效果。


少數民族農業生產工具


五是委託製作標本。對於展陳需要的各時期雜交水稻代表性種子、列入國家種子庫超級稻種子、水稻生長各個時期的病蟲害標本、代表性水稻植株活體標本等,徵集組根據展陳設計師需求,列出了標本製作材料、樣式、保質期限和製作周期等需求,與展陳技術人員與委託製作方湖南農大科研人員進行多次座談和試製,最終確定委託標本製作合作協議。因水稻植株活體標本製作屬於一個全新科研課題,博物館展陳需求為科研人員提供了一個科研方向,從而引起了湖南農大科研骨幹濃厚的興趣。目前,該項目已作為省級課題立項,並計劃將此成果申報國家專利。這是博物館展品徵集與高校科研攻關協作的一個範例。此外,文物徵集組通過政府採購方式,委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佛山秋色社製作100種花樣米制食品模擬標本。


通過上述方式,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隆平水稻博物館實現了從零藏品到近9000件文物藏品的突破,其數量基本達到了國家二級博物館藏品標準,滿足了展陳需求。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作為一個新建的專題性博物館,離構建系統性、豐富性、特色性藏品體系仍有一定差距,文物藏品徵集仍然任重道遠。為滿足今後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應審時度勢、科學調研、統籌安排、突出重點,高度重視藏品徵集工作,不斷豐富自身的藏品儲備,不斷完善藏品的體系構建,為保存和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的稻作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也只有做好藏品徵集工作,才能為隆平水稻博物館事業發展注入活力,才能真正實現冠名「中國水稻博物館」的建館目標。


(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孫中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的精彩文章:

「喜迎戊戌中國年 講好林則徐故事」座談會在京召開

TAG: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