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翁衡臨‖父親的自行車
父親的自行車
文/翁衡臨
父親轉業後,被分配到市郊一家省級單位工作,成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因為入伍的時候只有初小文化,錯失了在部隊提乾的機會,成了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正因為在部隊沒能提干,也就無法進入政府部門成為一名機關幹部,普通工人似乎是他的宿命。沒能成功提干,父親沒有發任何牢騷,從參軍開始便一直兢兢業業。正因為他愛崗敬業,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讓他的軍齡可以長達十六年。要知道,和他同時參軍的戰友大多數兩三年便退伍,能幹到八年、十年轉業的更少,更別說一干便是十六年。父親也許沒能因為提干帶領全家過上榮華富貴的日子,可是父親給我們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那就是無論在什麼崗位,都要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你的每一次付出,領導都會看在眼裡,雖然你不偷懶看似吃了眼前虧,但從長遠來說,你得到的也許會更多。
父親影響我們的不僅是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還有他節儉的風格。每逢周末,如果單位不加班,父親便會回到鄉下的老家。老家離父親的單位有二十公里之遠,需要擺渡通過贛江才能到達。那時候公共汽車尚不發達,根本沒有前往單位的可乘汽車。一開始父親只能靠步行回家,每次回家都要走上三四個小時以上,真的很辛苦。一年以後,父親一咬牙買了一輛自行車,時間指向1987年。那個年代工資很低,每個月只有幾十元,普通家庭想買一輛自行車都要猶豫多時,純粹的農民家庭更不必說。父親因為有固定工資,加上發了一筆轉業費,買一輛自行車的錢固然有。可父親一向節儉,買一輛靠近200元的自行車也是做了許多思想鬥爭才下定決心。但凡不是因為路途太過遙遠,也許我家買自行車的時間會延後幾年。
當年自行車也叫「單車」,被列為結婚三大件之一,另外兩件是手錶和縫紉機,可見一輛自行車的分量有多重。自行車是當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你可以看到,有人騎著自行車馱著兩袋稻穀到糧管所去賣,有人載著小孩送去上學,也有男人載著女人去看電影。無論是鄉村小路,或是城鎮街道,自行車都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那時候自行車的三大品牌是:永久、鳳凰和飛鴿,式樣以二六式和二八式為主。二六式款式小巧,沒有橫杆,上下自行車很方便,適合女同志騎。二八式款式高大些,前面有橫杆,右腳甩到後面才好跨上自行車,主要適合男同志騎。
父親買的便是二八式自行車,不僅看起來結實,確實也可以馱更多更重的東西。那時候經常要馱著農產品到集市上去賣。不僅后座上可以載重物,前面的橫杆上也經常掛一些物品。常常是滿載而去,又滿載而歸,滿載歸來的可能是化肥、豬飼料等。當然,自行車除了載物,也經常載人,它也是走親訪友的重要交通工具。弟弟通常坐在前面的橫杆上,我坐在后座上,然後一路歡歌地去做客。如果全家四口人一起出發,我便會和母親一起坐在后座上。
家裡沒什麼貴重物品,唯一的電器也許只有收音機。有了自行車以後,自行車成了家裡最重要的財產。父親對自行車愛惜如命,超過了許多人的想像。每次騎車回家,父親都會將自行車擦拭一新,從鋼圈、鋼絲到坐墊、車架,每一寸地方都要擦拭到,防止生鏽腐蝕。在路上騎行的時候,遇到泥濘路,他甚至將自行車扛在肩上,防止自行車受到污損。他把自行車看得似乎比生命更重要。他對自行車的愛惜程度甚至超過了對我和弟弟的關愛,對此母親頗有微詞。父親在外從軍十六年,對我和弟弟的關心本來就很少,如今父親幾乎每周都能回到我們的身邊,論說可以給予我們更多的關愛,所以父親的做法令母親不滿也是可以理解。但我們心裡清楚,父親並非對我們漠不關心,只是他受過關於艱苦樸素的教育,養成了節儉的習慣。
自從有了自行車,當父親不在家的時候,我們便把自行車推出去學著騎。我們一隻腳蹬著牆,一隻腳踩著踏板,往前騎幾米,看見車要倒的時候,便用腳撐在牆面。也可以兩個人一起學,一個人騎,一個人扶著后座,車將要倒時幫助扶正。或者將一隻腳伸到橫杆下踩在另一側踏板,如此騎起來雖然很彆扭,可車子不會倒,因為要倒的那一刻兩隻腳可以快速著地。學騎自行車的方法很多,也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一些樂趣。經常可以看到少男少女在村前屋後學騎自行車的場景,雖然也會有責怪和埋怨,但更多的是歡聲笑語。
父親愛惜自行車出了名,正因為太過愛惜,所以一般不捨得借人。也正因為愛惜,父親的自行車騎了將近二十年,實在不能再騎了才被父親擱置在舊宅里。一晃三十年過去了,父親的自行車依然躺在舊宅里。只是因為沒再保養,自行車已銹跡斑斑,看不清是什麼牌子。問父親當年買的是哪種牌子,父親卻因年邁已然記不清楚。當時年少,我亦記不清自行車的牌子,可我對學騎自行車的往事記憶尤新,對爸爸如何愛惜保養自行車的細節更是印象深刻。
父親的自行車是一大功臣,解決了許多人力難以解決的問題。因為有了自行車,父親的出行變得更加方便,上班的路程至少縮短了一半;因為有了自行車,走親訪友和售賣農產品變得更加快捷,大大節約了時間,減輕了人力。父親的自行車讓生活更美好。父親的自行車成了歷史的印記。
(作者簡介:翁衡臨,筆名臨江仙翁,祖籍江西,現居住在江蘇揚州。近年來喜讀詩文,寫有散文隨感及詩詞等。著有《沉默的處方》一書,數十篇文章散見於報刊雜誌和網路媒體,如《西南當代作家》、《作家世界》、《作家文學》、《揚州日報》雜誌專刊等紙刊。獲得第二屆「中華情」全國詩歌散文聯賽金獎,第四屆「相約北京」全國文學藝術大賽一等獎,2017年浪好文藝「迎中秋 慶國慶」徵文大賽一等獎等。尊崇百善孝為先和天道酬勤。喜歡用文字寄託鄉愁,用文字抒發情理。)
主 辦:《東方散文》雜誌社
協 辦:澳大利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國·淄博殘疾人文化藝術聯合會
顧 問:林 非 賈平凹 萬伯翱
韓石山 劉玉堂 石 楠
社 長:劉雲龍
總 編:憨 仲
副 總 編:蔡永祥 毛小東
總編助理:邵寶珠 馮小軍
編輯部主任:楊玉泰
責任編輯:白 冰國際軍 張廣利
陳慶連丁 素 路曼曼
歡迎關注東方散文雜誌
一本有民族文化傳承的雜誌
一個有歷史責任感的平台
TAG:東方散文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