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小甫:隋唐時期的吐蕃,從和親到征伐再到會盟

王小甫:隋唐時期的吐蕃,從和親到征伐再到會盟

吐蕃即今天藏人的先民,本為西羌的一支。「蕃」是藏語,為吐蕃人自稱。吐蕃人原居雅隆河流域(今西藏山南地區),後來擴展到拉薩河流域。吐蕃有城居,能製造金、銀、銅器等,主要從事高原畜牧,養氂牛、豬、犬、羊、馬等,也從事高原農業,種植青稞、豌豆、小麥、蕎麥等。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手工業。吐蕃有截髮、黛面、黑衣居喪的習俗,喜用赭紅色塗面;信奉苯教(薩滿教一類的原始宗教)。

隋唐時期的吐蕃

隋朝時,吐蕃進入部落聯盟社會。其君長稱讚普,輔相稱大論、小論。貞觀三年(629)松贊干布繼贊普位後,繼承父祖的事業,征服了蘇毗、羊同,統一了西藏高原。松贊干布建都邏些(今西藏拉薩),釐定法律、職官、軍事制度,創立文字、曆法,統一度量衡,建立起以贊普為中心的集權制國家。

吐蕃建國以後,積極向外擴展勢力,擊敗青海高原上的吐谷渾和党項,並向唐求婚。貞觀十四年(640),唐以宗女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雙方結成了和親關係。貞觀二十二年(648),吐蕃出兵幫助唐朝使者王玄策平定中天竺內亂。永徽元年(650)松贊干布死後,連續兩任贊普都是年幼繼位,吐蕃的軍政大權由世襲大相職務的祿東贊(噶氏)家族長期把持。大相祿東贊當政期間,撫服邊地,規定賦稅、法律,區分「桂」(武士)、「庸」(奴隸)等級,清查戶籍,進一步推動了吐蕃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此後吐蕃開始向青藏高原以外的地區擴展勢力。龍朔三年(663),吐蕃攻佔吐谷渾,直接威脅唐朝的河隴地區。咸亨元年(670),吐蕃敗唐軍於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切吉平原),最終吞併了吐谷渾。不久,吐蕃又攻陷唐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迫使唐放棄安西四鎮。同時,吐蕃陸續兼并唐劍南道管轄下的諸羌羈縻州。此後唐蕃為爭奪西域進行了多次戰爭。長壽元年(692),武周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聖歷二年(699),吐蕃贊普都松芒贊擊敗祿東贊之子論欽陵,結束了噶氏家族長期專政的局面。

這一時期,吐蕃西北的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控制區)分裂成大、小二國,大勃律直接役屬吐蕃,成為後來吐蕃北上爭奪西域的通道。長安二年(702),吐蕃遣使與武周修好。景雲元年(710),唐以金城公主嫁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並把河西九曲之地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割給吐蕃,此後吐蕃便以此為基地進攻唐境,迫使唐朝加強河西隴右地區的防務。

赤德祖贊統治時期(704—754),對內改革官制,在新佔領區設諸道節度使,整頓財政,強化軍制;對外與突騎施共謀西域,但被唐擊退。開元二年(714)、開元十七年(729),唐蕃先後舉行了兩次會盟,但不久又重新開始交戰。天寶十載(751),唐與南詔關係惡化,南詔叛唐依附吐蕃,雙方結成聯盟。天寶十三載 (754),赤德祖贊被弒,次年,其子赤松德贊繼位。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調邊兵入關平叛,河隴、西域兵力空虛,吐蕃趁機大舉進攻,佔有河西、隴右廣大地區,並於廣德元年 (763)一度佔領長安。因為河隴失陷,唐西域安西、北庭地區與中央政府的聯繫被切斷。建中四年(783),唐蕃舉行清水會盟,不久即被吐蕃破壞。貞元三年(787),吐蕃又製造了平涼劫盟事件。貞元五年(789)以後,吐蕃陸續佔領了唐朝的西域地區。此時吐蕃西抗大食,北敵回鶻,南接天竺,東南控制南詔,國力達到了極盛。 但貞元(785—805)以後,吐蕃由於長期的對外戰爭,內部矛盾激化,勢力削弱;同時唐朝也調整了政策,與回鶻、南詔通好,使吐蕃陷於孤立。於是在長慶元年至二年(821—822),吐蕃與唐朝互派專使先後會盟於長安和邏些,唐承認吐蕃對河隴地區的佔有,吐蕃保證不再擾邊。長慶三年(823)所立的記錄這次會盟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此後雙方使節往還,相互和好,吐蕃的經濟文化也有所發展

吐蕃的領袖

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604—650),吐蕃王朝的創立者。本名棄宗弄贊,一作棄蘇農。松贊干布為其尊號,意為「嚴正沉毅」。西藏山南地區瓊結人。其父祖為部落首領,擴充勢力至拉薩河流域。629 年繼為贊普(蕃語意為「雄強丈夫」),遷都邏些,削平內亂,降服蘇毗、羊同等部,統一青藏高原,在大相祿東贊的協助下建立集權統治。推廣灌溉,發展農牧業生產,命吞米·桑布扎制定文字,頒行「大法令」以處理吐蕃社會各群體階層間關係,創設行政制度和軍事制度,統一度量衡和課稅制度,從中原及泥婆羅(今尼泊爾)、天竺等地引進發達文化、技術,使吐蕃社會得到迅速發展。貞觀八年(634),始遣使朝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往撫。復遣使賚幣求婚。貞觀十五年(641),唐以文成公主妻之,親迎於河源(今青海共和)。高宗嗣位,擢駙馬都尉、西海郡王,進封王。永徽元年(650)卒,高宗為舉哀,遣使者吊祠。藏族民間以之為觀音化身。

祿東贊

祿東贊(?—667),姓噶(Mgar,漢文史料亦作蒆)氏。吐蕃大相。貞觀十四年(640),贊普使之來迎文成公主,進對合旨。次年,唐擢為右衛大將軍,使護文成公主至吐蕃。唐太宗伐遼東還,來賀。永徽元年(650),贊普卒,贊普孫年幼繼位,國事皆委東贊。當政期間,撫服邊地,規定賦稅、法律,區分武士、奴隸等級,清查戶籍,對吐蕃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創立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晚年曾長期在吐蕃、吐谷渾邊境經營。性明毅,用兵有節制,吐蕃倚之,遂為強國。乾封二年(667)卒,其子欽陵、贊婆等復專其國。

吐蕃的制度

吐蕃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制度。設置各級官府,贊普以下有大相(管行政)、都護(管屬部、對外征討)、內相(管內部事務)、整事(管司法)等各類官員,官員名字前常有「論」(宦族/王族)、「尚」(戚族/後族)字,其品階有六等,用瑟瑟(翡翠)、金、鍍金、銀、銅、鐵等六種臂章表示。在軍事上吐蕃設立「如」(部)、「東岱」(千戶府)等軍政組織;有嚴酷的刑律「十善法律」。吐蕃人重戰死,世代戰死的家族被尊為高門。松贊干布時期,依據梵文創製了有三十個字母的拼音字母,即藏文;佛教傳入,在王室的大力扶持下迅速發展,並與苯教發生衝突。赤松德贊任贊普時(755—797),佛教成為吐蕃的主要宗教,王朝開始設置「卻論」(僧相), 開創了僧人掌政的先河。赤祖德贊時(約815—836),還規定了一人出家為僧,七戶平民供養的制度。

西藏山南瓊結縣木惹山下的藏王墓,是吐蕃贊普的王陵區,現存八座吐蕃王陵。編為五號的是松贊干布陵墓,位在瓊結縣城西半公里左右的雅礱河畔,巨大的封土堆顯示出當年建墓的規模之大。藏王墓地形的選擇和主墓前作左右兩翼式的布局以及墓碑的形制和紋飾等,都一如唐制。這裡的石獅與西安附近的乾陵石獅有許多共同之處,無論外形的塑造,還是花紋的雕琢,乃至擺設的位置,藏王墓都在模仿唐陵。現存藏文歷史文獻很豐富,有歷史、教法史、寺志等。早期藏文文獻主要為三類: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吐蕃簡牘綜錄、吐蕃金石錄。

吐蕃習俗

藏族古代社會風俗之一。其地氣候大寒,多霆、電、風、雹,積雪,盛夏如中原春時,山谷常冰。人多老壽至百餘歲者。以氈及毛皮為衣,好以赭塗面。婦人辮髮而縈之。其器曲木而皮底,以氈為盤,捻麨為椀,實以羹酪,並而食之。接手飲酒。其人或隨畜牧而不常其居,然頗有城郭。其都城號為邏些。屋皆平頂,高至數丈。其稼有小麥、青稞麥、蕎麥、豆。

其獸,氂牛、名馬、犬、羊、豕,天鼠之皮可為裘,獨峰駝日馳千里。其寶,金、銀、錫、銅。其死,葬為冢,墍塗之。居父母喪,斷髮、黛面、墨衣,既葬而吉。重兵死,惡病終。以累世戰沒為甲門,敗懦者垂狐尾於首以示辱,不得列於人。其宴異國賓客,必驅氂牛,令客自射牲,乃敢供饌。其俗重鬼右巫,事羱羝為大神。喜浮屠法,習咒詛,國之政事,必以僧人蔘決。多佩弓刀。飲酒不得及亂。婦人無及政。貴壯賤弱,母拜子,子倨父,出入前少而後老。其鎧冑精良,衣之周身,竅兩目,勁弓利刃不能甚傷。其四時,以麥熟為歲首。其戲,圍棋、六博。其樂,吹螺、擊鼓。其語頗有華言方音,其字似婆羅門(今印度)。其君臣自為友,五六人曰共命。君死,皆自殺以殉,所服玩乘馬悉埋之。仍於墓上起大屋,立土堆,插雜木為祠祭之所。(文/王小甫)

本文摘錄自《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王小甫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本文轉自澎湃新聞 http://www.thepaper.c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撿狗人6樓「摔死」柯基:不會公開道歉,將起訴狗主人泄露隱私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