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旬老人做出價值百萬的紫砂壺,被紫光閣、國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七旬老人做出價值百萬的紫砂壺,被紫光閣、國家博物館競相收藏!

《曲壺》,

其形象來源於蝸牛的有機生態,

整個壺體只用一條渦線貫穿。

整個壺體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凸顯壺體的輪廓美和韻律美。

《南瓜壺》,

利用紫砂土色的光潤質感,

蘊釀出果實水淋鮮透的效果,

瓜蒂蓋鈕塑得肥厚生動,

作品猶如剛從樹上摘下般生意盎然。

《項聖思桃杯》,

色呈赭紅,泥質溫潤細膩。

以蒼勁的桃枝作把手,

桃葉、枝蔓、果實為基座,

婀娜多姿,葉脈清晰,

在古今壺藝中嘆為觀止。

這三款紫砂壺都是出自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之手,拍賣價均超過百萬。

汪寅仙自14歲起就開始學習紫砂陶藝,和紫砂壺有著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情緣。

作為我國第一批國家非遺項目之一紫砂製作技藝傳承代表人,汪寅仙的作品《聖思桃杯》、《回方壺》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曲壺》、《彎把梅樁壺》、《南瓜壺》等作品還被收藏在英國皇家大英博物館等世界六大博物館,具有頗高的藝術造詣和嫻熟的製作技藝。

汪寅仙認為:「紫砂花貨設計是要將自然界中各種物體的形態去粗取精,再進行藝術上的加工、提煉,將其變化成高於生活的藝術品,來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

她創作的以松為題材的作品,

蒼勁老辣、氣勢橫生;

以竹為題材的作品,

清雋挺拔、高風亮節;

以梅為題材的作品,

暗香疏影、傲霜鬥雪。

汪寅仙在創作紫砂塑器過程中,注意藝術上的變化和統一、氣勢上的生動和協調、效果上的實用和美觀。

在構思時,汪寅仙從形、神、態、氣、韻、精、功等方面去追求藝術效果。她以女性特有的眼光、情感意識去把握造型及色彩,使作品更富感情和靈性。

她的創作素材主要來自於

大自然,

她喜歡把自然界中美的東西提煉、

濃縮到自己的作品中,

並賦予它們鮮明的個性色彩。

汪寅仙說,

要做好一件紫砂壺作品十分不易。

先是打泥條,

將泥條圍成直筒。

接著打身筒,

打好後上底片和滿片。

壺底中間旋出的薄泥片做壺頸部,

中間旋出厚厚的圓泥片做壺蓋的盆邊,

另一塊薄薄的圓泥片做壺蓋的盆底。

盆邊中間旋出的一塊泥片,

稍作敲打做壺蓋的蓋片。

圍身筒多餘下的邊角料,

做兩個裝鋬的壺鈕和壺嘴。

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宜興陶瓷行業協會會長史俊棠曾評價汪寅仙的作品:「壺如其人,大師的紫砂壺為何與一般的壺不一樣,便在於大師的壺是其人格和人生經歷的高度濃縮。」

汪寅仙對待制壺一絲不苟,她將對大千世界中自然萬物生靈的感悟,用自己的智慧、一雙巧手升華成為一件件紫砂藝術珍品,在帶給人們美的愉悅、生活享受的同時,還傳承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

汪寅仙也明白,紫砂工藝雖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如果文化遺產只是一味的去傳承、去保護,而忽略現代理念的注入、新工藝的革新,那麼,紫砂工藝之路將永遠局限於一隅,固步自封。

汪寅仙不斷創新,在新品種的開發上,學習借鑒、吸收融合東西方傳統、歷史和現代文化及各類藝術的成果。

為了推動紫砂壺文化,汪寅仙不僅做紫砂畫冊、著書立說,還開辦紫砂培訓班,積極推動紫砂文化交流。

半個多世紀的紫砂人生,汪寅仙早已將紫砂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她讓讓紫砂藝術從「來源於生活」,到「高於生活」,現在又重新「回歸生活」。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就動動手指轉發朋友圈吧

勾搭小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聚米派 的精彩文章:

用古法技藝染制最美的藍,將大自然藏進衣物之中!

TAG:聚米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