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中的乾隆下江南

歷史中的乾隆下江南

作者趙雲田

到江南去

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皇帝認為東巡盛京謁祖,巡幸避暑山莊和木蘭秋獮聯絡蒙古上層人士,平定西南苗民起義,降服大小金川土司首領,這些鞏固皇權和國家統一的事情都已經做了,輔政大臣鄂爾泰已經去世,張廷玉也已退休,南巡江南的條件已經具備,大臣中不會有人進行阻攔,於是,便從乾隆十六年(1751)起先後六次巡幸江南。

那麼,乾隆皇帝為什麼六下江南呢?他曾對別人講:朕恭讀聖祖康熙皇帝實錄,上面詳細記載著祖父侍候皇太后南巡的歷史。當時百姓扶老攜幼,夾道歡迎,齊聲讚頌皇家的孝順美德,朕心裡真是羨慕極了。後來乾隆皇帝就把自己的南巡叫做「法祖省鄉」,也就是效法祖宗,視察地方,而且也是恭奉皇太后六次巡幸江南。這樣看來,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是效法康熙皇帝。其實,這只是表面的現象。從更深的層次考慮乾隆六下江南有著複雜的社會背景。

歷史中的乾隆下江南

一是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當時處於全國前列,是清政府的糧倉。江南地區土地肥沃,氣候宜人,水利資源豐富,適宜農作物生長,一般單位面積產量很高,民間早有「蘇湖熟,天下足」的諺語。乾隆年間,江蘇的蘇州、松江,浙江的嘉興、湖州,竟有一縣額徵比其他地方一省還多。再加上江南地區生齒日繁,人口密集,商業發達,所以成為全國的財富中心。乾隆皇帝說過:「惟念大江南北,土沃人稠,重以百年休養,戶口益增。」因此,乾隆皇帝知道,經濟發達、錢糧豐盈的江南地區,是維持清朝統治的命脈。

二是江南地區的反清思潮在全國居於首位。清初,江南地主階級不滿清軍南下屠城和剃髮政策,曾進行大規模的反抗,有的還和農民軍余部合作。到了乾隆年間,江南地區的反清勢力仍很活躍。為了監視江南地主階級的動向,從清初起,清政府就專門派了大量皇帝密探前往江浙一帶,防止他們的越軌行為。杭州、江寧、蘇州等地設有織造署,表面上他們專門監造皇室的衣飾用品,實際任務卻是報告各地見聞,察看在鄉大臣生活動靜,偵刺地方官言行以及公眾輿論。乾隆皇帝每次南巡,都要前往江南各地織造家中,也說明了這一情況。由於江南地區的反清思潮,江浙地區屢屢發生文字獄。乾隆年間,江南地區因文字獲罪的人更多,所以乾隆皇帝搜尋遺書,就以江南地區為重點。他說:「明季末造,野史甚多,其間毀譽任意,傳聞異詞,必有詆觸本朝之語,正當及此一番查辦,盡行銷毀,杜遏邪言,以正人心而厚風俗。」他還特彆強調:「此等筆墨妄議之事,大率以江浙兩省居多。」在乾隆皇帝搜尋遺書的上諭中,多次點到江蘇、浙江,充分說明了乾隆皇帝對江南反清思潮的重視。

三是為了勘察水情,解決水患。乾隆皇帝說過:「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乾隆年間,從直隸經山東、江蘇、安徽,直至浙江,水災多有發生。乾隆七年(1742),夏秋雨水過量,黃河在銅山、石林決口。乾隆十年(1745),黃河決口陳家鋪。除黃河水患外,還有浙江海潮之災。杭州灣一帶地理環境特殊,海潮一至,洶湧澎湃,形成強大的潮汐流,對沿海地區有極大的破壞力。到底應當怎樣做,才能免除水患,這是乾隆皇帝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四是為了穩定江南,清除危機。乾隆年間,清朝雖然還是處於盛世,但是深刻的社會危機已經孕育。乾隆皇帝即位後,江南地區農民起義和各種形式的反抗鬥爭接連不斷。馬朝柱領導農民在安徽、湖北等省起義。混元教等秘密組織在河南等省廣泛活動。農民抗租、爭田、反剋扣工錢、奪糧、抗糧鬥爭時有發生。奴婢逃亡、贖身、嚴懲奴主的鬥爭接連不斷。手工業工人罷工罷市,水手罷工,鹽販抗官罷市等鬥爭,在江南地區表現得尤其激烈。應當怎樣做,才能緩和日益深刻的社會矛盾,這也是乾隆皇帝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

五是為了遊山玩水。江南地區的美麗山水深深地吸引著乾隆皇帝。江南向以水鄉見稱,以水景為主的園林比比皆是。例如小巧的蘇州網師園。此外,還有以山石見勝的上海豫園,南京瞻園,揚州個園,蘇州滄浪亭、獅子林等。乾隆皇帝說過:「江南名勝甲天下。」因此,他希望「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

乾隆皇帝南巡作為聲勢和規模都很大的活動,需要進行認真的準備。一般說來,南巡前一年,要指定親王一人擔任總理行營事務王大臣,負責全面的籌劃安排。要派嚮導勘察沿途道路,制定巡幸計劃。巡幸所經過的地方,各級官員要提前修橋鋪路,建築行宮,準備器玩,安排迎鑾。穩定社會秩序、美化環境的工作也要做,包括訓練士卒、通緝盜匪、清理刑獄、安撫窮苦百姓、修繕城郭、治理河渠等等。

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的基本情況怎樣呢?我們這裡先作一個簡要的概述。

乾隆十六年(1751)正月十三日,以省方問俗、考察戎政、閱視河工海防、了解民間疾苦、奉母遊覽為由,乾隆皇帝奉皇太后離京,首次南巡江浙。沿途蠲免應徵地丁錢糧不等。二月初八日,渡過黃河。由運河乘船到杭州,已是三月。迴鑾時繞道江寧(今南京)。四月,從陸路至泰安,祀岱廟拈香。五月初四日還京。首次南巡往返行程水陸共計5800里,歷時三月余。

乾隆二十二年(1757)正月十一日,乾隆皇帝奉皇太后啟鑾出京師,開始第二次南巡。二月初五日渡過黃河。二十七日到達杭州。三月十八日至江寧。迴鑾時,四月初十日到曲阜謁孔林,親祭孔子。二十六日,還京師圓明園。

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日,乾隆皇帝奉皇太后從京師出發,開始第三次南巡。二月初八日渡過黃河。三月初一日到杭州。二十六日至南京,祭明太祖陵。迴鑾時到鄒縣祭孟子廟,再至孔廟行禮,謁孔林,登泰山,至玉皇頂拈香。五月初四日,回京住圓明園。

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日,乾隆皇帝奉皇太后從京師出發,開始第四次南巡。閏二月初七日到杭州。迴鑾時親至明太祖陵奠酒。四月二十一日,回京居暢春園。

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十二日,乾隆皇帝從京師出發,開始第五次南巡。經過山東時,他派遣官員至曲阜祭祀了先師孔子。他還在杭州、江寧等地閱兵。在江寧拜謁了明太祖陵,頒布了移風易俗的諭示。五月初九日,乾隆皇帝返回京師。

乾隆四十九年(1784)正月二十一日,乾隆皇帝從京師出發,開始第六次南巡。在曲阜謁見了孔子廟。三月,進入浙江境內。二十四日,他撰寫了《南巡記》一文,總結性地敘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閏三月,到達江寧,接見了安南國(今越南)使臣黃仲政等,並遣官祭祀明太祖陵。四月二十三日,乾隆皇帝一行返回京師。

無比考究的南巡

乾隆皇帝南巡,陸路的御道非常講究,幫寬3尺,中心正路寬1丈6尺,兩旁馬路各7尺。路面要求堅實、平整。御道還要求筆直。此外,凡是石橋石板,都要用黃土鋪墊。經過的地方,一律清水潑街。水路坐船。乾隆皇帝南巡船隊大小船隻達一千餘艘,浩浩蕩蕩,旌旗蔽空。乾隆皇帝的御舟稱安福艫和翔風艇。乾清門侍衛和御前侍衛的船隻行進在船隊的最前面,內閣官員的船隻隨後,御舟在船隊中間。御舟所用拉縴河兵3600人,分為六班,每班600人。河兵一般由壯丁和民夫充當,不是正規部隊。御舟經過的港汊地方,以及橋頭村口,有士兵守護,禁止百姓的船隻出入。

乾隆皇帝南巡途中,建有行宮等供住宿。行宮一般由商人出資興建,看上去非常氣派。比如天寧寺行宮,有樓廊房屋五百多間。行宮規模很大,乾隆皇帝起居、聽政、遊樂等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像鹽商修建的揚州高旻寺行宮,有前、中、後三殿,包括茶膳房、西配房、畫房、西套房、橋亭、戲台、看戲廳、閘口亭、亭廊房、歇山樓、石板房、箭廳、萬字亭、卧碑亭、歇山門、右朝房、垂花門、後照房等,亭台樓閣幾百間。行宮內部布置得富麗堂皇,陳設古玩珍寶、花木竹石、書籍、字畫、瓷器、香爐、掛屏等。

除行宮外,乾隆皇帝南巡沿途許多地方還搭黃布城和蒙古包帳房,用以住宿。有的地方相隔幾十里還建有尖營,是乾隆皇帝暫息之所。御舟停靠的碼頭上,一般鋪陳棕毯,設50丈的大營供乾隆皇帝住宿。碼頭上還設有四方帳心、圓頂帳房、耳房帳房等,用來備用。這些帳房在乾隆皇帝的船隊出發後就拆掉了。

乾隆皇帝南巡時,沿途的地方官一般都要搭蓋天棚,以備遮陽。最初的時候只是某些地方,在乾隆皇帝迴鑾時,臨近五月天氣搭蓋。後來由於相互攀比,就不管地方和季節,一律搭蓋。結果,漫漫御道,彩棚相連,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風景。在運河兩岸,有的地方官蓋有辦事草亭,一個個小巧別緻,各具情態。這些小亭實際上無事可辦,只是為了點綴運河兩岸的風景,專供乾隆皇帝欣賞。

乾隆皇帝南巡途中,生活起居方面的條件和設施並不比宮中差,也沒有太大的變化。每天早晚照例擊鼓奏樂。茶房所用的奶牛多達75頭。膳房所用羊1000隻,牛300頭。這些都是提前從京城運經各地,準備好的。每天的泉水、冰塊也供應不斷。在直隸用京西玉泉山泉水,在山東用濟南珍珠泉水,在江蘇用鎮江金山泉水,到浙江用杭州虎跑泉水。乾隆皇帝有一個特製的艮斗,可以測定泉水的等次。

迴避是皇帝巡幸時一般百姓遵守的制度,乾隆皇帝南巡應當也不例外。不過,乾隆皇帝是一個勤政和比較體察民間疾苦的皇帝,他不希望巡幸途中看不見百姓,有損於自己的形象。因此,在首次南巡時,乾隆皇帝就諭示:朕巡幸江浙,聽說士民父老念君情切。現在朕前往南方,到達百姓聚居的地方,前來觀看的百姓完全可以滿足愛君望幸的願望,朕也可以藉機體察民間風俗。朕最擔心的是地方官害怕道路擁擠,發生堵塞,便事先攔阻百姓,與朕隔離,所以特別規定:凡朕經過地區,確實因道路狹窄,或者積水,難以容納多人,可令百姓側處路旁,不得喧擾。如果道路寬闊,不擔心擁擠堵塞,則不許禁止百姓觀看,以免阻塞百姓愛君之意。儘管乾隆皇帝這樣強調,一些臣屬仍然特別講究迴避禮儀。乾隆皇帝第三次南巡時,巡漕給事中汪海就曾奏請從通州南下船隻全部迴避,這實際上就是禁止千里運河上有商旅往來。乾隆皇帝感到這樣做太不成體統,予以駁回。不過實際上,即使乾隆皇帝允許百姓瞻仰聖顏,百姓也不一定看得見皇帝的面孔。有人記載說,當有的百姓從幾里地以外跑到淮安、蘇州觀看乾隆皇帝南巡盛典時,「只見一片黃旗安流順發而已」。

乾隆皇帝南巡所經過的30里地以內,地方官員都要穿朝服前往迎接。此前,朝廷要派專員到各地教演迎送儀式。士紳、年老的百姓在開闊地跪伏,80歲的老人則要身穿黃絹外褂,手捧高香跪迎。乾隆皇帝提倡尊重老人,所以各地接駕的老人很多;據說乾隆皇帝游暢春園,接駕的9人,年齡加起來有600歲,最大的已有九十多歲。由於乾隆皇帝希望看到南巡時有更多百姓歡迎的場面,所以只要不是迴避的地方,地方官對百姓爭相一睹聖顏並不加以阻止。乾隆皇帝南巡遊揚州上方寺時,寺院周圍聚集了成千上萬的百姓,甚至乾隆皇帝離開以後,人們還在那裡擁擠觀看。

乾隆皇帝南巡過程中,沿途的士人紳商一般都要進獻禮品。進獻者身份不同,禮品的種類也不一樣。讀書的士子們家境一般不富裕,但是社會地位高,受人尊重,他們進獻的禮品都是詩賦、字畫和文集,反映了他們平時飽讀詩書、格調高雅的情況。也有的士子進呈和時事有關的政論文。乾隆皇帝對讀書人的進呈一般都從優回賞。第一次南巡時,生員俞堉進呈《治河方略》,乾隆皇帝賞給他緞1匹,皮3張,大荷包一對。對一般進呈詩賦的士子,乾隆皇帝也都回賞緞與荷包。紳商人家資財雄厚,經濟實力強,進呈的禮品既名貴,種類又多。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過程中,長蘆鹽政進獻綉緞,值銀三千多兩。第三次南巡過程中,長蘆鹽政官員金輝夫婦進獻香紗、果脯、宮扇、念珠、金錠、手珠、曹扇等物品,價值不下4000兩白銀。第五次南巡時,浙江大商人姚經,進獻猗園玉件,極為名貴。乾隆皇帝南巡,進呈的禮品中還有文房四寶以及食品等。第二次南巡中,有人進獻南越(今雲南南)人用海苔製成的側理紙,這種紙質堅而膩,世間少有。進獻的食品中有各種小菜、豬羊、海味等。江蘇吳寧有人進獻雞肝一盤,味道鮮美,後來這道菜被稱為「乾隆雞肝」而名揚四海。對於紳商人家的進獻,以及進獻食品的人,乾隆皇帝也都要給予回賞。

功過後人評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廣聚商人貿易,疏通貨物流通渠道,促進了江南地區商業的繁榮,城市的發展和交換的擴大,客觀上對舊的封建社會的生產方式起到了瓦解的作用,而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則起了一定的催生作用。正是乾隆皇帝當政時期,中國已經有了一些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乾隆皇帝精通漢族封建文化,能詩善畫,重視古籍整理,喜歡和江南文人士子交往,他在南巡途中對士人的懷柔政策,確實感動了一些封建文人。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江南學者的學術成果倍出。應當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對乾嘉學派的產生起到了促進作用。

乾隆皇帝退位之後,曾經對有關大臣說過這樣的話:「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看來,乾隆皇帝也認識到,他的六下江南,在產生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

乾隆皇帝南巡,御道要求筆直,不得隨意彎曲,結果,許多百姓的房屋被拆毀,墳墓被挖掘,良田遭毀壞。

由於準備乾隆皇帝南巡,地方官和商人不惜耗費資財,結果,使得乾隆皇帝六次南巡,糜費驚人。前四次都是奉皇太后出遊,隨行王公大臣和扈駕人員達2500名,陸路用馬五千餘匹,四套騾馬車四百餘輛,駱駝八百餘只,散調民工近萬人。水路大小船隻千餘艘,拉縴河兵3600人。總計,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國帑開支達兩千多萬兩,再加上其他開支,糜費又達幾千萬兩。正因為這些,乾隆皇帝退位後身為太上皇時,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將來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不以對朕。」看來,乾隆皇帝對自己南巡所造成的消極影響,確實是認識到了。

乾隆皇帝南巡,對大清帝國來說,有積極方面的作用,也有消極方面的影響。從積極方面來說,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對維護清朝社會穩定、促進江南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這些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了。其負面的作用,就是乾隆皇帝南巡,太講究排場,太追求舒適,造成了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滋長了上層社會的奢靡之風,也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官員的貪污腐敗。

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曾說:「康熙年間,江南藩庫虧帑二百餘萬兩,部臣議請賠究,皇祖諭云:『此必因朕屢次南巡墊用之故。朕為太平天子,省方觀民,即動帑金以供巡幸,亦無不可。」可見,因為皇帝南巡,在康熙年間就已經出現了藩庫虧帑的現象。但是,乾隆皇帝卻以為自己是太平天子,動帑金以供巡幸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在這樣的認識下,勞民傷財是必然的。

乾隆皇帝的南巡隊伍非常龐大。除乾隆皇帝外,皇太后、皇后、嬪妃同行,另有眾多扈從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太監侍衛,如前所述,多達幾千餘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上船後所需馬匹:大江以北派綠營馬4000匹,大江以南派八旗馬4000匹,到浙江時添派馬2000匹。鑾駕到德州改由陸路行走,所有經過地方,應行辦理尖營、道路、橋樑等項俱交該督撫備辦。青州府副都統處備辦滿營馬800匹,再交山東巡撫在綠營馬匹內派出1200匹,共馬2000匹,在泰安地方為隨行官員兵丁所騎。官馬內實在疲瘦的,還要預備更換。迴鑾時,直隸總督派綠營馬2000匹,在德州地方預備補換。

乾隆皇帝南巡對社會財富的極大浪費,也波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導致了許多領域腐敗現象加劇。從治災方面說,作為清代最大的災害,水災固然同許多自然因素有關,但更多的還是政治因素。在康熙朝,由於政治較為清明,注重河政,特別注重治理黃、淮和畿輔諸河,較有成效,所以水患減少。乾隆朝以後,朝廷上下許多官員置國計民生於不顧,追逐驕奢淫逸的生活,窮盡貪污之能事,致使河政日趨腐敗,河防鬆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諸河頻頻漫口決口,堵而複決。當時河官河工積弊日深,每年搶修各工,甫經動項興修,一遇大汛,即有蟄塌淤墊之事,原因就在於承辦人員偷工減料,缺少監督或官工相互勾結,沆瀣一氣,所謂防弊之法有盡,而舞弊之事無窮。正因為如此,乾、嘉時期水災驟增,每年平均達一百餘州縣,到道光朝一躍而成為177州縣。由此可見政治腐敗、河政鬆弛、水利失修與水災消長之間的必然關係。

還應當看到,乾隆皇帝南巡對於社會財富的揮霍,嚴重影響了官員隊伍的風氣,滋長了他們的奢靡之風,進而導致了官員們愈加貪污腐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一噴就乾淨的羽絨服清洗神器,一次只需2分錢!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