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們的家長就是這樣天天以身作則「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我們的家長就是這樣天天以身作則「教育」自己的孩子的

我們的家長就是天天這樣以身作則去「教育」自己孩子的。

張向宏

我縣有一道非常靚麗的風景線,那就是每天晚上在一中學生下晚自習前後半小時的這段時間,縣一中東門到西門,車輛塞滿,這一半的道路幾乎被完全堵塞。

我們出行時,路上有小動物的話,見到車輛,它們一般都會立即躲開。有道是「好狗不擋道」。結果,我們好多家長的車輛就停在路中央

這是一道奇觀,再次彰顯我們教育、文化大縣的魅力。

中國人總愛把自己未實現的理想寄託給自己的孩子,讓孩子去替他們實現理想。因此,孩子往往是我們全部希望的寄託,我們甚至把全部的賭注都押到了孩子的身上。孩子是我們的命根子,孩子就是我們的全部。我們指望著我們的孩子光宗耀祖、揚眉吐氣。

國人不是沒有受教育,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教育似乎一天都未曾中斷。然而,到頭來,不少人還是越來越愛自己。他們覺得只有把自己的日子過好才是最實在的。而過上好日子的一個很重要,乃至最重要的指標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培養好。自己的孩子過上了風光、體面的生活,那是最讓自己高興的,也是最令人羨慕的。如果這樣,自己哪怕討吃要飯,也無怨無悔,心裡是樂的,死而無憾。

其他的,愛集體,愛單位,愛崗敬業等等,這些似乎是說給別人聽的。儘管有人在天天說。因此,至於公德心一類的東西,似乎更是表面文章而已,乃至成了一個又一個的笑話。

「一盤散沙」,似乎並不全是歷史。這是為什麼?國人可惡,但能僅僅怪我們的國人嗎?這樣的問題太難回答了,超出了我的能力,也不是本文要探尋的問題。這裡,就請恕我淺嘗輒止吧。

筆者2005年大學畢業伊始,就來到了現在所工作的這個小縣城。我是鄰縣人,按說距離並不遙遠,兩個縣相隔不到40公里。但也許正應了「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風」那句老話,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還是讓我大開了眼界的,以至到現在還不能完全融入。

2005年我剛來的時候,縣城裡樓房都不多,而且全縣沒有一家大型綜合超市,沒有一家大型商場。2007年,全縣才有了第一家大型超市。這也是相對而言:縱向比較,從無到有,數它最大;橫向比較,起步晚自不用說(周邊縣起碼要早七八年),僅以超市的綜合程度而言,也絕比不上周邊縣區。

記得我初來此地,想找一家大一點的商場買衣服,問了幾個人,方知有一名曰「闊佬」的地方。走近覺之頗不似,走進後則頓有哭笑不得之感:一,顧客極少;二,衣服款式老氣、土氣;三,要想進此地,還得從其他地兒繞行,然後上二樓。不似我們印象中那種門面較排場,甚或奢華,音樂不絕於耳,人員川流不息之場面。商品沒商品,氣場沒氣場,所謂「商場」,至多一商店而已。

縣城的平房,根本沒有兩出水的房子(即房頂是八字形的弧度,形狀類似廟宇,下雨時,房前屋後都可以流下雨水),都是一出水的房子(房頂上只有房前有坡度,下雨時,雨水只從房前流出)。這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當地人說,人們蓋房子都是用的諸如紅松這樣的上好的木材,而且,一家比一家的木材要粗。好像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顯示出自己的好光景來。

而就是在這樣辛辛苦苦積攢起來的錢蓋的高質量的房子里,一家人吃的往往是一種叫做「燴熟菜」的菜肴。初來此地,最常縈繞於耳的就是「燴熟菜」。所謂「熟菜」,就是把圓白菜最外邊的一層剝下,然後腌制而成。此菜肴為不少人家之家常菜肴,一則也許口味兒之緣故,即愛吃;一則恐怕也絕脫不了「節儉」二字吧?抑或由節儉而形成之習慣口味兒?也未可知。當然,吃燴熟菜的習慣,現在似乎有所改變。

初來此地,不少人吃一塊豆腐都要計算一番,甚而咬咬牙作忍痛狀。

當然,當地老百姓的消費,近幾年有所改觀。然而,跟周邊其他縣相比,人們還是很節儉的。是人們口袋裡的錢少嗎?購買能力上不去嗎?

若論銀行存款,此地在全市則屬於最高的。

這個地方,具體地講,老百姓特別熱衷於兩個項目,可以說,花錢連眼都不眨一下。一個是在諸如買房子、搞基金、民間借貸等置產業和投資理財上,很能彰顯國人「求田問舍」之執著。一個就是在諸如培養孩子上大學、給兒子娶媳婦等只要是給孩子花錢、攢錢上,絕不含糊。

上述兩點,或者乾脆說一點,當地人名之曰「謀正」。就是不亂花錢,把錢都投資在正事兒上。而誰若能做到這兩點,甚或其中一點,在當地人看來,那就意味著你成功了,就證明你「底兒清」,你就是眾人眼中的「靈人」,就是你很聰明,你是一個大大的聰明人的意思。

如此,則孩子嬌生慣養便不足為奇。

此地對子女,特別是對兒子的重視,確實令人嘆為觀止。普通家庭自不必說,就是收入好一點的工薪階層,好多家庭都是只要生下兒子,可以說孩子尚在襁褓中時,就開始了有關兒子的遠景規劃,也就開始了節衣縮食為兒子攢錢的歷程。

能攢錢,會理財,絕對令你心服口服。

還有一個讓你不得不服的現象,就是對待學生時,作為老師的你,最好是「灶王爺上天,好話多說,賴話少說」。特別是跟家長說起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記住:誇獎第一,乃至誇獎是全部!就是孩子有問題,你也不能說問題,必須誇。

對於學生,做老師的你,必須學會這樣說「孩子很聰明,習慣都不錯,一看就是你們教育好了。就是稍微有點態度不端正,不過這個也正常,我給好好說,肯定沒問題,放心吧。」

甚至你要這樣說「怪不得孩子這麼聰明,原來你們兩人就聰明。」

即便孩子六門功課只考一百多分,即便他整天在班裡睡覺,你也只能這樣說!

反正你絕不能一見面就說人家孩子的問題,那樣的話,家長即便表面上不發作,心裡也不高興:你這個老師怎麼當的?會不會當老師?這是對我孩子不滿,還是對我不滿?

我這樣說,絕非信口開河,而是包括我在內,這是很多老師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總結出來的。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班裡一位同學六科不足二百分,我很著急,就把家長叫來,意思也來個家校聯手,共同想點辦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績。我拿著成績單左分析又比劃的,家長一言不發。末了,在我往外送家長時,家長邊走邊跟我說:「張老師,我找人算過,你放心吧,他命里有呢,將來是出國留洋的命。」他的一番話讓我再無話。

這個例子可能有些特殊,但正如老師們常常感慨的一樣,對於學生,特別是學生家長,咱們做老師的,最好是誇獎,你能做的就是誇獎!不然,你吃力不討好不用說,甚至還會被懷恨在心而落一身罵名。

一個學生被班主任批評了幾句,結果,第二天中午,這個學生的家庭成員幾乎全體出動,直接找到了班主任老師的家。爺爺奶奶說,我孫子從小到大都沒人說過個不字。

這是我們的家長,我們的學生呢?

因為犯了錯誤,你罰他班裡站著聽課。結果,他回去就哭哭啼啼,說你太苛刻,說他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甚至說他不想去上學了。在他父母面前,給你添油加醋一番。然後,家長的興師問罪自然是少不了的。故事到此還沒有結束。就在你跟家長澄清事實,基本溝通好了以後,你已決定不讓他站了,但這時他卻在你跟前恭恭敬敬地跟你說:「老師,我還是站一會兒吧,站那兒正是頭腦很清醒,注意力也很集中。」

這就是我們的學生。

我的一位同事跟我說過這樣一件事情,他小姨子的兒子在家裡常玩手機,他這個當姨父的見過幾次,比較生氣,就批評了幾次。結果,孩子把氣撒到了父親的身上「都是你沒本事,你要有本事,誰敢說我?」

一位打算復讀的學生,大概是分數比較高吧,到報名諮詢處後第一句話就是——給我什麼待遇?

國旗下的演講,老校長曾不止一次地這樣說:我來到咱們這兒,最不理解的一個現象就是普通家庭,甚至比較貧困的家庭的孩子,在處處跟人攀比。

一個中學的班主任,一個學期請了幾次假,共計多少天,班裡說過什麼話,家長都記得一清二楚。乃至這位班主任家裡幾口人,都是幹什麼的,有何興趣愛好,家長也都摸得明明白白。大家由此得出結論,並一致驕傲地稱:我們是文化大縣,我們重視教育。

這就是我們的家長,愣在「窺人隱私」「搬弄是非」上冠以「教育」和「文化」這樣冠冕堂皇的字眼。

每天上下學接送孩子那忙碌的人群,長長的車隊,且為了自家孩子方便,不惜把車停在路中央,不惜佔滿整條馬路,而根本無視於交通擁堵。你若說他,他何止理直氣壯?簡直是氣吞山河——我為我孩子!怎麼的?

這就是教育!這就是我們天天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且以身作則!且美其名曰「我們很重視教育」「我們是教育大縣、文化大縣」!成天嚷嚷教育的人,結果忘了「好狗不擋道」這句話。

請注意:這是高中!除特殊情況外,孩子都已具備自己回家的能力。這是縣城,家也沒多遠,且相對而言,安全基本無虞。

我常常慨嘆:不是紈絝,勝似紈絝。

好,現在你深入到我們這道靚麗的風景線中了嗎?為了接孩子可以把整條路給堵了,僅僅是沒有規則意識嗎?這背後的風土人情,恐怕更是你不得不了解和品味的吧?

這味道似乎是我們所有人的,但更是我們當地人的。

教育?文化?什麼是教育?何為文化?時不時就搬出來,掛在嘴邊的東西,我們可曾懂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老五+北大,再見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