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朝: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時320年,共18帝

宋朝: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時320年,共18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宋朝歷時320年,北宋歷167年,南宋歷153年,共有18帝。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強了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問題。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宋高宗趙構南遷建立了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佔領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宋朝滅亡是「崖山之後無中國」,但是兩宋時期民族融合和商品經濟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文化藝術發展迅速,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兩宋亡國都是因為宋徽宗與宋度、理兩帝寵幸奸臣所造成的。徽宗寵六賊,度、理二宗則寵賈姒道。

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大宋第一位皇帝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屢立戰功。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960年,他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在位16年。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提倡文人政治,開創了中國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趙光義:毀譽參半的北宋第二位皇帝

宋太宗趙光義(939年—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太祖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改名炅。太祖駕崩後,38歲的趙光義登基為帝。即位後使用政治壓力,迫使吳越王錢俶和割據漳、泉二州的陳洪進於太平興國三年(978)納土歸附。次年親征太原,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兩次攻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都遭到失敗,從此對遼採取守勢。並且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位期間,改變唐末以來,重武輕文陋習。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歲的宋太宗去世,廟號太宗,謚號至仁應道神功聖德文武睿烈大明廣孝皇帝,葬永熙陵。

趙恆:守成可稱道,亦做過不少荒唐事

宋真宗趙恆(968年—1022年),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繼位,1022年駕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遼國入侵,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勸帝親征,雙方會戰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淵,局勢有利於宋,但因真宗懼於遼的聲勢,不顧寇準的反對,以每年進貢遼大量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歷史上稱澶淵之盟。此後,北宋進入經濟繁榮期。真宗後期,以王欽若、丁謂為相,二人常以天書符瑞之說,熒惑朝野,帝亦淫於封禪之事,朝政因而不舉,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內憂外患」問題日趨嚴重。

趙禎:開創仁宗盛治的千古第一仁君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中國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初名受益,宋真宗的第六子,生於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1018年立為皇太子,賜名趙禎,1023年即帝位,時年13歲。1063年駕崩於汴梁皇宮,享年53歲。在位四十一年。在位時候宋朝面臨官僚膨脹的局面,冗官冗兵特多,而對外戰爭卻又屢戰屢敗,雖然西夏已向宋稱臣,但邊患危機始終未除。後來雖一度推行「慶曆新政」,但未克全功。其陵墓為永昭陵。謚號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趙曙:空有一番抱負卻英年早逝的皇帝

宋英宗趙曙(1032年-1067年),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1067年在位,原名宗實,後改名趙曙,太宗曾孫,濮王允讓之子。仁宗無子,英宗幼年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賜名為宗實。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後為秦州防禦使。1055年立以為嗣。英宗在位期間,任用舊臣韓琦等人,不想改革,但與遼國和西夏沒有發生戰爭。1067年,病逝於宮中福寧殿。在位四年葬於永厚陵,陪葬有高後、狄青、楊延昭等。

趙頊:勵精圖治卻將北宋送上滅亡之路

宋神宗趙頊(1048年—1085年),初名趙仲針,宋英宗趙曙長子,生母宣仁聖烈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生於濮安懿王宮邸睦親宅。治平元年(1064年),趙頊進封潁王。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趙頊被立為皇太子。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繼位。即位後,由於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且他素來都欣賞王安石的才幹,故即位後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二十年。元豐八年(1085年),趙頊在福寧殿去世,享年38歲,廟號神宗,謚號為英文烈武聖孝皇帝,葬於永裕陵。

趙煦:少有大,北宋最短命的皇帝

宋哲宗趙煦(1076年—1100年),北宋第七位皇帝,是前任皇帝宋神宗第六子,原名佣,曾被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立他為太子,元豐八年,神宗死,趙煦登基為皇帝,是為宋哲宗,改元「元祐」。在位15年,享年24歲。謚號憲元繼道顯德定功欽文睿武齊聖昭孝皇帝,葬於今天河南鞏縣的永泰陵。

趙佶:一位投錯胎當了皇帝的藝術大師

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1135年),是宋朝第八位皇帝,神宗11子,哲宗弟。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他自創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的花押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徵「天下一人」。

趙桓:過於軟弱的北宋末代皇帝趙桓

宋欽宗趙桓(公元1100~1156年),原名趙亶,又名趙煊。是北宋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長子。生於元符三年(公元1100)四月十三日,宣和七年(公元1125)十二月金人南下大舉入侵時,徽宗禪位於他,在位1年零2個月。為人優柔寡斷,反覆無常,對政治問題缺乏判斷力。靖康之變時被金人俘虜北去,南宋紹興二十六年(公元1156)病死於燕京,終年57歲,葬於永獻陵。

趙構:盛年主動禪位的南宋第一代皇帝

宋高宗趙構(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曾被封為「康王」。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欽二宗北去後,於應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絕主戰派抗金主張,南遷至紹興、臨安,建立南宋政權。統治期間,雖迫於形勢以岳飛等大將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檜。後以割地、納貢、稱臣等屈辱條件向金人求和,殺害岳飛。公元1162年(紹興三十二年)禪位於宋孝宗,自稱太上皇。精於書法,善真、行、草書,筆法洒脫婉麗,自然流暢,頗得晉人神韻。著有《翰墨志》,傳世墨跡有《草書洛神賦》等。

趙昚:被公認為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

宋孝宗趙昚(1127年—1194年),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祖七世孫,初名伯琮,後改名瑗,賜名瑋,字元永,謚號紹統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聖成孝皇帝。他是宋高宗養子,原來是太祖趙匡胤的次子趙德芳的六世孫。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由於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後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其他宗族中選擇後繼者。

趙惇:古代歷史上最怕老婆的皇帝

宋光宗趙惇(1147年—1200年),孝宗和郭皇后第三子,當政共計6年,年號紹熙:紹熙元年正月一日(1190年2月7日)—紹熙五年七月五日(1194年7月24日),年號使用5年。慶元二年十月三日,上尊號聖安壽仁皇帝。慶元六年八月八日辛卯(1200年9月17日)光宗崩殂於壽康宮,享年54歲,後葬光宗於永崇陵。十一月十四日丙寅,廟號光宗,謚號憲仁聖哲慈孝皇帝,嘉泰三年(1203年)十一月八日壬申,加謚號循道憲仁明功茂德溫文順武聖哲慈孝皇帝。

趙擴:9個兒子都未成年就夭折的皇帝

宋寧宗趙擴(1168年—1224年)是中國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南宋第四位皇帝(1194年7月24日—1224年9月18日在位)。宋孝宗時被封為嘉王、平陽王。宋光宗登基後,趙擴被立為太子。紹熙五年(1194年),宋光宗被逼退位,由趙擴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慶元」。宋寧宗在位30年,享年55歲。其統治期間內,宋朝比較安定,百姓比較富裕,還恢復了理學地位。去世後謚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趙昀:宋朝血統最不純正的平民大帝

宋理宗趙昀(1205年—1264年),在位40年,享年60歲。趙昀,紹興府人,宋皇室宗戚,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九世孫。原名趙與莒,1222年被立為寧宗弟沂王嗣子,賜名貴誠,1224年立為寧宗皇子,賜名昀。宋寧宗駕崩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史稱「宋理宗」。宋理宗早期很少理會政事,登基後將所有國家事物都交給史彌遠,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一直到1233年史死後,理宗才開始親政。1234年南宋聯蒙古國滅金。理宗崇拜理學,對政治不感興趣,將國家大事交給他的丞相處理,先後有吳潛、丁大全、賈似道等。

趙禥:酒色過度而死,中國最好色的帝王

宋度宗趙禥(1240年—1274年)榮王趙與丙子,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宋理宗沒有兒子,收其為養子,先後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為太子。理宗於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於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淳」。宋度宗在位10年,享年35歲,死後葬於永紹陵,謚號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趙隰:被忽必烈強迫出家的南宋皇帝

宋恭帝趙隰(1271年—1323年),宋度宗次子。他是全皇后所生,是宋端宗趙昰的弟弟,宋末帝趙昺的哥哥,即位前曾被封為嘉國公、左衛上將軍等。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四歲的趙隰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是為宋恭帝,年號德佑。由祖母謝太皇太后、母親全太后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賈似道之手。宋恭帝被俘以後,被元朝封為瀛國公。到了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突然賞給19歲的趙隰許多錢財,叫他去西藏當僧人。於是當年的小皇帝宋恭帝成了高僧,為佛教界做出了許多貢獻,翻譯了不少佛教經文。

趙昰: 在流亡途中受驚而死的南宋幼帝

宋端宗趙昰(1269年—1278年),在位2年,享年11歲,1276年即位,改元景炎,時年只有7歲。雖然朝臣陸秀夫等堅持抗元,力圖恢復宋朝,但在元軍的緊緊追擊下,端宗只能由大將張世傑護衛登船入海,東逃西避,疲於奔命。他曾逃到南澳島上,在島上海灘上開挖的宋井至今仍存,之後又逃到香港的九龍城一帶,現存的宋王台和侯王廟都是為紀念宋端宗而建。廟號端宗,謚號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聖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稱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長子,宋恭帝的長兄,曾被封為建國公、吉王、益王等。

趙昺:投水殉國而亡,宋朝最後一個皇帝

宋衛王趙昺(bǐng)(1272年—1279年),南宋亦是宋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2年,享年8歲。趙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為信國公、廣王、衛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軍攻佔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俘獲5歲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謝太皇太后因身體不適,暫居臨安)。他與其兄趙昰在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及其母楊太妃等南宋遺臣的擁護下南逃,蒙古軍隊統帥伯顏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斬草除根,便遣張弘范、李恆等人追擊。當時他被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官職,判泉州。1276年夏,趙昰即位稱帝,是為宋端宗,繼續和趙昺南逃,在元軍的不斷追擊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趙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興。他在位時,以厓山(今廣東新會崖門)為據點,拜張世傑、陸秀夫為左右宰相,並起用張世傑抗元,陸秀夫整頓內政。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南宋最終還是於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戰中被元軍大敗,全軍覆滅,陸秀夫遂背時年8歲的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楊太妃等人也相繼投水殉國。南宋最後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關於宋朝的那些事兒,你知道多少——宋朝冷知識!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