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圖了解 大腸日常運作
消化的最後階段位在大腸。大腸包圍在小腸周圍。在此處,有許多幫助碳水化合物發酵、分解的細菌,它們也會釋放對人體健康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最後脫去水分的食物殘渣就形成糞便,被壓縮並暫時儲存在直腸,然後排出體外。
1.離開小腸後,殘渣會先進入盲腸,再進入升結腸。
2.隨著排出廢物的旅程展開,水分、氯化礦物質和鈉,還有各種維生素B和維生素K,會被血液吸收。此處這些維生素大多是由細菌製造出來的,食物里也可以發現維生素。
3.糞便被壓縮進入較低的結腸,腸壁分泌的黏液可以使它們保持濕潤。
4.旅程結束
大腸有三個主要部位:盲腸(來自小腸的殘渣在此處被收集)、分為三部分的結腸(營養素在此處被吸收)及直腸(糞便在此處被排出)。最大的一段是結腸,其中的細菌叢會消耗人體無法消化的澱粉、纖維質和糖類。
我們為什麼會有闌尾?
闌尾很可能是幫助我們遠古祖先消化樹葉的某種器官,退化之後剩下的部位。現在,除了做為腸道細菌的避難所外,這個部位沒有其他明顯的作用。
本能的呼喚
當糞便進入直腸,腸壁的感受器會發送脈衝到脊髓,觸發一種「非做不可」的反射作用。來自脊柱的訊號接著告訴肛門內括約肌要放鬆。傳送到腦部的感官訊息讓我們知道自己需要排便,接著我們就會有意識地決定要放鬆肛門外括約肌。如果飲食健康,這個過程的頻率會介於一天三次到三天一次。
大腸怎麼帶動糞便
形成袋狀
結腸大約每30分鐘會擠壓形成袋狀,糞便物質便在這些袋子里被攪拌和混合。
肌肉蠕動
肌肉會從盲腸,以蠕動的方式沿著結腸擠壓糞便,運送方法類似食道和小腸。
團塊蠕動
吃完東西後,胃裡充滿食物,會引髮結腸的整體蠕動,緩慢且有力地將團塊擠壓進直腸。
定時如廁
殘渣需要花19到36個小時才能通過大腸,讓水分有時間被吸收。如果糞便富含纖維,體積會變大,更容易快速通過系統。
轉自:醫學信使
關注消化,「腸」想「胃」來!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