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海外收養的中國兒童:藏在命運里的幸運與不幸

海外收養的中國兒童:藏在命運里的幸運與不幸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郭路瑤

美籍華人蘭妮一直在和信息賽跑。每一分鐘,這些寶貴的信息都在揮發,「像鈾一樣變得越來越稀薄」。在快速變化的中國,情況更是如此。

它們可能是報紙上的一行小字,可能是若干年前某人的一句低語,在過去的10多年時間裡,蘭妮把這些信息收集起來,努力為那些被海外人士收養的中國兒童,拼湊出完整的身世故事。

一個由她上傳的視頻在網上廣為傳播。鏡頭聚焦在一個個黃皮膚黑眼睛的女孩兒身上。她們流利地說著外語,在鋪滿陽光的草地上赤腳奔跑,身後是典型的歐洲田園風光。

唯一透露身份的,是自我介紹時,她們特殊的中文姓氏——「社」。同「國」「黨」「福」一樣,這是中國福利院過去常賦予孩子的姓氏之一。這些女孩兒都來自湖南衡山福利院。

她上傳的另一段集體尋親視頻,甚至引發了更多關注。這一次,孩子們來自重慶地區的福利院,數量多達20人。

今年46歲的蘭妮,和丈夫也收養了3個中國女孩兒。因為會中文,有不少收養家庭找到她,委託她幫助孩子在中國尋親。10多年來,她幫助過的家庭中,有上百個尋親成功。

蘭妮熱愛戶外遠足,但來自收養家庭的郵件和電話,將她拴在電腦和手機旁。幾乎每天都有新的收養家庭聯繫她,也有中國父母找到她,她不得不整天對著屏幕,在這些家庭間來回切換、匹配信息。

中國涉外送養的兒童數量已大幅減少。在最大的收養國美國,每年收養的中國兒童數量,已從巔峰時期的7903人,降至2016年的2231人。但在已被送至國外收養的15萬中國兒童中,回國尋親的舉動,卻越來越普遍。

在許多人眼中,他們是「幸運兒」,命運因跨國收養逆轉。許多人不理解的是,已經在海外過著優渥生活的他們,為何迫切渴望尋找親生父母。

一位美國養母回憶,有人鼓勵孩子們「不要在意過去,要朝前看,多想想在美國的美好生活和無限機會。」

蘭妮和丈夫鼓勵收養家庭幫孩子尋親。尋親的困難,在於收集信息。在廣州領養二女兒時,他們注意到,費用清單上列著一項425元人民幣的「報紙廣告費用」。福利院工作人員說,這是為棄嬰刊登尋找親生父母公告的費用,但當他們索取一份廣告複印件時,卻被告知「不能給收養父母」。

他們將當地的媒體找了個遍,終於,在廣州一條狹窄的小巷裡,他們找到了那家刊登廣告的報社。珍貴的信息藏在一間悶熱的倉庫中,裡面堆滿了舊報紙,一摞摞幾乎挨到天花板。在5個小時令人絕望的找尋後,他們突然翻到2001年11月的報紙,二女兒4個月大時的照片,就印在發黃的紙張上。

這張照片在女兒4個月大時拍攝,比收養文件上的照片甚至還要早一年。他們一口氣買下了儘可能多的舊報紙。「既然我們這麼珍視這件寶貝,或許其他收養家庭也一樣。」

收集刊登找尋公告的報紙,從此成為蘭妮的主業。十幾年來,她的藏品不斷擴大,許多美國收養家庭通過她,獲得了孩子寶貴的身世線索。一位養母順著這些信息,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兒,找到了同被美國家庭收養的雙胞胎姐妹。

但更多的時候,破解孩子的身世之謎,遠沒這麼順利。許多收養父母飛到中國,奔向公告上提及的撿拾地點,卻發現因為拆遷,原地點早沒了。還有父母找到了列出的撿拾人,卻發現信息對不上,線索就此斷掉。蘭妮的大女兒就是這種情況,撿拾人宣稱,自己壓根兒沒撿到過這個丫頭。

最讓蘭妮苦惱的是,有很多中國父母質疑尋親的真實性。她見過許多夫婦一邊流著淚,一邊死活不信孩子去了國外,還回來尋親。儘管DNA測試的費用由國外收養家庭籌集,這些父母仍然猶豫不決。蘭妮猜測,「他們可能被騙怕了。」

天天和收養父母接觸,蘭妮知道,許多養父母焦慮得輾轉難眠。曾向她尋求幫助的美國母親蘇珊,有時熬夜到凌晨兩三點,只為給女兒製作尋親海報。她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收養很美好,但也伴隨著疼痛。」

領到11個月的大女兒時,蘇珊接過的是一個下肢乏力、排斥被抱的孩子。她抵觸養父母的照顧,常常歇斯底里地哭泣。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去年,即便她已長成一個成績優異的高中生。

她提前通過了美國高考,分數足以申請任何一所美國大學。面對鏡頭,她露出大方得體的微笑。私底下,她卻常常被莫名的悲傷、焦慮和憤怒裹挾。

蘇珊知道,女兒沒能擺脫「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孤獨感」。作為養母,她感到不知所措。帶女兒看心理醫生花了數千美元,收效卻甚微。

直到一位專註於收養兒童的治療師出現了。對方點醒了蘇珊:「將一個孩子從親生父母和原生文化中帶走,一定會給孩子帶來創傷。這個傷口,只有親生父母能彌合。」

花了十幾年時間,這位母親才意識到,更多的問題出在她的認識上。「良好的教育、來自養父母的愛並不能治癒一切。」離開親生父母那一刻,她的孩子便缺了重要的一塊。

蘭妮也曾遇到類似情況。三女兒七八歲時,有一天在餐桌上,她突然變得很低落,氣急敗壞地質問蘭妮,「媽媽,你當初為什麼要把我丟在福利院?」

蘭妮和丈夫目瞪口呆。這個在3歲半時被領養、患有癲癇的女兒,記憶發生了錯亂。被領養後,她一直以為蘭妮就是生母。對被拋棄的忿恨,在這個小女孩心中揮之不去。

蘭妮耐心地向小女兒解釋,給她播放從福利院接走她時的視頻,女兒卻仍沉陷在悲憤中。從被領養時起,她便是一個固執而叛逆的孩子。蘭妮這才意識到,必須要為女兒尋親,給她一個確切的答案。

蘭妮也知道,絕大多數尋親都以失敗告終,「能找到的非常非常少」。一位比利時母親從衡山福利院收養一個孩子後,為孩子尋親12年,5次前往衡山福利院,全都無功而返。

有被收養的孩子在網路上吐露心聲:他們常被人提醒,從中國福利院中的棄嬰,變成發達國家的公民,是多麼幸運,他們要學會感恩。但很少有人意識到,這種「幸運」,都始於他們命運起初的「不幸」。

蘭妮聽說過不少悲劇:有養母半夜給她打電話求助,女兒被發現第四次試圖自殺。也有孩子已經成年,卻始終無法擺脫「被拋棄感」,最終選擇離開人世。

還有越來越多的海外收養兒童,因此踏上了追溯過去的旅程。

蘇珊陪著大女兒回了兩次中國。公告上提及的撿拾地點,早已變成繁華的商場。她和女兒只能進行「地毯式搜索」,她們去了8個附近的村莊,在人來人往的菜場、路口和電線杠上粘貼了數百份海報,與所有熱心的村民交談。

近40個家庭趕來與「女兒」相認,他們的故事各不相同,有的因重男輕女放棄了女兒,有的因計劃生育政策失去了女兒,有的被勸說將女兒送去了福利院。但每一個母親都流著淚擁抱這個「女兒」,告訴她,在失去她的數千個日夜裡,她們沒有一天不思念著她。

蘭妮也曾幫過許多中國家庭尋親。為了找回被婆家遺棄的女兒,山東的年輕母親劉佳佳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雇過私家偵探,反被騙了幾萬元。她報過警,找過記者,得知孩子已被美國家庭收養後,大腦一片空白。原先,她滿腦子都是,找到那戶抱走孩子的人家,「跪下來求她,要十幾二十萬元也給他們。」

最後,她去了北京,找到中國兒童福利和收養中心,懇求領導幫她聯繫美國家庭,只求以後有機會和孩子見上一面。負責人的態度很好,但他們無法受理個人申請。

蘭妮看到帖子後,主動聯繫上這位年輕的母親。她將帖子翻譯成英文,發布在許多收養家庭組成的小組中,帖子被廣泛轉發。兩年多後,美國那戶收養家庭終於看到帖子。現在每天,劉佳佳睜眼就盼著養母發來照片,同她分享5歲女兒的種種趣事:女兒是個乖巧可愛的孩子,吃晚飯時,她會偷偷把巧克力藏起來留給養母。

養母暫時沒有將這件事告訴孩子,她想「等待合適的時機」。劉佳佳給女兒和養母的親生女兒寄去衣物,還托蘭妮捎去銀手鐲。她願意默默地躲在暗處,耐心等女兒成長。有一天,她會親自告訴女兒,「媽媽是愛你的,從來沒有放棄過你。」

蘭妮的小女兒最終也找到了類似的答案:親生父母並未真正拋棄她,他們將這個家中的二女兒過繼給了親戚,但不料她在3歲時被送進福利院。父母去福利院找她時,她已被美國父母收養。了解自己的身世,並和親生父母建立聯繫後,這個總愛生氣的小姑娘終於變得自信開朗起來。

蘇珊和女兒沒有這麼幸運。和許多收養家庭一樣,她們的兩次尋親之旅都沒有結果。但蘇珊發現了女兒的變化。每次見到那些悲痛的中國父母,女兒都變得更加溫和平靜,她開始明白,那個發生在她命運之初的故事,很可能不是「拋棄」兩個字那麼簡單。在蘇珊看來,即便找不到親生父母,她們的旅程也是圓滿的,「尋親本身就是一種治療」。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人名均為化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青報深度 的精彩文章:

大教授為什麼要給縱火案中的保姆辯護

TAG:中青報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