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經濟學人特別報道:婚姻,一個變松的結(一)

經濟學人特別報道:婚姻,一個變松的結(一)

本文版權歸美國經濟學人雜誌社所有。原文為英文。本文為Irene翻譯作品,僅做學習交流,不用作任何商業用途。

以下為正文:

Joel Budd(經濟家雜誌媒體編輯)認為,婚姻正變的不那麼墨守成規,變得少了一些可靠,少了一些義務——但也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這實在是太讓人興奮了」!一個挽著朋友手臂的年輕女孩激動的說,她站在倫敦西部奧林匹克展示中心前,這裡正在舉辦國家級的婚禮博覽會。約有300個商家出席此次博覽會,你可以從這裡買到一場婚禮所需的一切,以及很多很多的其它商品,這裡有花商、豎琴師、牙齒增白師、賣新娘頭飾的、一個煙火公司,還有不止一打的攝影師。有一家新成立的公司Hitch and Pooch,主營安排寵物狗在婚禮上的角色,比如說讓狗把戒指帶給新人。每隔一個小時,就有一場時裝秀在一陣震耳欲聾的音樂中開場,展示的都是婚紗和新郎套裝。

人們常說婚姻是治癒的,然而現實是「有人趕時髦地做了不婚族,有人將結婚視為理所當然」,這是英國工作與養老金大臣 伊恩·鄧肯·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 幾年前在職時發表的觀點。保守派認為,婚姻這一曾經偉大的制度因人們對婚前性行為、同居、離婚,以及近年來同性婚姻合法化這些現象越來越無謂的態度而受到損害。歷任美國總統也曾投入大量資金鼓勵低收入人群結婚成家。

從部分層面看這些擔憂不無道理。數百年來,西方國家都將婚姻視為邁向成年的關鍵一步。在前工業時代的英格蘭,所有單身女性,無論多大年齡,都是「少女」;所有的單身男士都是「小夥子」。 牧師們認為婚姻是維繫家庭的關鍵紐帶,而家庭是社會的基礎。

在20世紀中期,婚姻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人們應該結婚,然後組成一個家庭,有一個主要的養家糊口的男性」這樣的觀點 ,用美國歷史學家斯蒂芬妮·庫茨(Stephanie Coontz)的話來說,「就像蒸汽壓路機一樣碾碎了其它選擇」。 人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結婚了:1950至1960年間,一般的美國新娘年齡小到不能在自己的婚禮上飲酒。歐洲國家則像得了婚姻狂熱症。直到1972年,30~34歲的法國女性足有87%為已婚。

而近年來只有43%的法國女性在30出頭時結婚。這是大範圍結婚熱退潮的一小部分。在阿根廷,婚禮變得如此罕見,以至於一個機構Falsa Boda,已經開始舉辦以婚禮為主題的派對,還附上了假誓詞。在許多國家,婚姻已從傳統的親子關係演變到有些失控。2015年,有五分之二的美國新生兒來自於未婚媽媽。在法國這個比例是59%;在哥倫比亞這個數字是84%。目前年齡在15~24歲之間的英國人只有21%的人認為想要孩子的人應該先結婚,1989年這個數字是一半。

西方國家似乎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路線不同,尤其是依然保留著傳統觀念的亞洲國家。在中國的農村地區,20多歲的單身男性會被看作可悲甚至是危險的。在日本,未婚媽媽的比率僅為2%;在印度,以及大部分北非和中東地區,這個比例甚至更低。很多中低收入國家的法律仍然不認可未婚夫妻,且給予其後代幾乎是非人的待遇。

這片特別報道將要討論的是,人們以為自己對婚姻很了解,但其實他們大部分的看法都是錯誤的。雖然自20世紀中葉以來經歷了深刻的變革,但西方國家的婚姻制度實際上比看起來更有彈性,而亞洲國家的婚姻制度實際上卻沒有表象看起來穩固。看似源自東西方根本的文化差異,通常只是時機和程度的不同。幾乎所有地區的婚姻都在發生變化,而且很多變化大同小異。但不同的國家卻處在這場變革的不同階段。

從西方的倫敦到中國的鄉村,再到印度的貧民區,有三大變化正在發生。第一個變化就是婚姻的選擇權,已從父母親戚的手中回到年輕人自己手上。這一點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幾乎全球各地的平均婚齡都在升高(見下表)。但挪威(女性平均婚齡為32歲)與孟加拉國(女性婚齡為19歲)仍然存在巨大差異。不過在19歲結婚和16歲結婚還是有重大差別,16歲是孟加拉國女性在1974年的合法婚齡。

第二大變化就是人們開始重視夫妻恩愛。在大半西方歷史中,浪漫愛情或「親密關係」一直被認為不僅不是穩固婚姻關係的必要因素,而且是起反作用的對立因素。威廉高格(William Gouge),17世界英格蘭較有影響力的一位清教徒作家,公開斥責女性稱呼丈夫「甜甜、甜蘋果、心肝、甜心、愛人、我的快樂、親愛的……小鴨子、小雞、小豬」的行為破壞了一個成功社會聯盟必要的賢妻法則,但大部分英國夫妻很可能沒把高格的話當回事,繼續說著甜蜜的情話,不然他也不會搜集到那麼多的詞藻。但他的觀點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主流觀點。

如今愛情勝利了。國家婚禮博覽會上的商家告訴我們,每對新婚夫婦都要求自己的婚禮浪漫而特別。「現在你不用不得不結婚了,」Anna Muckart,一位製作好看婚禮邀請函的姑娘說。因為婚禮不再是義務了,那就必須得特別。

婚姻已從必經的人生大事轉變為愛與承諾的慶祝——表示兩個已經住在一起的人已經做好準備更進一步了。這時亞洲的新郎新娘通常會提出異議,他們認為結婚前應該經過冷靜的思考,因為婚姻不只是兩個新人的結合,而是兩個家庭的結合。不過現在他們也強調「性格相合」。

當愛情成為婚姻的基礎,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應該解散沒有愛情的婚姻。第三大(有關婚姻的)全球性變化就是離婚率的不斷增長。離婚在很多國家變得更常見,尤其是女性走向經濟獨立的快速發展國家。目前中國和韓國的離婚率已高於歐洲和OECD成員國的平均值。

Where breaking up is hard to do

教堂和政府總是試圖阻礙這些變化。但事實卻總讓他們被打臉。在美國,甚至是政府投資的研究項目得出的結論都指出,幾乎所有旨在穩固婚姻的聯邦項目都沒有什麼效果。那些通過讓離婚變得複雜來維持婚姻的做法只會導致結婚的人變少。直到2004年前在智利離婚幾乎是不允許的,現在依然很不容易。可能是碰巧,在35個OECD國家中,智利擁有最高的婚外生育比率。

無論哪個國家,婚姻都在變化,變得不再有那麼多的義務和強制性的要求,職責也變得更少;但卻從未變得失去吸引力或失去對兩個人的粘合力。最近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93%的英國年輕人都嚮往結婚。即使在對離婚有高度接受度的國家,人們仍然相信,婚姻是一種特殊的紐帶,不是隨便就可以促成或打破的。對於婚姻所帶來的影響,小說家比統計學家的表述更為準確:「單身生活就像騎著一輛助動車,你能感受到路上的所有顛簸。」源自美國作家簡斯邁利(Jane Smiley)作品《悲傷的時代》中一個人物所說的,「而已婚人士,尤其是已經有孩子的家庭,就像開著一輛18輪的卡車在前進」。

一項項研究都已證明,已婚人士比未婚人士更健康、富有和快樂,且不會輕易與伴侶分開。不過很難知道事實上有多少是因為他們已經結婚,有多少只是選擇效應——在一段穩定關係中既快樂又健康的人本身就更有可能結婚。想要掌控這些的專業學者們仍然傾向於找到一個婚姻效應。儘管許多婚姻最終以分手收場,但已婚狀態似乎還是可以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在富裕的國家,婚姻制度還在為已經擁有很多優渥條件的人帶來更多的好處。這些富有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婚齡較晚,婚前也經過深思熟慮。這些人群的婚姻可謂是高度成功的——通常無異是世界上最幸福與令人滿意的婚姻。在這群受到特別恩典的人群中,離婚正變得越來越少見。同時,西方國家的已婚人士正在建立彈性聯盟,正如欠發達國家已婚人士的義務制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宏立書店 的精彩文章:

TAG:宏立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