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西北的剖面》散記

讀《西北的剖面》散記

關注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探索地球的奧秘

GIF

哈哈

第1篇

The first story

1

出野外之前,我看過楊鍾健的另一本—《抗戰中看河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野外回來後,同是三聯出版,「楊鍾健遊記作品」的另一本《西北的剖面》,這兩日斷斷續續看完了。按我的理解,這實際不完全是現在意義上的遊記,現在的遊記,似乎多有一種固定的套式,來到某一處,由美景而懷古,流連忘返,或者將前人來此處的資料,做一個簡單的彙集。這本遊記是脫出於這個套路的,是「地質人」眼中的遊記,視角自然稍有差異。

作者楊鍾健,陝西華縣人,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1928年,楊從德國學成回來,經翁文灝先生舉薦,任職於地質調查所,併兼任周口店的發掘指導工作。後一年,也就是1929年,他的同事裴文中在周口店某山洞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可說是一件劃時代的事。在這之前,該年夏天,也是經翁先生囑託,和該所的科學顧問法國人德日進一起,在山西西部、陝西北部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旅行,此書第一部分,「在黃土溝中——山陝旅話」記錄的就是這次科學考察。

圖一:1928年裴文中(左一)、楊鍾健(左四)、德日進(右二)等在周口店遺址合影

隔一年又去東北三省,以及最後參加中法科學考察團等,都有這種類型的遊記面世,結集在一起,便是手頭的這本《西北的剖面》。看書後所附後記,此書1932年曾第一次出版過。

輸入

第2篇

The second story

此書書前有翁文灝先生序言,考察二人關係,可說是亦師亦友。在新中國尚未成立的某個時期,翁曾任職於國民黨政府。人民當家作主之後,據說他曾因此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我尚未搜索到翁在低谷時,楊先生是怎樣的反應。即使有,可能也未超脫於歷史的局限,這其實可以理解。不能理解的是,翁先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因為這個,便似乎要默默無聞了。這就不能不令人反思。借用歷史學者葛兆光先生的一個觀點,學術史常常是一次價值重估,前輩學者後世聲名之隱沒和彰顯、幸與不幸,常常操在後世史家之手,撰寫學術史的人如果總是站在政治立場上居高臨下地審判,以後見之明從後世標準苛求前人,是否會導致「學術史的遺忘」和「學術史的凸顯」?(《且借紙遁——1994-2011讀書日記選,葛兆光,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9頁》)翁先生實際為中國地質事業所做的開創性貢獻,是無人能夠替代的。

「我們學地質的人是最有遊歷機會的,背一個布袋,拿了一把鎚子,根究地下的富藏,追尋玄古的歷史,這本是我們的本分。」

輸12

真是扯遠了。在《楊鍾健回憶錄》中,對翁先生就很是感念。由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翁文灝日記》中,時常也能見到楊鍾健的影子,都說明了這一點。可以這樣說,若沒有翁先生促成科學考察這幾件事,便不會有《西北的剖面》這本書了,雖然這是幾次科學考察的「副產品」。翁先生在序言里說:「我們學地質的人是最有遊歷機會的,背一個布袋,拿了一把鎚子,根究地下的富藏,追尋玄古的歷史,這本是我們的本分。但是除了敲石頭之外,所經地方的山川形勢人情物產種種都有研究的價值,而且往往與我們的石頭有關。如果專敲石頭一切不管,豈不辜負遠遊?……現在的專門家研究愈精。目標愈窄,所以一般的觀察反而狹小。反不如前輩的學者,雖然有時候在專門研究上稍欠精密,但在一般觀察上卻往往能提綱挈領,能見其大。」我是極認同的,以為這是「大地質」。這句話放到現在,依然對我們狹小的地質思維方式,能有一定程度的補合,意義是積極的。

圖二:1933年於北平西城葛利普居所,前排左起分別為章鴻釗、丁文江、美國學者葛利普、翁文灝、德國學者德日進,後排左一為楊鍾健

輸入

這本《西北的剖面》便是楊先生「已有了一部分的成功」的試作。

還說「我們可以根據我們科學的觀察,對於尋常事物試求進一步的了解,並且把這種觀察與了解,明晰的、具體地寫出來,喚起專門學者以外的一般社會的注意。」翁先生以為真正的遊記,「至少要使人讀了能有身臨其境的真切感想,或者更進一步,能對於其地得到一種提綱挈領的了解。」以為要達到這樣完全的成功,當然要經過若干的試作,這本《西北的剖面》便是楊先生「已有了一部分的成功」的試作。

空白

第3篇

The third story

輸入

因為作者是專業的地質學者,遊記中蜻蜓點水般的會涉及到專業,比如書名中的「剖面」一個詞,然而不止於此,作者偶爾以點帶面,引申發揮處,最能吸引人。遊記中提及很多的似乎是當地的風土人情,現在回過頭來,這成了認識當時社會的一個窗口,能闊大人的視野。書中記錄的是1929年到1931年這三年間的事,當時可說是既有內憂,又逢外患,在參加完中法科學考察團不久,即從東北歸來半月之後,空前的國難就爆發了,這片苦難的土地上,又增加了一重深重的苦難。書中所記的一些文字,有些真是不忍卒讀的,比如在陝西的鎮羌堡附近,在荒野里看見近代人的頭骨部分裸露出來,沒人收拾,也不知是亂墳,或是由其它原因而死的死屍,等等。

圖三:《西北的剖面》書皮

另有一點給我感觸最深,同讀《抗戰中看河山》幾乎是一樣的,他們當時外出考察,條件不可謂不苦,有時生命甚至會受到威脅,然而作者沒有主觀的抱怨,「事已至此,只有付個人命運於大自然命運中,聽其演化而已。」最終之所以能夠較為順利的完成,我想與這豁達的心態,以及豐厚的意志都是很有關係的吧。

哈哈

第4篇

The fourth story

1

單說這本書,我讀書面窄,喜歡的是中華書局、三聯這樣老派出版社的書,以為選題精,錯訛少,校對也嚴密,直接可以「跟著走」。然而讀完這兩本書,改變了我的看法。這是我讀過的三聯製作的很不用心的書,至於「不用心」在什麼地方,我看到的有編注,裡面所附的照片位置,以及校對和脫頁等問題,三言兩語似乎也說不清楚。

圖四:書內頁面(一)

圖五:書內頁面(二)

美術編輯:張志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編亞楠 的精彩文章:

深入地球的望遠鏡—大陸超深鑽探計劃

TAG:美編亞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