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公益模式提速 阿里敲定公益為第四大戰略業務

互聯網公益模式提速 阿里敲定公益為第四大戰略業務

[華夏時報網]

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張傑 北京報道

如何讓互聯網公益日常化,似乎是阿里巴巴平台成立至今一直以來的發展使命。

1月10日,阿里巴巴集團發布的2017商家公益賬單,2017年平台上通過公益寶貝產生捐贈的商家達178萬家,善款總額2.46億元,獲3.5億買家支持,人均購買公益相關商品17次。這意味著,阿里平台上每6個賣家裡,就有1個是公益人,並帶動了四分之一中國人做公益。

從2011年到2016年,「愛心寶貝」升級為「公益寶貝」,產品持續優化,機制走向開放,在互聯網公益剛剛起步的情況下,進一步具有了籌款的功能。阿里巴巴也把公益資源開放給了更多的公益組織,使「公益寶貝」更具開放性和社會性。

據記者了解,這是2016年4月,阿里巴巴啟動「阿里巴巴聯合公益暨公益寶貝2.0計劃」一年多以來的優秀成績,阿里巴巴希望通過協作參與的互聯網公益模式,引入更多優秀的公益項目。不僅公募基金會的項目可以通過評審入駐公益寶貝項目,其他非政府組織的公益項目也有機會通過公益寶貝籌得善款。

數據顯示,2017年,阿里巴巴平台上通過公益寶貝產生捐贈的商家達到178萬家,是2012年的16.4倍;善款總額達2.46億元,是2012年的31倍。其中有3.5億買家支持,人均購買公益相關商品17次。

「做公益做好的方式是『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所有的公益項目都是利用技術創新,通過商業模式,整合社會資源,喚起更多的人來參與公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曾這樣總結阿里的公益之道。

「十多年堅持做這件事,我真的為我們這些可愛的商家感動,十多年來在背後默默奉獻,一直在支持著我們的公益機構。」阿里巴巴集團合伙人、社會公益部總經理孫利軍表示,我把公益定義為四個關鍵詞——感動、觸動、行動、帶動,所以我們希望阿里平台的商家在公益的生態鏈上發揮自己的作用,去影響更多的人,這是發布公益賬單的最大價值。

然而對於業界關注的如資金的去向和落實以及項目的流程和標準等問題,孫利軍對記者表示,憑藉平台技術力量,阿里公益寶貝目前已實現全覆蓋、全跟蹤與全透明。他指出,這也是阿里公益平台能區別於其他平台並吸引商戶參與進來的關鍵點。

記者在現場看到,由阿里巴巴公益聯合中國扶貧基金會發起的「貧困頂樑柱重病救助行動」,針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家庭主要勞動力開展精準的大病救助保障。過去一年裡,共有72萬人從中受益,緩解了幾十萬個家庭因病致貧、返貧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阿里現場還公布了其新的「3+1」戰略,即繼之前的農村淘寶、全球化和大數據之外,公益已成為阿里的第四大戰略業務。

阿里研究院資深專家宋斐表示,在社會責任和公益領域,阿里巴巴最早提出並倡導「社會責任應內生於商業模式」的理念,即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並得到了平台上的商家和消費者的支持與參與。

責任編輯:黃興利 主編:寒豐

查看更多華夏時報文章,參與華夏時報微信互動,公眾號:chinatim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雛鷹「以仁為本」儒學文化亮相博鰲儒商論壇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