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怎麼理解和更好的讀金剛經?

怎麼理解和更好的讀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經典。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簡稱《金剛經》。

最早由後秦鳩摩羅什於弘始四年(公元402年)譯出。以後相繼出現5種譯本:北魏菩提流支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南朝陳真諦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隋達摩笈多譯《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即《大般若經》的第九會);唐義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外,還有藏文、滿文譯本等。

此經以一實相之理為體,以無住為宗,以斷疑為用,以大乘為教相。卷末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被稱為一經之精髓。意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空幻不實,「實相者則是非相」,認為應「遠離一切諸相」而「無所住」,即對現實世界不執著或留戀。由於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篇幅適中,不過於浩瀚,也不失之簡略,故歷來弘傳甚盛,特別為惠能以後的禪宗所重。

金剛經啟請

若有人持受金剛經者先須至心念凈口業等真言然後啟請八金剛四菩薩名號所在之處常當擁護

香贊

爐香乍爇,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nā)無(mó)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凈口業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訶修利;修修利;薩婆訶。

凈口業真言注音:

ōng,xiū lì xiū lì,mó hē xiū lì,

xiū xiū lì,sà pó hē。

凈三業真言

唵。娑嚩婆嚩秫馱。娑嚩達摩。娑嚩婆嚩秫度憾。

凈三業真言注音:

ōng,suō wá,pó wá shú tuó,suō wá dá mó

suō wá,pó wá shú duó hàn。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多。母馱喃。唵。度嚕度嚕。地尾娑婆訶。

安土地真言注音:

ná mó sān mān duō。mú tuó nán。

ōng 。dù lu dù lu 。dì weǐ suō pó hē。

普供養真言

唵ong 哦yē哦yē曩nǎng 三sān婆pó縛wá 伐fá日rī啰là斛hòng

奉請八金剛

凡欲轉念《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者,先須啟請「八大金剛」名字,發至誠心,然後轉念經,此「八金剛」自來常當擁護持經之人。

第一奉請「青除災金剛」。能除一切眾生宿災殃咎悉令消滅(主大海)

第二奉請「辟毒金剛」。能除一切眾生熱毒病苦(主除災毒)

第三奉請「黃隨求金剛」。能令一切眾生所求如願所願皆得(主堈灑功德)

第四奉請「白凈水金剛」。能除一切眾生熱惱苦悉得消除(主一切寶)

第五奉請「赤聲金剛」。能照一切眾生光明所得見佛(主能生風)

第六奉請「定除災金剛」。能除一切眾生三災八難之苦(主琉璃寶)

第七奉請「紫賢金剛」。能令一切眾生心開悟解發菩提心(主堅牢藏)

第八奉請「大神金剛」。能令一切眾生智牙成就惠力增具(主龍王)

奉請四菩薩

(四無量心亦名四智,一大圓鏡智,二妙觀察智,三平等性智,四成所作智。)

奉請金剛眷菩薩(慈也)。

奉請金剛索菩薩(悲也)。

奉請金剛愛菩薩(喜也)。

奉請金剛語菩薩(舍也)。

釋經題義-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

種類:1.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莊嚴的。能破一切而不為所壞。2.世間金剛石之類。世間的金剛,雖不易破壞而還是可壞的。

寓意:玄奘派認為:金剛比喻煩惱,像金剛一樣堅固的煩惱,能被般若所斷除,所以譯為「能斷金剛(的)般若」。羅什派認為:金剛比喻般若,像金剛一樣堅固的般若,能破壞一切虛狂妄執,而不被妄執所壞。金剛本有兩類:能破一切而不為所壞的金剛寶,雖堅強而還是可壞的世間金剛石,所以喻般若或喻煩惱,都可通。

般若

三種般若:實相般若:實相指諸法如實相(大乘層面上的「真相」或「本質」),不可以用有無等來敘述,也不可以用彼此、大小等去想像。實相是離一切相(言語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因為凡夫的所知所見是被戲論所亂的虛誑妄取相,所以不但不能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如幻的行相。大乘佛法宣說,空寂本相和緣起假相,都是如實的。但是並非凡愚的亂相和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而歸於「空無所得」。所以所說的實相側重於如實空性。

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佛教認為,世間凡夫的智慧具有高度和帶來便利,但偏於事相且含有雜染,所以並非般若;外道的智慧為邪智邪慧而不得解脫,也不是般若;二乘行者的無我無我所慧能解脫生死,可以稱為般若而並非般若經所說的般若。而離此三種,菩薩大悲相應的平等大慧,才是悲智不二的般若。決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

文字般若:指佛所說的言教的表顯形式。凡能表顯意義,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筆墨所寫,口頭所說,以及做手勢,捉鼻子、豎拂、擎拳等,都屬於文字。

名字由來: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本來是世間舊有的名詞,是指向智慧而言的。大乘佛教所講的是「正覺現證」的「實相」,認為世間「般若」一詞的名義不能恰當定義和概括。但是化導眾生又不得不利用世間的文字語言,這需要利用「觀慧」作為方便從而達到「如實證知」的目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說,還是採用了「般若」一詞。但是佛法不承認「般若」一詞完備概括了佛法,而只把「般若」作為權宜。針對這點《大智度論》說:「般若定實相,智慧淺薄,不可以稱。」

作用:三乘所共:般若觀慧可以作為解脫生死的工具。而「空無我慧」被認為是解脫道的唯一觀慧。

菩薩不共:菩薩不但以空慧得解脫,還以大悲的「無所得慧」為大方便,策導普度眾生的萬行事業,莊嚴無上的佛果。

證真實以脫生死,是三乘般若所共的;導萬行以入智海,是菩薩般若的不共妙用。

歸屬:菩薩不共:般若只屬於大乘菩薩,是佛為教化菩薩所說。

三乘所共:佛為了熏陶密化二乘,也讓他們旁聽。從實相和觀慧角度上,佛經說三乘都應學般若。

般若是在三乘中是通教的,但只為菩薩。所以般若在一切大乘經中,擁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波羅蜜

義解:梵語波羅蜜,譯為到彼岸,簡譯為度。佛法以河流兩岸為喻,一邊是痛苦輪迴的「此岸」,另一邊是涅槃菩提的「彼岸」。佛法幫助眾生由「此岸」到達「彼岸」,是為度眾生。波羅蜜(度)指的是從此到彼的修學過程,不是已經到了。凡可以使得出生死到菩提的,都為波羅蜜。

種類:佛法中談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關於改造錯誤欲見的方法,六波羅蜜為主要。六波羅蜜多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前五種波羅蜜,對於苦痛根源的愛見,是不能徹底解決的。般若譯為智慧,智慧對於錯誤的見解可得到糾正,五種波羅蜜也可以得到正當的指導。經上說:「五度如盲,般若為導」,並以種種功德稱揚讚歎。

佛經中或說六波羅蜜,或說十波羅蜜,但真實的波羅蜜只有般若,其他的是「假名波羅蜜」。因為沒有空慧策導的布施是一種不清凈的布施,所以並非是有助成就菩提的波羅蜜。另外,大乘佛教也同樣不承認聲聞乘法為波羅蜜。因為聲聞乘法並不具備「究盡諸法實相,圓成自利利他」的一切功德,所以不名為波羅蜜。

義解:梵語修多羅,譯為經。本義是線,線有貫穿和攝持不令散失的作用。如來隨機說法,後來由結集者編集起來,佛法才能流傳到現在。就像線一樣貫穿不散,所以叫修多羅。中文的「經」字,本來也是線,如織布有經線緯線。後人以古代有價值的典籍為經,漸漸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貴意思,所以佛典也譯之為經。

歷史價值和修學方法

《金剛經》是徹底解放煩惱心靈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千餘年來,不曉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剛經,念誦金剛經,因金剛經而得到感應,因金剛經而悟道成道。

金剛經的文字簡潔,稍微有點文言文基礎的人都可從文字上讀懂此書,只是有時需要了解一些佛教里的術語及專有名詞,如人名,地名,佛教術語等。但由於該經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通過簡單的文字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

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經作注講解。當代也有許多大師講解和註解此經,其文字更便於當代人理解。但無論哪位大師的註解都會加入自己的思維和意識的成份,只能幫助理解,而不要機械地當做經的本意。只有真實修證的聖者,才能體悟和傳授金剛經的真實思想。比較公認的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因金剛經而開悟,在其弟子整理的《六祖壇經》中,處處閃耀著《金剛經》思想的光輝。

《金剛經》是佛教經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偉大之處,是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因此我們學習金剛經時,不能將它局限於佛教的範圍。

不論何種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從金剛經中得到裨益。但前提是,首先要把自己觀念意識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後再來研究金剛經的思想與精神。這樣才不會被宗教的形式蒙蔽住智慧的光芒,才能讓思想從固有的囹圄中解放出來,見到世界的真相。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拜佛去 的精彩文章:

抱怨,是一切厄運的開端!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