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憶往昔 崢嶸歲月稠

憶往昔 崢嶸歲月稠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記革命戰士黎宣

上世紀二十年代初,海陸豐在彭湃的組織、號召下,成千上萬的農民兄弟覺醒起來,投入到農民運動的革命洪流中。其中,更有無數人後來成為黨的中堅力量。當年,出身貧寒的海豐赤石人黎宣和他的父親黎連平就是在彭湃精神的感召下,父子倆積極投身革命,他們和千千萬萬的共產黨員、革命同志一樣在血腥風雨的抗爭中,為自由和民主、為民族的解放事業共同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戰鬥詩篇——

跟隨父親幹革命

黎宣於1923年出生於赤石大安峒南華塘村,祖輩農民。父親黎連平因不堪地主剝削,終日勞作,生活依然窘迫的境況,他聽說海豐正在鬧革命,就是彭湃組織的農會。便於1926年初,這位不安於現狀的山區農民竟然背著乾糧步行來到海豐縣城的紅場外打探,想投靠革命,卻差點被守衛在紅場門口的赤衛隊當敵人的姦細抓起來。這時,幸虧他遇見了紅軍四十九團的連長葉梅,他剛好又是赤石洛坑村人,兩人同是講客家話的老鄉。葉梅向黎連平問明原由,了解到他是要來參加革命的,一時對這個從山溝里走出來的老鄉刮目相看,感到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有如此的覺悟和勇氣非常難得,遂直接介紹他去找當時任四區(後門、梅隴、赤石一帶)蘇維埃主席的蔡步橋(彭湃的妻弟),黎連平就這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28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後,經組織安排黎連平帶著6歲的兒子黎宣往香港避難。他一邊在香港牛奶公司打工,一邊做地下工作。黎宣也常常為父親和地下黨站崗放哨、送信聯絡等外圍工作。那個時期,黎連平還負責同在香港避難的彭湃母親及其家屬籌措生活費,黎宣就有好幾次跟著父親一起來到彭湃母親居住的地方,給她送上生活補貼。

1940年香港淪陷於日寇的鐵蹄下,黎宣和父親回到海豐。那年剛好17歲的黎宣成為一名黨員,在海陸豐中心縣委當通訊員。

艱苦奮鬥於後方

1942年廣東地下黨組織遭到國民黨的嚴重破壞。海豐地下黨多數轉移到大安峒,繼續進行隱蔽的鬥爭。當時任四區區長的郭堅指示黎宣等組織成立抗日農抗會,並任命黎宣為會長,配合在全國掀起的「二五」減租運動,帶領農民退租退押。由於當時鬧春荒,莊稼青黃不接,農抗會一邊救濟農民度過春荒,一邊還要組織民運為部隊輸送物資、糧食;組織擔架隊護送、救治傷兵員等工作。

黎宣當時在赤石大安峒一帶活動。而他的父親是四區委員會的事務長,父子倆都是黨的骨幹,自然成了敵人的眼中盯。從大革命時期到解放戰爭前夕,黎宣在南華塘村的家被國民黨燒毀了三次。在村子裡,敵人專門放火燒他一家,迫使他的家人四散逃難,居無定所,每次都要等風聲過後一大陣,家裡人才敢回來重新在廢墟上搭棚寮安身。

1945年8月,黎宣和手下的人員在一次護送部隊傷員時,遭遇敵人襲擊,他們一邊還擊,一邊撤退到大安峒山上,在銀坑村被困了三天三夜,饑寒交迫。整個村子只有三、四戶人家,鄉親供給他們的也僅有幾個「蕃土豆」,還不夠一個人吃。傷員奄奄一息,黎宣他們也被餓得頭暈目眩,情況非常糟糕。幾天後終於熬到有同志來接應,那真是九死一生。

從後方到前線險喪命

日本投降後,國民黨挑起內戰,其「一八六」師進攻海豐,地下黨一部分轉移到農村,一部分轉移去香港。當時東江縱隊海陸豐第六支隊政委王文魁和支隊長黃獻群找黎宣談話,要求他到香港建立黨組織的聯絡點,負責接待陸續到港的革命同志和進步人士,提供食宿,迎來送往等工作。這是黎宣第二次來到香港,由於他比較熟悉當地的情況,很快就在他工作的牛奶公司組織了港九牛奶職工工會,黎宣任工會常務委員兼秘書工作和外交事務。並與進步工會互通情報、組織工人夜校、成立工人合作社、維護工人自身的權益、組織罷工、要求加薪、改善勞動設施等等活動。同時,秘密成立黨支部,開展地下工作,發展新黨員,壯大隊伍力量。黎宣和他的同事們把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而受到上級的表揚。

1948年1月,從香港回到海豐的黎宣,參加了人民自衛隊,並任指導員,在前線與敵人作面對面的戰鬥。為儘快把國民黨消滅乾淨,自衛隊英勇善戰,足跡幾乎遍布整個海陸豐。5月,黎宣率領的自衛隊在參加解放梅隴的一次戰鬥中被敵人的機關掃射擊中右手,一下子斷了兩根手指,子彈還打斷他的兩根右筋骨,鮮血直流,情勢危急,他馬上被送到後方大安峒救治。由於當時的治療環境十分簡陋,在沒有麻醉藥的情況下進行消毒和取彈片的手術,那疼痛直搗心肺,幾次讓他昏死過去。在那種缺醫少葯的艱苦環境下,不死也是命太大了。後來還殘留一子彈片在他受傷的右筋骨處沒有辦法取出來,一直到解放後的1956年黎宣才到廣州動手術把彈片取出來。而他當時卻等不及傷口愈痊,養傷兩個多月,又回到部隊,被調往粵贛湘邊縱隊海豐第五團第二營第二連任教導員。

1949年10月,梅隴當地的國民黨聯合縣城鍾鐵堅部妄圖到淺沙村搶收糧食,被我軍發現後,馬上出兵加以阻攔,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此時,受傷還沒有完全好轉的黎宣也參加了這次戰鬥。他說,因當時敵人隱蔽在民房,佔了優勢,我方不敢輕易開炮,又處於被動的位置,結果損失慘重,犧牲了十幾位戰士。但同志們仍堅守陣地,雙方打了一夜,敵方見久攻不下,到了深夜三點多鐘悄然撤退,我方終於保住了村民開墾種植的千畝糧食。

不久,全國解放,人民歡欣鼓舞。黎宣非常慶幸自己還能看到這一天的到來,認為革命這條路是走對了。可有多少革命同志為了這一天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雖然看不到這一天,但血沒有白流,這舉世矚目的巨大勝利,可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同仁志士了,讓我們永遠銘記他們!(2011.5.26)

1987年彭沃將軍回到家鄉海豐,曾上門看望黎宣父親黎連平,並一起到黃羌革命老區重訪紅軍49團舊址。圖為他們倆會面時合影。

(彭沃簡介(1915-1992) 廣東省海豐縣聯安鎮亞前彭村人。大革命時期,彭沃一家為革命犧牲了8口人。

彭沃於1926年2月加入共青團。1929年任團支部書記。1930年參加紅軍,任紅軍49團宣傳員,1931年秋任紅軍醫官。193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調任紅二團醫官,1933秋調東江紅軍第一路總指揮古大存處任醫官。1935年7、8月部隊在大南山與國民黨軍隊作戰失敗後,到香港當漁民謀生。1937年10月恢復黨的組織關係。1938年10月後,歷任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特務隊隊長,新編大隊第一中隊中隊長,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第三大隊第一中隊中隊長,惠陽大隊大隊長,主力中隊(珠江隊)中隊長,東江縱隊第三支隊支隊長。1946年6月隨東江縱隊北撤山東,在華東軍政大學學習,1947年5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第一團團長,參加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1949年6月任兩廣縱隊第一師參謀長。

建國後任珠江軍分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粵東軍區副參謀長,廣東省軍區汕頭軍分區司令員,湖南省軍區副參謀長,廣東省軍區顧問。1957年6月,中央軍委授予彭沃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1988年8月授予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2年9月3日在廣州病逝。享年77歲。)

黎宣與戴國傑(左)合影。

與老戰友們合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夜幕降臨,我心中的燈自會亮起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