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福德和功德,是從自私自利到自利利他

福德和功德,是從自私自利到自利利他

今日共讀內容

《大行如普賢》 第10課

丨注意事項丨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沒WIFI?聽音頻,省流量~

《大行如普賢》第10課

昌樂法師·講述

禮敬諸佛丨稱讚如來丨廣修供養丨懺悔業障

隨喜功德丨請轉法輪丨請佛住世丨常隨佛學

恆順眾生丨普皆迴向

隨喜功德·上篇

- 福德和功德,是從自私自利到自利利他 -

普賢十大願王當中,五者隨喜功德。昨天我們提到懺悔業障與隨喜功德是要在自己的修行這一點上能夠用上功。而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是在與佛菩薩、與眾生建立聯繫上。我們要常常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念佛恩、念佛,不僅僅是持一句佛號,而是要念誦佛陀的功德、佛陀的智慧。

禮敬佛陀告訴我們,如何才能解脫的方法;念僧,念清凈的修行人,念及他們對我們的幫助、教導。對於我們所謂的聖者要起大恭敬心,修廣大供養,更要推而廣之的是,對於我們一切的凡夫,甚至是地藏王菩薩經典裡面所示的閻浮提眾生的舉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的眾生,我們不是要生起憐憫之心(而是也要升起恭敬心)——畢竟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渴望、沒有人希望別人憐憫自己,這個世界上每個眾生的心都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都渴望得到佛菩薩的智慧。

所以我們要常常念及印光大師說的,我看一切眾生皆是菩薩,而唯獨自己是凡夫。正因為是凡夫,才要修行。你千萬不要,我已經是凡夫了,我就破罐子破摔。很多人在修行過程當中,在實際的生活當中,那簡直是破罐子破摔。有居士跟我講:師父啊,說到底我還是個凡夫啊!我說:那你就修行嘛。他說:不行啊,我就是個凡夫。他死不悔改,沒辦法。

那接下來的懺悔業障跟隨喜功德這兩條發願文上,又可以分開為二。儘管籠統地來講,它只講自身的修行。一切的學佛都要轉變到我們自身的改變這一點上來。那懺悔業障是對自己來說,每個人的修行,真正修行的開始都是要從轉變自性開始,改變自己的缺點開始。各位,這裡改變自己的缺點並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只在佛堂里念佛,而是要修復我們與眾生之間的關係,圓滿自己的心性。

所以懺悔分為懺者,對別人說出自己的過失,昨天我們說了,各位,我們與別人發生矛盾的當下那一剎那,要在第一時間內說對不起,這是衡量你是否是一個真學佛人的一個重要的標誌。如果你把自己的誤會留到了明天,就如同那個得了腦溢血不趕快救治的人一樣,神經被淤血給障礙住一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現在很多人的家庭生活都是因為沒有及時地說出心中的過失,沒有向身邊的人道歉,而產生了經年累月的誤會的時候,會為小事情大吵大鬧。懺是及時說出你的過失,我們很多人說對不起的時候是心不甘情不願,而悔呢,是心甘情願地真正認識到兩點:第一,你與他人發生矛盾的時候,你有責任。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第二,悔是你不斷地看到這件事情你做錯了,你還能夠看到這件錯誤的事情影響了你的修行,影響了你與他人的相處,在將來會表現出很惡的果報,對你的生活會帶來極其負面的影響,所以你要趕快進行補救措施。

認錯這件事情跟孝順一樣,不能等待。孝順說:子欲養而親不待。這還算好的。懺悔這件事情就是,儘管爸爸媽媽還在,你對他們孝順,他們根本不接納。今天有個居士跟我講:師父啊,我真的苦惱呀!我女兒要跟我斷絕母女關係。我也很無奈地看著她,因為無論是誰錯了,他們沒有掌握這個修行的基本原則就是,真誠地跟對方說對不起,在第一時間說對不起,認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這是懺悔業障。

我們今天講隨喜功德。隨喜功德當中有兩個關鍵概念,第一個是隨喜,第二個是功德。我們常常到寺院里去做很多種功德,這是每個人能夠去學佛的很殊勝的內因。但是我們要知道什麼是功德。要知道什麼是功德的話,每個人必須仔細去分辨功德與福德的區別。一字之差,簡單地來講,功德就是在你修行的當下就能得到身心的改變,以此為契機,你的德行增長了。

比如說你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上來說,我們在念佛的當下,能夠感知到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量壽,阿彌陀佛對於極樂世界的佛光普照。當我們念佛的當下那一剎那,我們如同是一個沒有油的汽車,開到了加油站馬上能加滿油,動力十足。你要有加油加滿的感覺。你的心要感覺到自己真的需要越來越包容眾生,而不是要眾生越來越包容你。就是在你修行的那一剎那無論是你禮佛、拜佛、懺悔、誦經,你的心量得以拓展。也就是你所用的功,能夠真正地在當下成為你的德行,這就是功德。

那什麼是福德?簡單地來講,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是以修行為喜樂,而不是以解脫為自在。就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你當下的心被喜樂所充滿,你只是在享受這種喜樂,而這個修行活動結束了以後,你的煩惱又生起來了。或者,你在念佛的當下這一剎那,儘管是隨眾在念佛,但是口中念佛心妄想,修行這個行為、這個活動或佛事並沒有觸及你的心靈。但你也不要害怕,因為這個修行的活動會成為福德,影響你的生命。

報在當來,叫福報。它不是現世報,它是在未來報。一念之差差很多啊!未來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所以,功德跟福德最大的區別就是,功德在修行的時候,你的心不會因修行的歡喜生起來的貪心而更加執著,你只會越來越清凈,越來越自在,越來越能看到那個如實的自己,看到缺點與優點,看到一個真實的世界,而不是《金剛經》所說的,看到那個如夢幻泡影的假的世界。而福報在修行的過程當中,就因為修行生起來的喜樂而沉溺於喜樂當中,你儘管在修行,在念佛,實際上你被這種喜樂所渲染、所貪染,結果,你的修行只是增長了一份貪心。

這也是很多人在念佛的時候說:啊,今天下午念佛的時候真好,哎呀好自在呀好自在。我們只能隨喜他的功德,但是他不能解脫。《阿含經》裡面,我們昨天講了,不樂方為解脫。各位,不要說你心中生起了妄想你是否能解脫,生起來了歡喜也不能解脫。因為歡喜能夠讓你生起貪染之心。所以,功在當下,福在當來。這是從內心的種種感受上來區別功德與福德。

再來,福德就如同我們很多人跪在菩薩面前跟菩薩說:菩薩呀,我也沒什麼要求,你保佑我家庭平安、事業興旺、財源廣進就好了。我的媽呀,這還沒有要求,他要是有要求的話該是什麼樣子啊?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的修行不是為解脫而來,他的修行是因為通過修行想過上更好的物質生活。更重要的是,他的修行是以自我生活為中心的。他是自私自利的,儘管他學的是一個無我無私的法門,但是這樣無我無私的大無畏解脫法門被他修成了自私自利的法門。

凈土法門算是大乘菩薩道精神吧?但被我們現在很多人修成了自私自利的法門。我們或者只在佛堂念佛,或者只喜歡我們幾個在一起念佛,不喜歡別人來參加念佛。還有很多居士說,不如在家裡念佛。哎呀,到寺廟裡實在太忙太亂。各位,他不曾想,他原來學佛都是在寺院當中眾生成就他的。再說,他不到寺院去,和尚沒飯吃,這個佛教不是越來越衰落了嗎?

福德是為自己修,以自我修行為中心,而功德呢?功德則不是,在修行的過程當中,一切的法門沒有別的目標,只是為了放下自我的執著,拓展自己的身心,把自己內心當中的歡喜從念佛當中出來的無量光、無量壽與他人一起分享。努力地嘗試、找到自己與社會、與他人之間共通共榮的生活方式。這個共通共榮的生活方式我們佛法裡面專業的術語叫凈土。法藏比丘成就極樂世界,觀世音菩薩去,彌勒菩薩去。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歷經十劫,有無量阿僧祇劫的羅漢,有無量無數的補處位的菩薩,是大家成就的。

各位,我們為啥不能成就?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啊,說到底,法藏比丘所成就的極樂世界,只是娑婆世界成就的樣板房啊!即便我們是去極樂世界,我們也只是去參觀、去觀摩、去學習,我們看看法藏和尚是怎麼做的?我們將來還要還入娑婆度眾生啊!你以為去享樂啊?你以為去斷煩惱的啊?是為成佛而去,是為成就眾生而去。為什麼現在凈土法門修行的人那麼多,成就的人寥寥無幾,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於,他們是在修福德,而沒有修功德,沒有去找到自己與他人、與社會共榮共振的共生的修行方法和生活方式。他的凈土是享樂的凈土,而不是為荷擔如來家業去成就的人間凈土。

所以,功德跟福德的區別,一個是自私自利,二一個是自利利他呀!同樣是自利,一個是自私,一個是清凈平等呀!《無量壽經》叫什麼經?清凈平等覺經啊!清凈平等就是自身的清凈平等,就是自利,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那功德、福德同樣是一個德,在佛法當中,與世人的觀念是不一樣的。世人對德的概念是什麼?我們用一句俗語叫人到無求品自高。它這裡的德是與眾生不一樣的一種品質,這種品質比別人高。它強調差異性,強調殊勝性。高就是與比人不一樣,別人比你矮。殊勝性、別緻性還是有一種優越感,而佛法當中,德是自我覺悟,是能夠證得緣起無常的空性,是一種內在自我轉化的能力。

這個轉化的能力在《地藏經》當中體現得尤為明顯。地藏王菩薩在地獄當中度那些十惡不赦的眾生,請問,地藏王菩薩他苦不苦啊?他如果苦的話他是不是菩薩呀?他不還是個眾生么!他如果不苦的話,為什麼在地獄當中他不苦呢?自我轉化的能力強啊!自我承擔、荷載的能力強啊!給別人提供服務的能力強啊,他不是比別人高。什麼是福?福報的福等於服務的服,有福報的人向來喜歡、容易向別人低下頭,為別人服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廟 的精彩文章:

把工作變成修行,每天幸福的時間會多出三分之二

TAG:那一座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