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是因果、業報、輪迴、六道?

什麼是因果、業報、輪迴、六道?

什麼是因果?

所謂因果,因是能造作、產生一定後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產生的結果。

由佛教的緣起論產生了因果理論,因果理論是佛教輪迴解脫理論的基礎,隨著佛教的發展而對因果理論產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佛教認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為因,也可能成為果,沒有絕對的因,也沒有絕對的果。佛教所講的因,有時與緣並用,且有一些區分。

狹義的因是指產生結果的直接原因或內在原因,而緣則主要指產生結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間接條件。

廣義的因也包括緣。因果是對存在和行為的互相關係尤其是前後關係的一種認識,佛教的因果理論是其輪迴解脫理論的基礎,也是其人生現象理論的基礎,佛教中的十二因緣和六因、四緣、五果等說法都屬於佛教因果理論範圍。

佛教因果律隨佛教的發展,也有了不同的說法:

1、小乘佛教中的說一切有部關於因果觀念主要是六因、四緣、五果。

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惡果報的各種條件或作用時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類因、相應因、遍行因和異熟因。

四緣是一切有為法產生時的因,是從一般的果的產生角度來進行分析時所作出的對因的分類,包括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和增上緣。

五果是因緣所生或道力所證之果,包括異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離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觀派從其理論的「空」觀出發,否定有實在的因果關係。

認為因不實在,果也不實在,從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論和因中無果論,否定有真正的「生」。這也就從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關係。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從其理論的「識」出發,提出十因、四緣、五果。

認為因果關係有一定的實在性,但因「識」也不是真實有,所以其因果觀念與中觀派也就沒有實質的差別。

什麼是業報?

業報指的是善惡業因所生的果報。

佛教業報理論認為:眾生所受的一切苦樂及生活環境等現實,都是由自己造的業所感召的果報,自作自受,業報通三世。

業與報

一、佛教「業」的意思是造作,泛指眾生有意識的一切活動。

業一般多指身、語、意三業:

1、身業是指身體所作,舉手投足等所做的一切事;

2、語業是指發聲、說話、吟唱等;

3、意業是指心所法中的思,包括審慮、抉擇、思維、想像等意識活動。

由於身、語二業都由思發動,所以意業貫穿於身、語二業中。

從道德角度和所生果報的苦樂來看,業又可以分為善、惡、無記三業:

1、善業就是對今生後世有益且順於理的造作;

2、惡業就是對今生後世有害且逆於理的造作;

3、無記業就是不善不惡的造作。

業還有十善業、十惡業等說法。佛教認為,由善、惡業會產生業力,其力量十分強大,其作用十分複雜。

二、佛教「報」就是一切眾生在生活中,受宿生業力的影響支配,推動著對於當前環境苦、樂、憂、喜以及不苦不樂等五種境況的領受,也就是常說的果報。

大凡世間一切的活動,有原因就有結果,有業力自然就有業力的反應,原因的結果就是果,業力的反應就是報。

果是對因所說的,報是對業說的,實際上業報就是果報。

因果報應

因果報應是佛教的因果理論和業報理論相結合而產生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四點:

1、善惡業因必生同類果報。

即善業必得善報,惡業必得惡報,無記業不受報,善惡雜業得善惡雜報,無漏業得無漏果報,彼此不雜,絲毫不差;

2、自作自受,不由他人。

即業因所生果報,必由造業者自己或自己的延續來承受,不能由他人替代;

3、果依眾緣,報通三世。

即業因雖必生果,但果報的成熟必須具備條件,若條件不具備,就得不到果報;又由於果報通於三世,未必報在今世,但不管相隔多少劫,終會有受報之時;

4、業由心造,因果可由心迴轉。

即業力為自心所造,自心有自主性,而且業性本空,所以已造惡業之報可由修道或修善等消滅不受。

什麼是輪迴?

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死了又生,生了又死,生死不已,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

輪迴的原因是對事物本來面目的無知,無知產生「行」,各種不同的「行」產生不同的業力,業力的存在導致輪迴。

輪迴的概述

輪迴並非釋迦牟尼佛所創,而是他把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思想加以發展而形成佛教的輪迴思想。

婆羅門教中的輪迴是說自我輪迴於天、祖、獸三道中,就像人從一間房子走進另一間房子。

佛教輪迴是指生死相續、業果相續而無常住自我,這種輪迴觀打破了婆羅門教的四種姓制度,強調眾生平等,只是根據業報來輪迴。

輪迴的原因

輪迴的原因就存在於十二因緣中。

佛教認為主要是因為十二因緣的無明引起的,無明就是對事物的本來面目的無知,由於無知就產生了「行」,各種不同的「行」會產生不同的業力,正是因為業力的存在,才為輪迴的進行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輪迴的形態和場所

關於輪迴的具體形態,在《增一阿含經》中已提到「四生」的概念,即卵生、胎生、濕生和化生。

其中的化生包括後來佛教中的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五道,五道的理論後來在佛教中還增加了阿修羅道,成為六道。

佛教認為輪迴的世界是由六道組成,眾生就是在這六道中不斷的流轉輪迴。

輪迴理論的發展

部派佛教在十二因緣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三世兩重因果」的說法,是佛教早期比較細緻的輪迴理論。

但佛教中的無我觀念和輪迴理論之間是不協調的,於是一些部派佛教就提出變相的「我」,認為它與五蘊非一非異。

大乘佛教則在輪迴的六道之外,又加上了聲聞道、辟支佛道、菩薩道、佛道等,進一步豐富了佛教的輪迴形態理論。

由於大乘中觀派強調事物的無自體,所以認為輪迴最終並不具有實在性。

大乘瑜伽派則把「阿賴耶識」用來起「我」的作用,但在表面上卻否定。

輪迴之說傳人中國後,古代許多中國人對輪迴轉世等觀念是接受的,但對於印度佛教中無我觀念卻難以理解,總體來看,輪迴之說在中國民間還是有著廣泛的信眾基礎。

什麼是六道?

佛教六道是指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六道是欲界眾生的棲居地,如果不能證悟成佛,就只能在這六道中輪迴。

佛教認為世俗的世界是由所謂六道組成,眾生就是在這六道中不斷的流轉輪迴。

這六道分別為: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惡鬼道和地獄道。六道的前三道稱為三樂趣、後三道稱為三惡趣。

1、天道。

天道眾生生活的自由自在,長壽而沒有煩惱,是六道之首。但是他們迷戀於世俗享樂,當業力耗盡他們的福報,就會墮落到其他五道中去。

2、人道。

人道眾生的受生方式是胎生,在人的一生當中要受到許多痛苦。

3、阿修羅道。

此道中的眾生福報極大,壽命很長,與天界眾生差別不大,所以又被稱為「非天」。但是由於忌妒心重而好戰,在與天界開戰時,阿修羅往往戰敗而受到極大的痛苦。

4、畜生道。

六道里的畜生道眾生散居於天上、地面、地底及水中,畜生們大都愚蠢而且缺乏精密的思考能力,所以它們不可能積累善業。此外,畜生還要忍受寒熱和饑渴,在自然界中互相殘殺。

5、餓鬼道。

在餓鬼道的眾生沒有食物和飲料,一般都是大肚子和小腦袋的形象,吃食物時,喉嚨會有燒灼的感覺。餓鬼所受的苦比六道里的畜生道眾生更大,但是其智力足以了解佛法,不像畜生般愚蠢。

6、地獄道。

在六道之中,地獄道眾生所受之苦最為可怕。地獄道又可細分為八大寒地獄、八大熱地獄、近邊地獄和孤獨地獄四大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教 的精彩文章:

新年伊始,演員張靜初現身五台山供燈祈福!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