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描述(二)
在狩獵、採集階段,因生存的需要,人類需要不停地遷徙於各地,其生產的物質、精神產品難以有效保存下來,無法延續到後代的記憶之中,因此人類成熟文明的真正誕生一般為農業革命之後。
進入農業文明之後,人類終於可以進行有一定自主能力的物質生產,而不是單純地依靠自然的賜予。農業生產需要長時間對同一塊土地進行勞作,因此人類不得不定居於固定地點,而生活地點的確定也使得文明傳承成為可能。(今天游牧文明遺迹稀少,文化淺薄的原因即在於未能定居)。
同荒野的生活相似的是,出於生存的本能,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群體生存所需的食品、衣物、工具,需要儘可能地繁衍出更多的人口,人口的數量即意味著力量。同時也需要儘可能多地團結種族內部,與可能和平相處的種族友好交往,並消滅有可能威脅本種族生存的異族(也許二者昨天還是同盟)。
長時間的共同生活會產生可溝通的語言、相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集體意識,這些都是人類最初無意識的創造,但是卻可以將與自己類似的人集中在一起共同生存、繁衍,同時共同的生活也不斷強化這些精神內容,並延續到自己的後代當中,從各個集體最原始的神話故事、圖騰崇拜、部落傳說開始,同一片時空下共同生活的人類逐漸形成了相同的思想認知,而不同的人類集體之間也逐漸產生了認知區隔。各自集體的精神內容不斷深化、演變,人類精神領域的區別也就開始逐漸加大。「我們是我們」,「你們是你們」,人類的爭鬥也有了一個新的理由。
如前所述,在獲取生存資源過程中,人類十分自然地希望得到外在力量的幫助,結成集團是人類自遠古時代就有的生存本能,人類特別願意用各種條件去團結可能與自己一同生存的人,進而去與非本集團的人類進行鬥爭,這種條件包括:地域、自然身體條件、集體記憶、共同的精神追求等等。人類所有結成的集體唯一的目的就是獲得超越其他集體的生存資源。當超越其他集體的目的實現後,人類就會在自己集體內部再次分化出不同的集體,開展新的關於生存資源的鬥爭,因為集體的內部條件、外部條件之間無法完全相同,所以分裂、鬥爭將永存於文明的整個過程之中,只是在烈度上有強弱的區別。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