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聚氰胺事件十年後,中國食品安全面對著什麼問題?

三聚氰胺事件十年後,中國食品安全面對著什麼問題?

「三聚氰胺」事件十年後,我們交出了一份還算合格的答卷。然而,這份還算合格的答卷僅是指我們在原有困局中的有效提升,食品安全的風險永遠存在。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在12日舉行的2017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上表示。

食品安全是食品工業發展的底線,隨著人們對這一理念的認同,公眾對於食品工業的審視也逐漸從過去單純的食品安全向營養安全轉變。世界衛生組織(WHO)食品安全部主任彼得·本·恩巴瑞克(Peter Ben Embarek)博士在講話中特別指出,過去幾十年里,食品科學與技術的進步讓人嘆為觀止。食品工業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已經能夠應對食物緊缺的挑戰,為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生產出足夠的價格便宜的食品。但它現在必須應對更新的挑戰,向不斷增長的世界人口提供足夠、價格便宜並且健康的食品。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劉秀梅研究員、渤海大學副校長勵建榮教授針對2017年國際重要食品安全事件進行了回顧與分析。綜合國內外食品安全熱點事件可以看出,在全球大同的趨勢下,國內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點已逐漸與國際接軌,而在全球視野下審視食品安全的隱患,也給中國的食品產業發展帶來更多啟發,未來行業需要關注以下幾點安全問題與隱患。

微生物污染

孟素荷指出中國食品安全的風險永遠存在,2017年的三個主要風險依次為: 食品微生物污染(30.4%)、 超量、超範圍使用食品添加劑(24%)、 農殘和葯殘問題(21.9%)。

微生物污染包括食源性致病菌污染、食源性寄生蟲污染等。

食源性致病菌根據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監督服務局(FSIS)的報告顯示,2016-2017年美國的食源性疾病爆發以及食品污染導致的食品召回事件,其主要原因均由食源性致病菌而引發。

2014年國際糧農組織根據其在國際範圍內引發的疾病規模、感染人群,以及對國際貿易和經濟影響力,提出「十大」寄生蟲名單。食源性寄生蟲感染對人群健康,對生鮮蔬菜、肉類食品等越來越在全球範圍內受到關注。相對而言,我國在相關領域的檢驗、監測、監管等方面仍待進一步加強。

致敏原的標識

食品中的某些原料或成分,被特定人群食用後會誘發過敏反應,有效的預防手段之一就是在食品標籤中標示所含有或可能含有的食品致敏物質,以便提示有過敏史的消費者選擇適合自己的食品。

美國在去年因為食品的標籤標識而召回事件當中,有90%是因為沒有明確標識致敏源,劉秀梅指出。

而我國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參照國際食品法典標準列出了八類致敏物質,鼓勵企業自願標示以提示消費者,有效履行社會責任。

對過敏體質的消費者而言,食品標籤中致敏物質的標示就是對他們健康的重要保護。劉秀梅建議應從美國召回事件中汲取教訓,避免因包裝和標籤的失誤而導致產品召回帶來的重大經濟損失,甚至引起消費者過敏病例的發生。

農藥、獸葯殘留

與會專家指出,我國食品中農獸葯殘留指標不合格問題較為突出,2017年該問題占抽檢問題總數的21.9%,較上年同期上升了12.6個百分點,原料污染成為中國食品安全的頑疾,且短期內難以化解。

獸葯是養殖業不可或缺的,也是不可替代的生產投入品。但是在食品安全問題上,應當從源頭上控制,因而對獸葯的科學使用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國內養殖業應該嚴格遵循國家頒布的一系列獸葯法規,加強自律,加強全程式控制制措施的完善,才能更加有效的從源頭保障動物性食品的質量和安全。

據外媒報道,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曾稱,歐洲幾乎一半的食品都含有農藥殘留,而草莓上的農藥殘留是最有可能超過安全界限的。雖然該局稱在對近8.1萬個食品樣本進行分析後發現,其對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風險很低。但權益組織稱,這一數據令人擔憂,尤其是發現不止一種農藥殘留的情況。

網路餐飲

據有關機構調查,截止到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互聯網第三方餐飲外賣市場用戶規模已達2.75億人;交易規模突破千億元,達到1151.6億元。

網路餐飲的快速發展,一方面為人們快節奏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在其發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例如餐盒的環保問題、派送員的安全與道德問題和入網商家暴露出的後廚問題等

中國烹飪協會副會長馮恩援認為網路餐飲快速發展面臨三大挑戰,即入網商家資質與餐食偷工減料問題,考驗網路平台的管理智慧;外賣餐盒、配送箱的環保、安全問題,是必須跨越的門檻;對派送員安全送餐的教育與培訓,決定行業的社會影響。

食品造假

食品造假就是以劣充好,牟取暴利,這是最大的不誠信,劉秀梅指出。

此前有媒體報道被冠以「中國驢肉火燒之鄉」的河北河間,多個鄉鎮存在熟食加工黑作坊,他們加工的正是當地名吃——「河間驢肉」。這些「河間驢肉」多不含驢肉,而是由騾子肉、馬肉甚至豬肉,加上驢肉香精以及其他添加劑煮成,「假驢肉」被發往全國各地。

我國「食品造假」現象時有發生,此前媒體報道過的類似案例還有「三精一水」葡萄酒、「不明不白」白酒、糖漿蜂蜜、復原鮮奶、復原鮮果汁、冒牌奶粉等,這些現象不僅擾亂了市場,也對消費者的信心造成了打擊。

陰性標籤與養生節目

合法的食品聲稱中,是告訴消費者在標準的範圍內,「我有什麼」,違規的「陰性標籤」是在標準之外,宣傳「我沒什麼」。

孟素荷指出,我國的產品廣告中,以宣稱「不加防腐劑、不加糖、不加食品添加劑……」的宣傳,將合規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污名化,打擦邊球,具不良誘導的嫌疑,且在主流媒體中經常出現。

同時她也提出,一些地方電視台的養生節目中,大量傳播的「偽科學」觀點,成為謬論傳播的官方平台,應予以有效治理。

采寫:實習生 巴根 南都記者 吳斌 發自北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方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美詩人馬克·斯特蘭德詩集推出中譯本

TAG:南方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