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有人曾拿這件文物換一兩江總督,見證清朝的沒落,輾轉留到台北

有人曾拿這件文物換一兩江總督,見證清朝的沒落,輾轉留到台北

有人曾拿這件文物換一兩江總督,見證清朝的沒落,輾轉留到台北

散氏盤

台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蔣介石政權敗退台灣後的產物,裡面藏著許多蔣介石從大陸帶過去的眾多國寶級文物,尤其這件文物有人曾拿它向皇帝換了一個兩江總督噹噹,你可想而知它的價值有多大,它更見證了清朝是怎麼一步一步的走向衰落的,最後幾經輾轉流落到台北博物館,這件文物——散氏盤。

散氏盤於清乾隆年間出土,至嘉慶十五年一直在民間收藏,先在揚州江翰林家收藏多年,後轉手誰家則不詳。古玩界傳說阮元曾收藏過,並仿鑄出兩件複製品。1924以前,大古董商都說過,遇上散氏盤要格外小心,仔細鑒定。

有人曾拿這件文物換一兩江總督,見證清朝的沒落,輾轉留到台北

散氏盤

1810年冬,嘉慶皇帝顒琰50歲的生日,阿林保將散氏盤敬獻給皇上做壽禮。皇上給了他兩江總督去當。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盤,阿林保獻寶祝壽榮升"的口頭傳說故事。 嘉慶皇帝不像乾隆皇帝那樣酷愛古玩字畫和美玉。散氏盤入貢內府,歷經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六朝,久藏禁中。

因時間太久,六朝皇帝誰也不去鑒賞,以致無人知曉它收藏在什麼地方。咸豐十年火燒圓明園後,傳出散氏盤在圓明園被燒毀了。於是,從內務府官員口中傳到琉璃廠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盤真的沒啦,只有仿鑄的那件了。"

散氏盤銘文的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短線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圓筆鈍筆交叉使用,但圓而不弱,鈍而不滯,是散氏盤銘文在技巧上的著重點。

有人曾拿這件文物換一兩江總督,見證清朝的沒落,輾轉留到台北

散氏盤銘文

在體勢上,字型結構避讓有趣而不失於輕佻,多變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羅列,錦繡橫陳,在極粗質中見出極精到,這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

字的重心都忽左忽右,使每一行的字產生明顯的跳躍感。加之其章法錯落有致,使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都通過變幻多端的下俯、上仰、左顧、右盼聯合起來,使人感到行止裕如,氣象飄逸。

有人曾拿這件文物換一兩江總督,見證清朝的沒落,輾轉留到台北

散氏盤

1924年,內務府核查養心殿陳設,發現散氏盤藏在庫房。同年溥儀出宮,籌辦故宮博物院。經後來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鑒定,故宮所藏散氏盤為真品,抗戰期間,散氏盤隨大量故宮文物南遷,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散氏盤運抵台灣,後安置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有人曾拿這件文物換一兩江總督,見證清朝的沒落,輾轉留到台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無韻古風 的精彩文章:

一外國人打著考察幌子,偷盜敦煌文物被驅逐,英國博物館有很多

TAG:無韻古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