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日關注】楊得志-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今日關注】楊得志-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原標題:【今日關注】楊得志-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107年前的今天,1911年1月13日,楊得志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南陽橋(今屬湖南株洲市株洲縣南陽橋鄉)的一個小山村。


楊得志


楊得志,湖南省醴陵縣人。1928年1月加入中國工農紅軍,並於同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湘南起義。之後參與的戰爭有:第一次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第二次國共內戰、抗美援朝和中越戰爭等。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楊得志De大事記


·1911年1月13日 楊得志將軍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一貧苦農民家庭。

1911年1月13日,楊得志出生於湖南省醴陵縣南陽橋(今屬湖南株洲市株洲縣南陽橋鄉)的一個小山村。


·1994年10月25日 楊得志將軍因病在北京逝世


1994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參謀長楊得志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楊得志De故事


開國將軍中戰功赫赫的「三楊」誰打仗更厲害?

說起「三楊」來,估計熟悉的讀者都能立即說出他們的名字了。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他們於紅軍時期,都是紅一方面軍中的悍將,從那時起,他們就打出了「三楊」的名號。在抗美援朝時期,這三位將軍先後入朝參戰,周恩來稱之為「三楊(羊)開泰」。



按年齡長幼,楊得志將軍年紀最大,他在1911年出生;其次是楊勇,他在1913年出生;最小的是楊成武,在1914年出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三人的年齡差距不是很大,可以說是同齡人了。年紀相仿,又都參加了紅軍,三個人又意氣相投,所以大家很自然地就把他們歸為一類,給了個「三楊」的稱號。


三人中,參加革命最早的也是楊得志,他在1928年參加工農革命軍,同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楊勇參加共青主義團的時間較早,1927年就入團了,隨後在1930年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黨;楊成武緊隨其後,在1930年參軍,同年入黨。


說來也巧了,這哥仨都先後上了井岡山,都在紅軍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立下戰功,隨後都參加了萬里長征。在長征中,他們三個打起仗來一個比一個厲害,成為了紅軍中赫赫有名的悍將。

1935年5月24日,楊得志率紅一團冒雨急行軍,來到四川安順場的大渡河邊。依靠一條小船,次日拂曉,17名勇士衝過巨浪、險灘和槍林彈雨,成功強渡大渡河,在我軍歷史上寫下了輝煌一頁。


1934年,紅軍剛剛開始長征就在湘江遇到了國民黨反對派的圍追堵截,此戰,紅軍付出了巨大犧牲。當時楊勇擔任紅40師10團政委,率部執行掩護中央縱隊過江的重任。經過兩晝夜的血戰,楊勇率10團400餘名官兵血染湘江,使中央縱隊順利過江,從此,楊勇的腿部也留下了一塊「湘江戰役紀念章」。


看完前面介紹的兩楊打的硬仗,各位是不是也對最小的楊成武充滿了期待呢?小編負責任地告訴各位,楊成武沒有讓大家失望,他幾乎參與了長征路上的所有硬仗。自從楊成武在1934年10月參加長征起,他就率部擔任前衛,參與組織指揮強渡烏江、搶佔婁山關、飛奪瀘定橋、攻佔臘子口等作戰,到陝北後參加直羅鎮和東征戰役。


在抗日戰場上,與其他名將們比起來,三楊也絲毫不落下風。著名的平型關大捷就是楊得志率部具體執行的,其後他又開赴敵後,創建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組織軍民開展敵後平原游擊戰爭,以「掏老窩」的戰法,多次挫敗日偽軍「掃蕩。

楊勇也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鬥,之後領導開闢了魯西抗日根據地;楊成武在抗日戰場上就更牛了,他先是在黃土嶺戰鬥中,將日軍著名的山地戰專家中將阿部規秀擊斃,其後又擔任了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中軍區司令員,率領部隊參加了抗擊日軍「五路合擊」和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中,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也都大殺四方。此時的他們都已經成長為了各野戰軍的兵團司令,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戰場指揮者。楊得志先後指揮兵團解放了石家莊,包圍了張家口,為平津戰役的勝利立下了大功。


楊勇跟著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他指揮的高山鋪戰役,因所部戰績突出,被野戰軍記大功一次。之後又在淮海戰役中拔得頭籌,在雙堆集地區搏鬥9晝夜,殲滅1.6萬多人,俘國民黨團副司令吳紹周等將官9人。


楊成武歷任晉察冀軍區第三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保北、正太等戰役,並參與指揮清風店、石家莊等戰役。1948年8月任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司令員,率部進軍綏遠,解放集寧、包頭等城市,有力地配合了遼瀋戰役的進行。


1955年,「三楊」被一起授予了開國上將軍銜。據說當時毛主席握著他們的手說:「你們仨,就是我軍的劉備、關羽、張飛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非常歷史 的精彩文章:

沙特王室的數萬億家產從何而來?

TAG:非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