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法打通百脈

一法打通百脈

拜大懺與脈輪

人體的脊柱共有24節,頸椎7節,胸椎12節,腰椎5節,所有的神經脈都源於脊髓。任督二脈左右各一寸半處有幾十個重要穴位,從傳統中醫角度來看,拜懺有利於疏通任督二脈和其他經絡,能增強體質。從瑜珈的角度認為,在我們具象的身體內,還有一個抽象的身體,它由三條經脈和七個輪穴組成。三脈就是中脈、左脈和右脈。

中脈是三脈中最重要的,源於會陰的根輪,止於頭部頂輪,位於人體正中。左脈源於根輪左側,也被稱為月亮脈,人們認為左脈被動,內向,呈陽性,如果左脈佔主導地位,左鼻道就會進入更多的空氣,此時,精神能量佔主導地位,人的大腦就會更加睿智,容易接受新事物。右脈源於根輪右側,也被稱為太陽脈,右脈佔主導地位時,右鼻道就會進入更多的空氣,此時,體力能量佔主導地位。右脈佔主導地位時,人體會產生更多的熱量,食物容易消化。

七個輪穴由下而上分別是:根輪、腹輪、臍輪、心輪、喉輪、額輪和頂輪。印度醫學認為,如果某些輪穴堵塞,就會出現相應的身心問題和亞健康狀況。現代醫學發現,這幾個輪的位置其實與人體脊柱上的主要神經叢相對應,是控制我們身體的樞紐。古代的瑜伽士確切地描述出每個輪的花瓣數,這些數目和該神經叢處的副神經叢也相應。

根輪相應於盤骨神經叢(生殖腺、性腺),照顧著我們的排泄系統和生殖器官、腿部, 用4個荷花瓣表示。腹輪對應於主動脈神經叢(腎上腺),掌管我們的脾臟、胰臟和肝臟下部和下腹部,用6個荷花瓣表示。臍輪對應太陽〔腹腔〕神經叢(胰腺)、部分肝及脾、胰、腎、胃與部分子宮和中腹部,。用10個荷花瓣表示。心輪相應於心臟神經叢(胸腺),照顧著我們的心臟及呼吸系統,還有胸部,用12個荷花瓣表示。喉輪對應我們的甲狀腺、副甲狀腺、頸、耳、鼻、喉、面部、牙齒、舌、口、上下顎、眼前部、手部控制和頸部神經叢,用16個荷花瓣表示。額輪對應我們的松果腺及下丘腦、視網膜、視神經叢、視葉,同時也被稱為「第三隻眼」,用2個荷花瓣表示。頂輪對應我們的腦下垂體,這裡是所有能量中心與三條脈絡會合的地方,用1000個花瓣表示。

人的疾病是由於其中之一的脈輪衰退,或是一個以上的脈輪的功能失去平衡所致。磕大頭可以通過收縮及伸展,強化各個脈輪,使各種不同的內分泌腺的分泌處於均衡狀態,以保持身體健康。在瑜伽里有二個體式對脊椎的修復起著很大的作用,一個是「眼睛蛇」式,另一個是「貓」式。磕大頭中的「一起一撲」同時包含了這兩個體式。

平時在練習瑜伽體式兩輪以後就會感覺到累,但是在拜懺中我們 「一起一撲」多少回都不覺得累,而且會有越拜越輕鬆舒適的感受。

手勢的甚深意義:

合掌至於頭頂,消除自己無始以來身體所做的業障。合掌至口邊,就是消除自己所有的口業。合掌至心前,就是消除意業(意業是隱藏最深、最難消除的),雙手分開兩邊使色身兩類化身圓滿利生事業。雙腿膝蓋著地意味著願脫輪迴惡趣。雙手十指著地是逐漸圓滿十地五道。額頭著地是願得十一地普賢之光。四肢屈伸是圓滿成就四功業。全身筋脈伸縮是要打通如來解脫諸煩惱的脈結。脊椎與中脈伸屈是要氣和明點直通中脈。離地直身起立使解脫輪迴即可成就。成千上萬次頂禮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自身的修持,更是為了普度眾生。叩長頭的功德是在今世健康長壽安樂,往生極樂世界,圓滿成就佛果(這些解說是不是著相看您一念之間了,呵呵)。

拜懺動作體會

首先說明一下,因為傳承差別,拜大懺的動作沒有統一的標準。網上看土登喇嘛、羅貢桑仁波切和《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一個合掌的停留處就有三種樣子:額間——喉間——心間、頭頂——額間——嘴唇——心間,其觀想也不同,有的額間為清凈身業,有的頭頂為清凈身業。這些差別沒有關係,各位同修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或者傳承選擇一種,我想關鍵是把握住核心部分。我個人的習慣是頭頂——喉間——心間。

深深地吸氣,緩緩地呼氣,在一呼一吸之間,感覺心跳的平緩,身體的安寧。緩慢地呼吸,去尋找呼吸的順暢,放下所有浮躁與雜念,靜觀身體的感受。把心安住在當下,安住於每個動作之中。

雙腳併攏站立、雙手合十於胸前(心輪)

體會分享:牙齒不要咬合得太緊,以免造成緊張感,不夠放鬆。雙手合十,這時候注意腋窩處不要夾得太緊,應該留有半拳的空間,讓整個手臂肩膀放鬆。大家可以試著把十個腳趾盡量分開,會感受到心量的打開。整個腿部把重心落在後腳跟和前掌之間,我們的小腿,乃至上身,是連接於『腳跟』而上(腳板,是增加底面積),故自然物理重心是落在腳跟這邊,所以用腳跟載重,就如一個重心穩固的物體,自然擺正,不必費力。重量放在腳跟時,每個腳趾都能放鬆,腳肌肉都不必耗能量去平衡姿勢,腰的肌肉也不必收縮緊張,如此,才不必白費力氣,白受不必要的疲勞酸痛。最好穿能夠活動腳趾寬鬆的襪子,或穿五指襪。我試驗過很多次,穿緊身的襪子明顯比較累,主要是不夠放鬆。夏天我在家拜懺時不穿襪子。

抬起兩手手臂在頭頂上方合十(頂輪)——下行到喉間(喉輪)——繼續下行到心間(心輪)

體會分享:雙手合十時,合蓮花掌,宛如含苞待放的蓮花一般地空心合攏。不可以內無空隙地併合掌心或者僅僅以指尖接觸等,雙掌中空。在抬起手臂的時候盡量向上伸展,增加血液循環,讓更多的能量流向手臂,對腋下淋巴組織也有益處。再一個把手臂抬高時,會很自然地打開很多經絡,真正能夠起到效果,再放下時才會感到放鬆舒服。記得武國忠大夫講過投降動作的含義,投降了就是全部的放下,我們通過這樣的動作來調節我們堅硬的心,很多人抬臂不夠,就很難放下,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拜懺時,在佛菩薩前,身體站直,一定要合掌,為什麼呢?因為合掌就是消除自己的業障和傲慢心,表示恭敬三寶,恭敬上師和佛菩薩,禮拜他們。合掌是什麼意思?合掌代表蓮花,恭敬合掌就是以蓮花供養三寶。

身體向前,雙手撐地,身體趴下,或雙臂直接向前搓地,五體投地——雙手合十,立於頭上方,再將雙臂向前伸直

體會分享:在此處大家要把腳趾微微張開,在雙手觸地往前搓地時,手指,手腕,腳趾,腳腕,腳底都得到溫和的按摩,增強每個關節的靈活性,幫助血液的供給,增強所有的動脈和毛細血管的血液循環。尤其是那些有關節炎症的同修,在這一處將會得到很大的益處。手腳冰冷末端神經系統循環不夠好的同修,一段時間的堅持一定會有改善。另外,五體投地的時候,腳背朝下,腳心朝上,有助於整個身體的放鬆。有同修問,「直接撲地」和「先跪再撲地」哪種方法更好速度更快?我的經驗是,在大量連拜的時候是兩個換著用,當膝蓋疼的時候就直接撲地,當腰部力量不夠或身體比較累了就先跪地再撲地。速度的話感覺是直接撲地比較快。

雙臂向前搓地,盡量向前伸展,放鬆肩膀手臂(在大量拜懺的時候,哪怕是一秒鐘的放鬆也是非常寶貴的,利用呼吸結合達到放鬆的效果),緩解肩部的僵緊,其次最大的益處就是腹部了,它能增強腹部區域血液循環,所有的內臟器官,包括胃,小腸,大腸能夠得到好的刺激而變得健康,能夠擺脫便秘,腸胃脹氣和胃炎問題,改善消化,增強胃的消化能力。整個能量中心被激活,元氣和能量在整個身體里平衡運行。臍輪具有深沉的功效,尤其對於女性來說盆腔代表一切,非常重要。在這個體式中,腹部與拜墊的撞擊,大大增加了盆腔的血液循環,大量的血液來滋養盆腔,所以好多同修的婦科病包括痛經,就在拜懺中不知不覺痊癒了。

雙手撐地,起立,雙手合十放於心輪處,開始第二次拜懺。

用個圖來直觀教授吧!

體會分享:在這個地方大家最好把膝蓋併攏(有的同修是大大分開的,力量太散,所以很難起來,自然拜懺也比較累),在雙手撐地的同時,腰部,大腿和膝蓋,三處同時用力往上起,當力量集中在一起的時候,就會很輕鬆地起身。在起身的同時腹部是用力的,除了剛才說盆腔的那些益處,還有一個就是腹部肌肉會越來越緊(減肥的偷著樂吧,呵呵),而且增強腰部力量,對腎臟的益處也是無窮無盡的。

五體即前額、兩手掌與雙膝。以五體觸地頂禮清凈五毒煩惱之障,獲得身、語、意、功德、事業五種加持。站起來時腰應挺直,然後如前一樣重新合掌匍伏頂禮。雙手不如理合掌於三處只是甩動一下,膝蓋及額頭不接觸地面僅僅彎一下身,站起時腰不端直彎身頂禮等,這些都是不恭敬的頂禮方式,甚至會產生不好的果報。佛經中說:「躬曲頂禮的異熟果將轉生為駝背者,即背上生大瘤的侏儒佝僂之人。」所以頂禮數目不多也可以,所作的頂禮都應儘力做到正規、如法、清凈。為了頂禮時省力而在陡峭的山坡上或某種依靠物之上等頂禮,無有少許實義。

有些同修在大量拜懺以後會有頭暈的現象,這是因為頭部的血液供應不上了,在這裡推薦給大家一個方法,就是在讀偈子或一個懺拜完之後,站立的時候,十腳指微分開,把力放在後腳跟和前掌之間,膝蓋骨向上提,自然雙腿肌肉就收緊了,這樣血液就會迅速到達頭部給予滋養,嚴重的師兄可以盤腿靜坐,效果會更好。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就是在拜第一個懺的時候特別痛苦,身體僵硬甚至疼痛。用瑜伽的話來講,那是由於你的元氣和能量的流通完全失衡,整個身體里對生命能量的阻礙物質增多所致。往往第二個懺就舒服多了,因為當你的關節靈活時,所有的生命能量在整個身體里有節奏地運行著,這樣我們就逐漸開啟了生命能量,打開心扉承接佛光的照注。

每次拜完懺後靜坐一會,調整呼吸,然後開始念佛,加持力非常大,整個身體會慢慢放鬆下來,清涼自在。在瑜伽里,一般體式過後都會有10分鐘的挺屍式放鬆術,其主要目的是對剛剛練習過的身體和精神的能量進行保護。同樣,在大拜懺之後靜坐也可對身體放鬆以及能量進行保護。大家如果剛拜完懺就忙著幹活或趕路,可能會覺得身體能量有些散,有些累,如果能坐下來安靜上3至 5分鐘,會感覺身體很輕鬆,充滿著能量。

拜懺呼吸體會

呼吸的氣息保持在身體中,被稱為生命。我們可以禁水禁食,但我們一刻也離不開呼吸,對於呼吸有兩點:如何給身體吸入更多的氧氣;如何控制呼吸及控制大腦。

人在長大以後,隨著煩惱的增加,忘卻了原本嬰兒時期的腹式呼吸,大多都是胸式呼吸。這樣的呼吸很淺,尤其是生氣時最明顯,呼吸會變得更加短促,胸腔的怒火燃燒著將要爆炸的你,如果這時候做一個深呼吸,就會慢慢地平靜下來。回到嬰兒時的呼吸——腹式呼吸,很簡單,每天抽時間練習上一段時間,慢慢就習慣了。

我們在拜懺中怎麼(腹式)呼吸才能得到更大的益處呢?在一個拜懺的過程中,我用三次吸氣和三次呼氣來完成。

呼吸一:隨吸氣抬起兩手手臂在頭頂上方合十,在抬手臂時吸氣的好處有兩點:1、當手臂抬起時,胸腔打開,肺部受到更多的影響,氧氣容易吸得滿;2、在心輪處隨手臂往下的時候呼氣,同時來到喉輪,心輪,隨呼氣手臂放鬆。

呼吸二:在身體(跪下)向前撲倒時吸氣,雙手撐地的時候呼氣,隨身體趴地時的慣性,完全地把氣呼盡,好處有二點:1、只有完全呼盡二氧化碳,才能把氧氣吸得更滿;

2、隨著身體趴地時的慣性,把身體隨呼氣一併放鬆仍在墊子上,此處在整個拜懺過程中非常重要,不是只有不拜才能休息,我們要在拜懺的過程中學會放鬆,這個過程很短暫,但非常地受益。

呼吸三:當雙手撐地身體離開地面時吸氣,在滿滿吸氣的同時帶動身體起立,兩者互相幫助,好處有兩點:1、在雙手撐起身體時呼吸,更有利於健康,拜墊上的灰塵和氣味不會吸到肺里;2、當身體用力起來時,這時候吸入的氧氣會更滿。在將要站立的時候呼氣,同時雙手用力撐地,把力傳送到腿部和前掌與後腳跟上,這時後腳跟用力站立會更輕鬆(這個過程利用一些巧勁,大家慢慢琢磨,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合掌(合十於心輪)。

每個人的身體修行情況和習慣不一樣,大家可以隨自己的情況來自己決定和調整呼吸,但有幾個地方要注意:抬手臂時吸氣,在趴下去身體著地的時候一定是呼氣,只有呼氣時才會更放鬆,更衛生。還有一個就是起身的時候吸氣,這樣身體更能有力量,起身才會輕鬆。(一般在第一個懺比較累的時候或妄念多的時候關注呼吸,會很有幫助,慢慢習慣,在穩定以後就可以自由呼吸了。)

充滿禪意 把心安住於當下

禪修就是讓自己浮躁的心靜下來,生活中處處都是禪修的道場,吃飯也是冥想,你若吃飯,就感受飯送進嘴裡,那鬆軟的米飯在牙齒與舌頭中帶給你的美味,去感受每顆菜的色澤,去感恩大地萬物賜予我們這美好的食物。做任何事都可以是冥想,做瑜伽體式或任何技能,都是讓你安住在當下這一刻,當下的狀態。你若伸展,就感受伸展,感受血液循環,感受能量流動;。把心安住在當下,感受當下的這一刻,你的意識已經慢慢趨於平靜,你不再向外求,保持清醒,感受你的心,感受這大地萬物帶給你的能量。因此,我想到拜懺念佛也是冥想,身體在動靜之間自然做主,把心安住在拜懺念佛中,感受伸展,感受血液循環,感受能量流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最火經典老歌60首,10億人聽過!收藏好,慢慢聽!

TAG:善育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