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這麼說話的人,最不受歡迎
01
黃執中曾說過一段話:
我們中國人話都講三分,七分用猜的。
我們會猜對方,這個意思可能不是那個意思。然後我們要擺一個姿態,說我的意思,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猜來猜去,都用真心在猜真心,錯過好多心。何苦啊?
深以為然。
我們與其互相猜猜猜,為什麼不能攤開來說個明白呢?
有個男性讀者曾向作家連岳投稿:
說他無意間得知妻子背著他給娘家3000元,此外,每月還給她媽媽200元。
他覺得事不大,就是心裡不爽。
給家裡人錢,無可厚非,也應該給,但不想說破,怕傷感情。
後來他發現,妻子的爸爸有精神分裂症,妻子一直瞞著他,他開始擔心自己以後的小孩會遺傳到這個病。
但他從來不和妻子明說,懷疑妻子騙他,難免在生活中起一些爭執。
連岳點明說:
你最大的憂慮來自於你擔心孩子的質量,你不願冒孩子遺傳精神分裂的風險。
但又不好意思直說出來,所以希望能從別的地方發現妻子的不好,想以此為借口離婚。
連岳建議他有話直說,不要繞來繞去,互相耽誤對方時間。
從心理學上來說,「有話不直說」的行為是一種心理防禦手段。
因為害怕承擔傷害對方的責任,於是選擇繞著彎說話,去逃避問題。
但人際溝通里,有時候比矛盾更可怕的是猜忌。
浪費自己和他人的時間不說,反而還容易心生嫌隙,帶來不必要的情緒消耗。
02
前段時間朋友小C和我說了這麼一件事:
同事約她周末吃飯,到了商場小C問她吃什麼,她說:隨便,都可以。
又問她有沒有什麼忌口的,她回:不要太辣就行。
最後,小C選了一家韓國烤肉店。
結果,吃飯的途中,同事一直表現的很不開心:哎,這個烤肉太油膩了,我有點吃不慣,其實我本來想吃壽司的。
小C也很無奈:想吃什麼直說不就好了,為什麼要讓我去猜測她的口味?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我們害怕有話直說,而是習慣性地通過猜測來維持一段關係。
我想起前段時間,刷到的一條微博:
說的是一個男生問她的女朋友,剛買的洗面奶是不是生薑味的。
妹子聽後,開始覺得男友蠢,連青檸和生薑都分不清。
後來又想起男友不喜歡吃生薑,每次為他做菜都沒放姜,但自己不愛吃青椒這件事,男友卻每次都不記得。
最後又想起男友上次居然記得前女友不喜歡吃豆芽……
妹子覺得男友根本不夠愛他,於是生氣了,留下一句:你自己一個人過吧。然後收拾東西要走。
留下男生一個人風中凌亂。
情侶之間,這種情況非常常見。
女生希望,男生能通過一個眼神就明白她的心意。
猜對了,皆大歡喜;
猜錯了,一段關係可能就因此破裂。
03
中國人說話常以含蓄為美,但真正高效的溝通是「有話直說,凡事不用猜」。
今年大四的表妹,在一家外企做管培生的實習,經常在不同部門之間輪崗。
原本鬥志滿滿的她,近期卻產生了非常多的負面情緒。
「每天領導開會或者上司發布的指示,我都要用力去猜,不僅佔據了大量的工作時間,連下班回家後,還在想領導說的話外音到底是什麼。」
做好的方案報告上交給領導,領導看了一眼,說:好,這個方案我再看一看。
表妹以為方案差不多已經通過了,便開始做其他的工作。
但是臨下班的時候,領導突然找她:哎,你的那個方案改好了沒?
表妹欲哭無淚,只好留下來加班改方案。
最後上交方案的時候,領導的表情明顯是不滿意。
但又不直接點出問題所在,只說:我覺得你可能還要再想想。
表妹說她很懷念在其他部門實習的日子,有不足的地方其他的領導都直接點出,也不需要猜,那段日子不僅工作高效,而且成長很快。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生活或者職場中,最害怕聽到的話就是:「你再回去想想吧」。
這樣模糊化的溝通,常常會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
精讀君此前在成長詞典《254:非暴力溝通》里提到:真正的高效溝通,需要明確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
明明可以直接說明的事情,就不要花費額外的時間,讓對方暗自揣度,產生不必要的誤會。
04
《特別會說話》中提到:一次真正高效的溝通,需要坦誠相待,有話直說。
有話直說並不是讓思想裸奔,不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而是準確表達自己的意圖。
作家韋斯托說:有話直說是一種直面問題的積極態度。
希望我們都能遠離太極式的溝通方式,認真處理每次對話,變得收放自如, 得心應手。
↓怎樣不知不覺,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TAG:精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