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醍醐灌頂,大般涅槃

醍醐灌頂,大般涅槃

【摘自網友的學佛心得】

這些日子研讀《楞嚴經》的同時還在讀誦《大般涅槃經》,這是佛陀所說的最後一部經,也是我個人深愛不已的一部經。幾年前的春節期間從潭柘寺請到,上下厚厚的兩卷書,雖愛不釋手,卻還是時時中斷來讀,目前讀到第七遍,隨手將自己有所解有所觸有所悟記一點簡單的筆記,其實是巴不得能逐字逐句抄寫的,因為句句都如醍醐灌頂。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將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的四十九年判為「五時八教」,「五時」指的是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這「五時」另有一種譬喻的說法,「華嚴」為乳,「阿含」為酪,「方等」為生酥,「般若」為熟酥,「法華」「涅槃」為醍醐。

我不懂乳製品的加工過程如何,但讀《涅槃經》曉得由乳生酪,由酪生生酥,由生酥生熟酥,由熟酥生醍醐。「醍醐」指的是牛乳製成的食用脂肪,酥酪上凝聚的油。作酪時,上一重凝者為酥,酥上如油者為醍醐。

「醍醐」指的該是佛教中最精華最有營養的部分吧?得此醍醐,何其幸哉!

所以就將我的這些筆記稱為「醍醐灌頂」如何?至於我個人的那點知解,都是以思議之心去揣度那不可思議之境的,寫下來,僅僅作為一點參考或者明心見性人的批評指正。

「總一切法,為色非色。色非我也。何以故?可破可壞可裂可折,生增長故。我者,不可破壞裂折生長。非色之法,亦復非我。何以故。因緣生故。」

這句話可破「我執」和「法執」。什麼是「我」呢?它必須具備「主宰」、「常」、「唯一」這三個特點,也就是這裡說的「不可破壞裂折生長」。「法」則說的是世間的森羅萬物,在佛教中,有時把它們分成心法和色法兩種,有時則如《百法明門論》中,將世間萬法分成五位百法,分別為心法八種,心所有法五十一種,色法十一種,心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種,無為法六種,細細剖析這五位百法,闡明的正是佛教的四法印之一的「諸法無我」。

這裡佛陀將一切法分成了色與非色兩種,也就是心法與色法。同樣,一切色法都是可破壞可裂折可生長的,因此沒有「我」存在。而一切心法又都是因緣和合而有生住異滅,這當中也無有那個「主宰」、「常」、「唯一」的「我」存在。

「嗔恚難去,如守家狗。慈心易失,如彼野鹿。譬如畫石,其文常在。畫水速滅,勢不久住。嗔恚難除,譬如畫石。善根易滅,猶如畫水。」

佛經中多以譬喻說法,其譬喻之優美精當、意蘊深遠實在非世間文學,哪怕相當經典的文學可比。《法華經》、《楞嚴經》、《大般涅槃經》中長喻短喻比比皆是,哪怕僅僅做文學作品來讀,也是足夠賞心悅目的。我因為手懶,只記下最簡單的幾個。

這句比喻是說嗔恚惡習的堅固難去和善根的難種易失,修行人用慈悲來對治嗔恚,實際上它們在修行的最初根本就不是勢均力敵。嗔習難除,如家養的狗,慈心難住,如驚慌的野鹿;嗔習頑固,如同刻在石頭上的畫,慈心易失,如同畫在水上的畫。

這就是精進修行的必要,否則怎能對治那無始劫來的積習呢?這也是在娑婆世界修行的艱難,可能進一步倒要退九步,所以世尊教導我們一心念佛,往生極樂,「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方可保不退成佛。

「為諸眾生,除無利益,是名大慈;欲與眾生,無量利樂,是名大悲;於諸眾生,心生歡喜,是名大喜,無所擁護,名為大舍。」

這是在說四無量心的修行:「願諸眾生永具安樂和安樂因;願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願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怡悅; 願諸眾生遠離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四無量心,也就是慈、悲、喜、舍。我們常將「慈悲」相連,其實「慈」是與眾生樂,「悲」是拔眾生苦,欲與其樂,當培其樂因,欲拔其苦,當除其苦因,這是標本兼治。

「喜」為隨喜眾生之善,因為只有善才是不會轉變成苦的樂因。《涅槃經》中另一處說:「菩薩摩訶薩常贊人善,不訟彼缺,名質直心。」

對一切外境、一切眾生不起貪心,也不起嗔心,等視眾生,是為「舍」。世尊說「無所擁護,名為大舍」,是已經從一切知見中解脫,不為世間假名戲論的種種二元對立所染污的大菩薩境地。

「何故取著,名為凡夫?一切凡夫,取著於色,乃至於識。以著色故,則生貪心,為色系縛,乃至為識,之所系縛。以系縛故,則不得免生老病死憂悲大苦,一切煩惱。」

什麼叫凡夫俗子?就是活在種種顛倒夢想中的人,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無凈計凈是為凡夫的四種顛倒,因為顛倒,所以取著,著色、著聲,乃至香味觸法,比如菩薩見女人相、美人相知其無常、無樂、無我、無凈而不生女人相、美人相想,凡夫則不同,見女人相、美人相便貪著,而我們一旦產生貪戀,便必然被自己的貪戀所捆縛所陷溺,生出一切悲苦、煩惱,以致於生死大海中輪轉不息。

「取著於色,乃至於識」,中間略去的應該是「取著於受、取著於想、取著於行」,說的是色受想行識五蘊對凡夫的捆綁,或者更恰當地說,是由於取著於此而造成的捆綁。

「五蘊」也叫「五陰」,《大般涅槃經》的另一處解釋「陰」的含義為:「所言陰者,其義何謂。能令眾生生死相續,不離重擔,分散聚合,三世所攝,求其實義,了不可得。」

束縛我們的種種法其實無一不是「求其實義,了不可得」的,那怎麼就會將我們捆綁得身心如此不自在呢?

因為我們的顛倒夢想和貪戀執著,換言之,不是外境在束縛我們,而是我們的六識妄心。但剛剛研讀過了《楞嚴經》中的「七處破心」,究妄心所在之處也無非是幻塵生則生,幻塵滅則滅,了不可得。

所以,《圓覺經》中說:「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

是為今日的「醍醐灌頂,大般涅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出現重大惡報的初期徵兆,你知道嗎?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