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空導彈經歷了哪些發展史?
最新
01-13
在1944年 4月,德國率先研製了 X-4有線制導空對空導彈。多年來,空對空導彈已發展到近 60種,繁衍了三代,正在研製的未來導彈還有 10多種。 50年代以前,美國首先研製了以紅外製導為主採用自主尾追方式的第一代產品。如「響尾蛇」AI M-9A,隨後是英國的「火光」,法國的「瑪特拉」511,前蘇聯的「鹼」 AA-1 等。這類近距紅外製導的導彈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反應快、能自主攻擊目標等特點。一般射程 2~6公里,速度可達 2. 5倍音速。
60年代,為了適應新型噴氣轟炸機、戰鬥機的需要,又出現了以擴大攻擊範圍為特徵的第二代空對空導彈。它增大了射程,有紅外和雷達兩種制導方式。此後,為實施遠距離攻擊超高低空、超音速轟炸機和殲轟機開始向兩極發展,出現了中、遠程全高度攔截和近距離格鬥兩大類的第三代空對空導彈。戰術、技術性能又有了很大提高,導彈射程已達 30~150公里。如美國的「不死鳥」導彈,射程甚至達到 200公里,既能尾追,又能迎擊;既能向下攻擊,又能向上攻擊;還具有齊射攻擊多目標能力,能截獲、跟蹤、分析24個目標,命中概率達 80%以上。
TAG:天府觀察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