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Chinese,請大膽說No」,德國人這樣說

「Chinese,請大膽說No」,德國人這樣說

婚姻育兒原創分享

9

「Chinese,請大膽說No」,德國人這樣說

1

聖誕節和一個德國朋友吃飯,推杯助盞聊的甚歡。

印象最深的是德國朋友講到中國人的時候,說:「中國人普遍喜歡說yes,很好說話,不愛說no,這讓我們很懊惱。」

我們都很驚訝的問:「好說話不是很好嗎?為什麼懊惱呢?」

德國人解釋說:「比如我們開一個party邀請朋友,中國人每次都會說,好的,我會去。但是到了那一天,就會有各種借口說來不了了。一次這樣可以理解,然後兩次、三次,從此我再也不和他們交往了。」

哦,我們若有所思,貌似我們也有這樣的問題。朋友邀請,處於禮貌不好意思拒絕。有時候的確臨時有事,有時候就是不想去了,再找個借口回絕。

這樣會給組織活動的人帶來麻煩,人家已經統計了人數,準備好了,結果又臨時變卦,是挺懊惱的。

2

德國朋友說:「我們希望中國朋友能大膽說不,這樣是對你們自己的尊重,也是對我們的尊重。」「如果為了做個不得罪朋友的好人,違背自己的意願,最後反而破壞關係,還有可能傷害到自己」

這又讓我想起了江歌的案例。

劉鑫和陳世峰分手後,陳世峰不甘心繼續糾纏。劉鑫不願意麵對陳世峰,讓江歌幫她出面。

如果江歌堅定的說:「不,這是你們倆的事情,與我無關,你得自己去面對。」

結果會是怎樣?就不會發生慘案了吧。

而且事後劉鑫也並沒有因此對江歌有愧疚之心更沒有感恩之意。

江歌從小就是乖乖女,懂事為別人著想。

拒絕對於江歌而言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要得罪朋友,無法面對朋友,辜負了朋友的信任和期待等等。當然也許還有為朋友兩肋插刀的豪情俠義。

偶然背後存在著必然,這次偶然事件反映的不是江歌一次做事的善心,而是從小到大一貫善良的思維模式。那就是不斷的接受,拒絕說不出口。

當然這不僅僅是江歌個人現象,不好意思拒絕在國內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

3

那德國人平時怎麼處理這些事情呢?他們不害怕得罪朋友嗎?

德國人給人的感覺是一板一眼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很少含糊不清。表面看有點冷,但相處久了發覺挺靠譜。

比如我們約德國人吃飯,一般至少兩周前預約好。如果臨時去約,往往會遭到拒絕,原因是人家已經做了周末計劃。

有一次,一個德國同事到中國實習。平時一起工作的中國同事約德國朋友一起吃飯,想搞一次大聚餐進行團隊建設。德國朋友很不給情面的說:「對不起,我不去了,我已經計劃好要去看電影。」

中國同事們感覺不可思議:就算計劃好看電影,你可以先不看,和大家吃了飯再去看不行嗎?

換了我們中國式的思維,可能會這樣處理:好吧,那就和大家先聚餐。吃完飯,我們一起約著去看電影。這樣既不得罪大家,還一起樂呵。

德國朋友卻依然堅持執行自己的計劃,最終還是選擇看電影不和大家聚餐。

我們經常感慨,德國人真是一根筋哪,腦子怎麼就是不轉彎呢?

4

和德國人相處久了就發現,這種一板一眼,一根筋的習慣挺好的。

因為我們不會擔心德國人失約,不用擔心他們不準時。

提出什麼要求,他們一旦答應就會來;如果不願意,他們會直截了當的「say no」。

這樣一來相處變得非常簡單,久而久之,簡單的關係中多了真誠和理解。相互了解了彼此的性格,也不用猜疑對方心裡有什麼不快。如果有不快,他們就會直接表達。

這種關係相處起來,就變得輕鬆自然,通透舒服。

5

德國人敢於拒絕,尊重自己,源於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

在德國的教育里,當孩子們說「No」,孩子的父母會非常欣喜。因為德國父母覺得孩子的自我在加強。他們希望孩子們活出自己的活力。

德國人認為,敢於流露自己的情感,勇於表達自己的主張是孩子個性發展中的重要內容。

而壓抑孩子的情感需要,一味讓孩子服從大人的意見,將會導致孩子喪失自我精神,沒有勇氣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久而久之,孩子們將失去活力,沒有自己的思想,變得人云亦云。

德國著名音樂家舒曼講過自己小時候的一件事,他十四歲那年的一天,母親問他:「你願不原意跟我學美術?」

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他對學美術沒有興趣,可是他擔心一旦拒絕母親,母親會不高興。

他只好低頭不語。母親笑著說:「你的沉默已經給了我答案,但是如果你響亮地對我說『不』,我會更高興。為什麼不說呢,即使我你的母親,也沒有權利勉強你去做你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德國的教育理念這樣貫徹著,孩子們都可以舒暢自然的表達「Nine(不)」。德國孩子們從小就能夠尊重自己的活著,選擇自己願意的,拒絕自己不情願做的事情。他們活的通透自然,壓抑的情緒比較少。

所以德國朋友說:「德國人不容易』fast angry』(很快生氣),但是中國人很容易生氣。」

6

在中國的教育理念中,比如「拒絕的藝術」,「讓孩子學會說不」其實也很多。可現實情況卻不能很好的執行。

我們難以將「拒絕」說出口,大多害怕辜負了對方的一片好意,進一步是害怕破壞關係。拒絕讓我們感到「愧疚」或者「難為情」。

我們對一個孩子好壞的評價,有一條很重要的標準就是「聽話」。我們經常說「乖,聽話。」「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你聽話啊。」……。

孩子們不想上學習班,父母說「不上不行,你玩的時候別人都在學,這不等著被越落越遠嗎?」孩子們不想彈鋼琴,父母說「花了那麼多錢,不要隨便放棄」孩子們吃飽了,父母說「多吃點,你長身體,再來一碗」……

孩子們缺少表達「不」的機會,距離自我越來越遠,生活中越來越多的「你要,你應該」。孩子們無法尊重自己的活著,漸漸失去了活出自我的力量。內心積累的情緒越來越多,這些不快樂的孩子長大成人,再教育出同樣的孩子,就這樣惡性循環。

7

股神巴菲特說,他生命中最有價值的教誨,來自於父親。從小,父親就一直對他說:尊重你自己的感覺!

第一流的人,他們都有個特徵——遵從自己的感覺。宮崎駿、巴菲特、NBA球星們,無一不是如此。

而尊重自己從何做起呢?

首先學會拒絕,建立自我界限,從「say no」開始。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我們的孩子,可以沒有賭王兒子的最強大腦,但要有扎克伯格的價值觀和婚戀觀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