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庄長公主與滿蒙聯姻,嫁給哥哥又嫁給弟弟,康熙下跪親撰墓志銘
今天我們來說說溫庄長公主與滿蒙聯姻的故事。
據《清文獻通考》和《清史稿》等文獻記載,溫庄長公主(1625-1663年),是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哲哲的次女。名為馬喀塔,初封固倫公主,順治十三年(1656年)進固倫長公主,十六年封永寧長公主,後復改溫庄長公主。
清崇德元年(1636年),時年12歲的公主下嫁給蒙古察哈爾親王額哲,賜以義州(今遼寧義縣)地為公主的「湯沐邑」建王府於城內。跟隨公主下嫁的大批工匠,從盛京來到義州,開創了當地的工業基礎。
崇德六年(1641年),額哲去世,17歲的公主。順治二年(1645年)再嫁額哲胞弟阿布鼐。康熙二年(1663年)年卒,享年39歲。康熙八年(1669年),阿布鼎因故被削爵,幽禁盛京。康熙十四年,公主與阿布鼐所生子布爾尼叛,後被俘誅,阿布鼐亦獲死罪。
可以說,溫庄長公主的一生經歷坎坷、不幸,為了適應清廷的政治需要,兩次下嫁,為實行滿蒙聯姻,鞏固清王朝統製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此,在她辭世時,清聖祖康熙帝為她親選墳地,下跪親撰墓志銘向姑母表達致意哀悼。
溫庄長公主壙志,刻於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1949年出土於廟兒溝公主陵,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
公主陵建於清代康熙三年(1664年),原先四周砌有高大的青磚圍牆,陵內有寢宮、陵墓、享殿、碑亭等建築。新中國成立時,陵園墓葬、建築已毀,僅存壙志一合。該「壙志」系青石雕制,分志蓋、志文兩塊,均為方形。兩方均陰刻滿、漢兩種文字,字跡清晰。
志蓋右刻漢字篆文「溫庄長公主壙志」,志文為康熙皇帝親撰:
制曰:溫庄長公主,太宗文皇帝之女,世祖章皇帝之姊,朕之姑也,生於天命十年八月初九日午時,卒於康熙二年二月二十六日未時,春秋三十有九。卜以本年十月二十一日,窆(音扁)於廟兒溝。嗚呼!聯纘鴻緒念皇祖之女,皇考同氣之親。方期駢集繁祉永享大年。何意遽爾奄逝,朕懷震悼,曷其有極,為卜兆域□設坦宇窀穸之文,式從古制祭享之儀,爰考典章勤之貞,珉用志生歿之年月,惟靈其永妥。於是焉。
在中國古代社會,用聯姻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是政權、部族之間時常採用的一種手段。而重視以聯姻方式來鞏固其統治的封建王朝首推清代。
明朝末年,女真族迅速崛起,1593年,努爾哈赤在古勒山戰役中打敗以葉赫部為首的扈倫四部與科爾沁等九部蒙古聯軍,科爾沁部首領翁果岱、莽古斯及部眾20多人被俘。努爾哈赤為了擺脫與明朝、蒙古兩面作戰的不利局面,他將翁果岱、莽古思及其部眾放歸科爾沁,以緩和與科爾沁部蒙古的關係。此後,兩部開始修好。
1612年,努爾哈赤遣使前往科爾沁部求婚,明安貝勒將次女嫁給努爾哈赤為福晉,揭開了「滿蒙聯姻」的序幕。
為了更加密切與蒙古人的聯盟,皇太極開始將滿蒙通婚定為一種制度,並成為清政府奉行的重要國策之一,保證聯姻的持續進行。
事實上,清朝的「滿蒙聯姻」不僅皇帝,清皇室子弟也有很多娶了蒙古王公之女。另一方面,清皇室公主和宗室格格都沒有權力自家決定自己的婚姻,這些女子為了大清朝的天下,也要下嫁蒙古各部王公貴族,成為籠絡蒙古人的政治手段。
皇太極首先以身作則,將自己的數個女兒嫁給了蒙古貴族。這些蒙古駙馬有了一個專門的稱呼——額駙。據史料統計,清太祖努爾哈赤有蒙古后妃兩位,均為科爾沁部;清太宗皇太極更是娶了七位蒙古后妃,來自為科爾沁、扎魯特、察哈爾和阿巴亥等部。
清朝「滿蒙聯姻」持續時間之長、分布範圍之廣,是之前歷朝「和親」所無法比擬的。入關前後的整個清朝,滿蒙聯姻總計達586次。入關前32年間,聯姻84次。滿族皇室出嫁蒙古的女子多達430名,其中入關前27名。滿族皇帝及宗室王公子弟娶蒙古王公之女156名,入關前57名。所謂「北不斷親」就是形容清皇室與蒙古王公綿延不斷的姻親關係。
「滿蒙聯姻」政策,雖然給很多皇族女子造成了不幸,但卻是滿清政府與蒙古各部結盟進而實行管轄的紐帶和重要保障,良好的解決了蒙古問題,使蒙古各部逐步呈現出穩定的局面,成為清朝統治最穩定和最可依賴的地區和力量。
它一定程度上直接促進了兩族間的融合,加強了滿、蒙兩族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廣泛交流,促進了社會進步,有力地推進了清王朝的崛起與興盛。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可以留言一起討論哦!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