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暖氣沒空調,古人如何過冬?
1月份,一年天氣最寒冷的時候,北方的小夥伴有暖氣,南方的小夥伴吹空調,大家出門羽絨服暖寶寶手套圍巾,全副武裝。而在古代沒空調沒暖氣,也沒有暖寶寶,古人又是如何過冬的呢?
衣:豪門輕裘加身百姓布衣過冬
上古三代,人們就已開始普遍穿棉袍;唐代開始出現比襦長比袍短的「襦襖」。古代最早的棉褲都是開襠的,叫「袴」;漢代才開始提倡穿合襠褲「褌」。
在古代,冬季禦寒最主要衣服是裘。裘並不是古代貴族的專利,它根據材質的不同貧富皆宜。有錢人家穿狐、貂、貉、豹所制的裘衣,輕薄保暖。普通人家取暖就只能選擇鹿裘、羊裘、狗裘。
再貧寒一些的老百姓,就穿不起裘,只能穿獸毛或粗麻織成的粗服,又叫「褐」。而用絲麻製成的冬服則稱為「袍」、「繭」。
到了宋朝,棉花開始大量種植,朱元璋為了讓百姓都吃飽穿暖,強制全國大力種植棉花,棉襖就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食: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牛肉羊肉這樣的高熱量食物不是家家戶戶都吃得起,但煮酒暖身還是尋常百姓就能做到的。有條件的豪門貴族還會和我們現代人一樣吃火鍋。中國人吃火鍋的歷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早在西晉左思的《三都賦》中就有關於四川火鍋的記錄。
火鍋流行於我國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到了北宋時代,汴京開封的酒館,冬天已有火鍋應市。清朝的時候,火鍋涮肉是宮廷必不可少的冬令佳肴。
住:椒房殿里藏嬌娥 地爐火坑話家常
「椒房殿」,用花椒和泥塗壁,是漢代時期出現的溫室殿,殿內有各種防寒措施和設備。因漢高祖時,椒房殿是皇后的殿室,故「椒房」 也成了皇后的代稱。
我國是最早用煤的國家,用煤生火取暖是古代最普遍的方式。自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包括後來的土炕、火牆、竹火籠等,皆是在極寒天氣之下,讓人們順利過冬的神器。
地爐的修建很簡單,在屋子裡挖出小坑,四周用磚石墊壘,在當中生火取暖。北宋歐陽修為慶祝新修了地爐,高興地作詩《新營小齋鑿地爐輒成五言三十七韻》一首:「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戶畏初寒,開爐代溫律。規模不盈丈,廣狹足容膝。」
而北方民間發明的土炕更是低調簡樸的取暖設施。土炕上面鋪席,下面有孔道,跟煙囪相通,可以燒火取暖。
行:薰爐試手龍媒溫 寒門單衣催日短
古人出門,有條件的會帶手爐,這個手爐我們在《紅樓夢》和《甄嬛傳》中也經常看到。手爐是用來暖手的小火爐,精巧多樣,內置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灰灶,爐外加罩,這樣出門手就不會冰冷。
達官貴人出門,還會坐個馬車,這樣便不怕寒風暴雪。而普通老百姓沒有馬車,手爐火炭都買不起的,就只能少出門,多睡覺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古人取暖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只要有錢,即使在古代,也不難過冬,如果沒錢,即使在現代也穿不起羽絨服,用不起暖氣和空調。每到此時,我們只能和杜甫一樣感慨,願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此文章為「古董古玩鑒賞交流」原創,特此聲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