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貧窮限制想像:皮毛大衣在古代也不是人人都穿得起

貧窮限制想像:皮毛大衣在古代也不是人人都穿得起

前幾天聽一個南方的孩子吐槽說,我至今都沒有搞懂大雁冬天為何要往南飛,相較於沒有供暖的南方,北方的孩子算是生活的天堂了。北方的孩子冬天靠暖氣,而南方的孩子基本靠抖。

當然這只是玩笑話,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沒有供暖的南方,經濟允許的家庭還是會購買各式各樣的供暖設備還度過寒冷的冬天。

那古人呢,在沒有暖氣,沒有空調的農耕時代,他們又是怎麼過冬的?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在沒有出現溫室效應的古代,冬天可比現在冷得多啊。

唐朝詩人岑參描寫的:「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可都不是造謠哦。

拿離最近的清朝來說,據記載,在當時北京大概有一百五十多天是寒冷天氣,溫度最低時可達零下二三十度。

雪灘雙鷺圖:馬遠作。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燒炭取暖,這個大家估計都想得到。但這個「燒炭」卻不是每家每戶都相同。

在古代,窮苦人家只能用燒火做飯剩下的灶灰來取暖。

白居易筆下的賣炭翁便是古代窮苦人家沒錢過冬的經典形象

稍微富有的人家才能開始燒炭,而且不僅取暖的材料比別人高檔,就連裝木炭的器具也都能更加精緻和考究,不同的器具有不同的分工。而且還有銅製的手爐或者腳爐可以使用。

手爐呈橢圓形,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腳爐比手爐大,可放在腳下暖足。

先別忙著感嘆「有錢就是好」,古時候的皇家貴族可比這還要講究,據古籍記載,帝王家用「西涼國進炭百條,其炭青色,堅硬如鐵,名之曰瑞炭」。

看來,不論古今,貧窮都會限制想像啊。

燎爐,宮裡供烘烤或取暖用的爐子

不過燒炭真的是皇家最不屑拿來說的取暖方式,據王仁裕在《開元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的弟弟因為害怕冬寒,甚至讓許多宮妓圍坐在座位四周來抵禦寒氣。

「於冬月選高胖的婢妾者,行列於前,令遮風,蓋藉人之氣相暖」。

而唐玄宗和楊玉環就更懂得享受了,冬天一天,他們經常就到驪山的行宮裡,泡溫泉、做SPA、飲酒行樂。

唐華清宮,是唐代封建帝王游幸的別宮。初名「湯泉宮」,後改名溫泉宮。唐玄宗更華清宮,因在驪山,又叫驪山宮,亦稱驪宮、綉嶺宮。

說完取暖,我們再來看看大家的穿著。

古代可不像今天,有羽絨服棉衣大衣,但是你以為他們就穿得差了嗎?非也,他們也很會穿。

漢代的冬裝錦袍

還記得電視劇里經常出現穿著毛皮大衣的有錢人家嗎,那都是真事。裘在古代那可是有錢人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

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於奢侈品,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了。

古人認為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貴。

現代影視劇中經常出現的古裝裘皮大衣

不過話又說回來,都說是有錢人的穿著,那沒錢的穿啥?

在古代,貧窮的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禦寒,褐是一種衣服的料子,屬於麻製品,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觀。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里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是這樣的衣服都還有洞和補丁。跟皇家比起來才是真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啊。

古代平民穿的粗布短衣的漫畫形象

不過有人會問,為什麼不穿棉製品呢。

首先,有準確的棉花傳入紀錄的時代是在漢武帝年間,不過那個時候的棉花並不普及,而且數量很少,哪捨得用來織布啊,晚唐時候的富貴人家大多都是把棉花種著用來觀賞。

一直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下令改良土壤,成功地在南北大面積種植了棉花。

穿棉袍的東漢官吏(河北望都漢墓壁畫臨摹)

到了明朝中期,大學士邱浚就讚歎:棉花已經遍布天下,南北都可以種,棉衣不管貧富都可以穿。

所以說,在飢餓和享受面前,人類的智慧永遠是無窮不盡的,前者求生存,後者圖創意,雖不能比卻同樣推動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通傳媒∣聚焦港台,融通中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通傳媒 的精彩文章:

馬克龍的中國行:談大戰略,也聊小動物

TAG:通傳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