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卅年太子」嘉慶的成長之路

「卅年太子」嘉慶的成長之路

  乾隆六十年(1795),在位已經60年的乾隆皇帝,已是85歲高齡的老人了。但他的身體依然健康。按照古代君王的規矩,他完全可以干到駕崩那天為 止。如果真的那樣,也許中國古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將是乾隆。然而,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經多次表示,自己在位的時間絕對不會超過自己所崇敬的祖父——康熙 皇帝。於是,當這一天真的來臨的時候,乾隆帝信守諾言,讓位於他的兒子,後來的嘉慶皇帝。雖然當太上皇的乾隆皇帝仍然耐不住寂寞,經常對朝政指手畫腳,不 過得到皇位的嘉慶皇帝還可以容忍,畢竟父親已經是日薄西山,所剩的日子屈指可數了。嘉慶四年(1799)正月,乾隆皇帝無疾而終,嘉慶終於告別了傀儡皇帝 的歲月,開始獨自執掌大權了。  清仁宗嘉慶帝,名愛新覺羅·顒琰(1760—1820),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子。他在位一共25年,後病死,終年61歲。   嘉慶做了將近30年的秘密皇儲。在漫長的皇儲生涯中,已經漸至不惑的他,不但沒有想過自己是否能成為幸運的皇室繼承人,即使可以,他還真怕有一天會走在 他健康長命的皇父前面,只能一輩子做一個還沒有過足癮的皇太子。好在,乾隆六十年的那一年,他終於坐上了「天子」的寶座。嘉慶真的要感謝乾隆對自己祖父的 崇拜,要感謝乾隆是一個一諾千金的君子。否則,他真的又要多等一些時間,到那時候他還能否順利君臨大寶,就很難說了。  嘉慶的名字本來 叫永琰,為什麼改「永」作「顒」呢?清太祖努爾哈赤、清太宗皇太極、清世祖福臨的名字,還沒有避諱的規定,只是在《實錄》、《玉牒》等特定文獻出現的御名 上貼黃(就是將名字用黃簽蓋上)。清帝名字避諱,從康熙帝開始。大致的情況是:康熙名字玄燁的「玄」字,避諱時缺末筆;雍正名字的「胤」字,避諱時缺末 筆,同時命他的兄弟將「胤」字改作「允」字;乾隆名字弘曆的「弘」字,避諱時缺末筆。到嘉慶永琰時,乾隆考慮君主名諱,「永」字為常用字,避諱不便,命將 永琰的「永」字,改為不常見的「顒」字。  「侯門一入深似海」。更何況是偌大一個皇室,鬥爭又將何等殘酷?所以,嘉慶的幸運,也許正是 建立在他的短命的皇兄們的不幸之上。在嘉慶被立為太子之前,他的兩位兄長曾被立為太子,但幸運之神偏偏眷顧了嘉慶,因為他的兩個哥哥先後夭折。乾隆皇帝立 的第一個太子為皇次子永璉,生母為皇后富察氏。乾隆非常喜愛這位皇子,在其即位後不久,就秘密立儲,不幸的是,永璉壽命不長,九歲夭折。在永璉之後,乾隆 第二次立皇太子,是為九皇子永琮。但這位皇太子比永璉壽命還短,兩歲那年出水痘而亡。於是,十五皇子顒琰得以被立為皇太子,即為後來的嘉慶皇帝。清代自雍 正開始,即採取「秘密建儲」制度。所謂秘密建儲,即本朝皇帝在位之時,便將皇位繼承人的名字寫好,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他們想用這樣的辦法, 來平息一些皇室的爭鬥,而讓整個皇宮互相猜忌。皇帝再也不用為後宮雜事傷腦,只用坐山觀虎鬥。  坐擁寶座的嘉慶,終於開始了自己盼了很 多年的皇帝生涯。他為自己的執政安排了很多計劃。首先在嘉慶元年(1796)正月初一日,在太和殿舉行乾隆禪位、嘉慶登極大典。但是,讓嘉慶萬萬沒有想到 的是,他剛剛結束的皇太子歲月,實際上也是他的「兒皇帝」生涯的開始。實際上,所有的重大朝政事務,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所緊緊控制著。可憐的嘉慶,連自己的 寢宮都沒有獲得,他只能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只因為乾隆帝退位後,本應住在寧壽宮,讓新皇帝住在養心殿。但他不願遷出,而讓嘉慶居毓慶宮,賜名「繼德堂」。

   更讓嘉慶不滿而無奈的是,每當乾隆經常御殿,受百官朝賀,嘉慶則處於陪侍的地位。朝鮮使臣到北京,目擊者記載說:「嘉慶完全只是乾隆的一個隨從,看到乾 隆笑,他才能笑」,形容嘉慶行動很僵硬,像一個木偶。沒有權力,便沒有威嚴。但嘉慶還是只能假裝著慈孝陪侍左右。而這一切,對於嘉慶,也許已經習慣了。   嘉慶皇帝直到登基四年後,才有機會親理朝政。因為在這一年,乾隆皇帝撒手而去,不過在乾隆盛世的光環下,嘉慶皇帝確實曾經想過要有一番作為,然而,當他 親政後,才發現,「康雍乾盛世」或許只是一個謊言。因為此時,大清帝國的國庫已經非常空虛了,財力上不富裕,嘉慶皇帝很難建立其乃父的文治武功。但是,嘉 慶皇帝並沒有沉淪,在他親政之初,面對乾隆朝遺留下來的危機四伏的政局,他打出「咸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巨蠹和珅,罷黜、囚禁和坤親 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複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如此看來,我們似乎不應該用成敗來論及帝王的成功與否,儘管嘉慶朝是大清帝國走向 衰落的轉折點,但這位皇帝還是希望自己能夠有一番作為。  然而,嘉慶皇帝面臨的形勢卻非常的不樂觀,內憂外患都很嚴重。外部,此時的資 本主義國家正在興起,他們正在用武力征服世界,掠奪財富,用以資本主義發展的原始積累。而此時的大清帝國階級矛盾已經十分尖銳。嘉慶即位後,傾盡全力打理 朝政,但各地的起義仍此起彼伏。特別是在嘉慶十八年(1813)那一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而當時竟然還形成了內外接應的局面。最後,天理教在太監的接 應下衝進皇宮,險些就此將皇室蕩平。雖然最後嘉慶還是勉強保住了他的皇位,但已經精力憔悴了。

  嘉慶原本以為,他的皇位寶座經歷了那麼多反覆以後,應該不會再出什麼差遲了。但現在好像並不是這麼回事。他面對的是一個比他預想的要難得多的困境,已經達到內外皆困的程度了。嘉慶朝是個多災多難的王朝,特別是在其皇太祖和皇父的比較下,嘉慶朝更是險惡叢生。   嘉慶皇帝的悲哀在於,他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雄才大略、叱吒風雲,與他們比起來,嘉慶皇帝給人的感覺是似乎並沒有留下什麼政績,然而,憑心而論,嘉慶皇 帝還是顯現出一位帝王要整頓朝綱,富庶國庫的願望。但是,作為一個上承「勵精圖治、開拓疆宇、四征不庭、揆文奮武」的「康乾盛世」,下啟鴉片戰爭、南京簽 約、聯軍入京、帝後出逃、洪楊「匪患」的「道咸衰世」。這其中的問題恐怕並非嘉慶皇帝自身的原因所決定,一如我們看到的大明王朝,荒唐的皇帝未必亡國,勤 政的皇帝卻成了末世君主。嘉慶皇帝在大清帝國的發展史上也扮演了這樣一個悲劇的角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忠義老臣三文敬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