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聽凈慧長老開示:如何調心?

聽凈慧長老開示:如何調心?

禪宗的「打禪七」極為隆重,每年「冬安居」都要舉行「打禪七」的修行。「打七」期間,身體雖是不動的,而腦子卻是一個勁兒地「參話頭,求開悟」。今摘凈慧長老在「新加坡雙林寺第二屆禪七法會」關於調心的開示,以饗讀者。

我們在此打禪七,其目的就是希望通過靜坐的方式、調心的方式,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反過來說,要明心見性,首先就要知道如何來調心。

調心的方法很多。宗門講看話頭,也是調心、制心的一種方法。心猿意馬不加以調伏,它就會奔騰不停。心猿意馬的奔騰,就是妄想紛飛。我們的心之所以靜不下來,定不下來,智慧不能開發,就是妄想在作怪。所謂妄想,就是自己無始以來的分別執著,這種分別執著,沒有一分一秒停止過。

如何使這種分別執著轉化呢?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就是要找到一種方法,使奔騰複雜的妄想之心能夠萬念歸於一念。像這樣的方法很多,念佛是一種方法,持咒是一種方法,參禪還是一種方法。這些方法無非是要我們把千頭萬緒的分別心、執著心統一到一個念頭上來。

所謂心一境性,妄念能夠統一了,能夠在一處用心,心就能慢慢地沉靜下來。方法好比是一種能夠使濁水澄清的物質,我們的心地就像一盆濁水,古人把它比喻成清珠,清珠投於濁水,濁水自然會慢慢地澄清。心地這盆濁水澄清了,天地萬物朗然映照,智慧就逐步地被開發出來。

濁水慢慢澄清,清水慢慢湧現,一濁一清,不是兩回事,是一回事,沒有先後,是同步的。妄念少一點,凈念就多一點,凈到極至處,就是禪定現前。坐下來以後,收聽攝視,念心入觀,妄念自然就會停止下來。內心的這一匹野馬,用方法上了籠套,有了韁繩,就會慢慢地馴服。

古人對於調心,一般是把我們這顆妄想紛飛的心,比喻作一頭沒有經過訓練的牛,用功夫的過程就好比牧牛。從佛陀時代開始,就把修行調心比作牧牛;管理此心,比作管理一頭牛。佛在《遺教經》上說:「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這是佛陀的教誡,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調心方法。

據記載,禪宗祖師最早使用牧牛來比喻調心的是馬祖道一禪師。馬祖的弟子很多,出了許多大善知識。有一天,馬祖看到他的一位叫做石鞏的弟子在廚房做務。各位聽仔細,是在廚房做務,不是在禪堂。

馬祖就問他在做什麼?石鞏就回答說他在牧牛。馬祖就接著問:「你是怎麼樣牧牛的呢?」石鞏回答說:「一回入草去,驀鼻拽將回。」意思就是說,只要這頭牛想犯他人苗稼,我就把牛鼻子上的繩子拽一下,使它不能犯人苗稼,只是享用本分草料,安其本分,這樣就能夠把這頭心牛牧好。馬祖讚歎說:「子真牧牛!」你真是一個會牧牛的人。

馬祖的弟子是在廚房裡做務,在廚房裡不是當典座就是當飯頭,不是燒火就是做飯,或是挑水、洗菜。在這樣一些日常事務性的工作當中,古人仍然能夠照管此心。所以說,參禪這一法,或者說照管此心這一法,並不拘泥於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二六時中,都是用心處,都是做功夫的時候,都是在考驗自己功夫是否純熟的時候。

自此以後,把用功夫比作牧牛的方法開始為歷代禪人所運用,並且行諸文字。在文字表述的時候,有的分為六個階段,有的分為八個階段、十個階段。這樣就把用功的層次比較具體地明確起來,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可操作性。

牧牛,在古人的公案當中有兩種情況。比如馬祖見到他的弟子問在做什麼?他回答說在牧牛。從這一問一答當中,可以明顯地看出是在做保任的功夫,是悟後起修;而現在我們所能看到的牧牛頌、牧牛圖所要表達的意思,則是從開始用功一直到明心見性,是一個全過程。

我們現在是集體共修。行、坐、吃飯、休息,如何使功夫打成一片?大家就不妨用自己已經在使用的方法。我們這一會有出家人,也有居士,每個人所修的法門不一定相同。是不是都要改換法門,都來參話頭,或者都來念佛呢?我想,不一定要強求一致。但是在用心、在照管此心的方法上,是有其共同之處的。

比如說心心念念都要照顧好當下這一念。念阿彌陀佛,把當下這一念念清楚,聽明白,沒有第二念,念念相續,念念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同觀心的功夫,實際上是一致的;持咒,有所謂三密相應,也無非是要照顧好當下這一念;參禪更是如此,更要在當下這一念上用功夫。

所謂猛著精彩,就是觀照要有力量,要有力度,不能讓妄想雜念插入到每一念的中間來。當下這一念是一個當下、緊接著又是一個當下,在這兩個當下之間,有現在,有過去,也有未來。過去、未來和現在就叫做三際。在這三際中間,真正能夠猛著精彩,把心念放在當下一念上,沒有妄想,就能坐斷三際。

坐斷三際的訣竅就在於不續前,不引後,使當下這一念孤立起來。每一念都能孤立起來,那麼每一念都是歷歷孤明。實際上,這種方法也同樣適宜於念佛號,適宜於觀照。

這種歷歷孤明的用功境界,古人講得很多。歷歷,就是沒有任何雜念;孤明,就是獨照,使心不分散,使心凝聚在一念上。用教下的語言來說就叫做制心一處。當下一念歷歷孤明,照體獨立,這個時候就是沒有妄念的時候。照體獨立,歷歷孤明,就要看一支香坐下來像這樣的狀態能夠持續多久。持續的時間越長,功夫就越純熟。

一般說來,開始有一分鐘就是一個好的開端。往往要使念頭達到一分鐘的歷歷孤明都不是那麼的容易,不妨從一分鐘開始,逐步要求。如果一支香下來,都能做到歷歷孤明,照體獨立,不續前,不引後,這一支香可能就會在幾秒鐘之間過去了,腿子不會疼,妄想不會起,昏沉不會有。

之所以做不到照體獨立,歷歷孤明,不是妄想的干擾就是昏沉的干擾。腿子疼,往往也是妄想在分別。如果真正能夠做到歷歷孤明,一念不生的時候,腿子疼也沒有感覺。

用功夫一定要在微細處觀照自己的心念、心態,每一分鐘不要空過,每一支香不要空過,每一步也不要空過。這樣七天下來,就能使自己所用的功夫,所使用的方法打成一片。有機緣開悟的,那就是佛教的大喜事,常住的大喜事,更是當事人的大喜事。

希望各位在禪修的過程中都以悟為期,不要空過每一分鐘、每一秒鐘。

圖片來源 | 柏林禪寺數據中心

大公佛教

以心印新 助夢前行

文章、視頻等內容為 大公佛教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公佛教 的精彩文章:

修行不能靠別人

TAG:大公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