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

為什麼說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

要了解為什麼說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首先得了解下什麼是「禮」和「樂」,禮樂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公,名叫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武王姬發死後其子繼承王位,由於年紀尚幼,由姬旦攝政監國。姬旦攝政期間規定了吉禮(祭禮)、凶禮(喪禮)、軍禮(行軍,出征)、賓禮(朝覲,互聘)、嘉禮(婚宴,加冠)等,使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實行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規定了從周王、各級諸侯到卿、大夫等級別,比如王有九卿,諸侯就最多只能有六個,等等,各種禮儀,婚喪嫁娶,各種禮節,把一個多民族國家,團結成一個民族。這是漢族的根基和本源。

再來說說春秋禮崩樂壞怎麼回事。春秋的時候,王室衰微,無所作為,各路諸侯逐漸開始敢於違反制度,因為沒啥懲罰,自己還可以享受更好,感覺更好。但春秋時期,有霸主來維持制度,也就是所謂春秋五霸。從齊桓公開始,要求遵守:長子繼承權、不得以妾為妻等禮制,不遵守的就全天下的諸侯一起來打到你遵守。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其實就是禮樂的徹底崩潰。楚國北伐之後率先稱王,堪稱是「禮崩樂壞」的最早、最明顯的體現,之後天下諸侯紛紛稱王,不尊周禮、不敬王室。然而可悲的周王室為了諸侯那點少的可憐的貢品,每每有人稱王就派王室公子「賜胙以賀」,這也是戰國「禮崩樂壞」的一條最關鍵因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秋戰國 的精彩文章:

TAG: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