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關東刀客為何名聲比東北土匪、山東響馬名聲好?因為義薄雲天

關東刀客為何名聲比東北土匪、山東響馬名聲好?因為義薄雲天

這段時間,一部《少帥》讓很多人知道了鬍子,也紛紛納悶,為啥東北土匪叫鬍子呢?還有人說,記著山東的土匪叫做「響馬」?都是殺人越貨的主,為啥稱呼這麼多呢?

東北土匪叫鬍子與地緣有關

說法一:搶東西在深山裡揮霍,時間一長鬍子就長了

北方的土匪多嘯聚深山老林,為的是防止政府和地方武裝清剿,隔段時間出來打家劫舍一番,然後又在老巢揮霍,時間一長鬍子長得長了,又沒有時間打理,自然就都長著亂糟糟的長鬍子,所以當地人一看這種長相的人就是土匪,趕快跑吧,時間一長,「鬍子」就成了土匪的別稱了。儘管後來土匪知道了這一點,拉了個理髮師入伙,好讓匪友們注意公眾形象,以免打草驚蛇,但為時已晚,一直延續至今。

說法二:鬍子來源於「胡人」

《漢書·匈奴傳》曾說,單于遣使遺漢書云:「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不為小禮以自煩。」

其實,「胡人」的說法出現很早,戰國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戰國策》),既有胡服,那麼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

西漢政治家賈誼在《過秦論》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句子。這裡的胡人,指的是匈奴人,或者說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漢室作對的其他少數民族,比如東胡,它因居於匈奴人之東而得名,也就是匈奴人東邊的胡人。東胡的後世,便是鮮卑人和烏桓人二族。

胡人,狹義也就是指匈奴人,後泛指北方游牧民族,而東北為主要居住區。

解放前,山東的響馬東北的鬍子,在軍閥混戰的中國名號相當大,當時軍閥混戰,列強割據,加上自然災害,山東各地民不聊生,加上官府苛捐雜稅,很多種地的農民被迫討飯或者進山當匪,那為何將當時的土匪叫做響馬呢?

響馬名稱的由來?

響馬實際上很大一部分組成是破產的農民,如著名的隋朝末年瓦崗寨將領,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秦瓊,家鄉就在山東濟南歷城柳埠鎮秦家莊,那是一個土地貧瘠,幾乎全是山地的小村,遇到災荒,加上官府欺壓,常被迫為匪。

搶劫最多的對象往往是往來的商隊,據說是自東漢以後,山東的土匪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馬跑起來,鈴鐺很響,故稱土匪為響馬;還有種說法認為他們在行動前習慣先放響箭示警 常騎馬來去 故稱響馬。

最後一次山東響馬犯大案當屬孫美瑤發動的轟動國際的臨城劫車案,當時在國際上影響很大。

山東響馬與東北鬍子的區別

東北很大一部分人是山東闖關東過去的,說到東北鬍子最出名的人物當是「座山雕」張樂山,張樂山是山東人,當時在山東生活不下去,被迫前往東北謀生,被堂哥帶到東北伐木衛生,後受盡人情冷暖,加入土匪。

張樂山

座山雕有三絕,據說是槍法絕、眼睛絕、腿絕,憑藉出色的本領成為當地有名分匪首。

因為東北土匪的祖師爺們(不得不說各行各業都有祖師爺)當初劫掠時,為了起恐嚇作用或者避免被人相認,所以身穿奇裝異服,掛著紅色的假鬍鬚。其實說白了,就是怕人被認出來。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鬍子也成群結隊地四處劫掠,到了後來就被稱做「綹子」,按各股匪首所報「字型大小」的不同,每股綹子的名稱也不一樣,例如「一鐵鞭」、「草上飛」、「桑大刀」、「鳳雙俠」等等等等。

綹子

當然也有人說是因為那些土匪們,搶完東西之後,就在深山裡揮霍,時間一長自然鬍子就長了。這也是一種說法罷了。

那麼山東為何稱「響馬」呢?看過《水滸傳》的人,應該明白,山東是出綠林好漢的,無論是梁山一百單八個好漢,還是隋唐時期的瓦崗英雄,他們絕大部分是來自於山東的。說好聽點,叫綠林好漢,說難聽點,其實就是土匪。

山東地區

之所以稱「響馬」,就是指攔路搶劫商旅的強盜,劫掠時候,喜歡放響箭。響箭一響,馬匪就會殺出,搶劫貨物輜重。不過也有人說,山東的馬匪在出去劫掠時,馬脖子上要掛滿鈴鐺,達到一種震懾的作用,一般人聽到響聲,第一反應就是「響馬」來了,於是望風而逃,然後馬匪就兵不血刃拿下物資。

響馬

山東歷史上有多次農民大起義,所以也有人把響馬為英雄好漢的代名詞。不過那時候的農民起義軍都和土匪差不多。

東北稱「鬍子」,山東叫「響馬」,陝西則是「刀客」

而之所有會有「天下響馬數四川」這句口號,和歷史上四川人造反精神強有關,而且四川的馬匹也不少,最為壯觀的是,四川響馬一出動,動輒成千上萬匹馬於崇山峻岭中馳騁,狼煙滾滾,鈴鐺聲響徹雲霄,即使相隔數十里,都能聽到和看到,堪稱驚天動地,也令官府和士兵聞風喪膽。

陝西「刀客」

說起陝西刀客,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楊虎城,此人便是陝西刀客出身,刀客之所以被稱為刀客,是因為他們總是隨身帶著一把名叫「關山刀子」的武器,關山刀子長約三市尺,寬一寸多,形制特別。刀客在官府的眼裡自然都是兇狠手辣,不服管教的,但在普通民眾眼裡,他們卻是以豪俠為人們所稱讚,因為他們常常給受了冤屈的人們主持公道,甚至不需要任何報酬,哪怕犧牲了自己的姓名也毫無怨言,只要事後供一席茶飯即可,壯哉!

總的來說,刀客大都是出身窮苦、武藝高強,最重要的是有冤不得伸者。他們普遍追求公平正義,喜歡行俠仗義,所以在清朝末年的社會大變遷中,刀客們發揮了重大作用。

晚清革命黨在屢次失敗中,總結出了八字箴言「手無刀斧,何以反清」。刀客們具有強烈的反抗意識,同時還有不錯的群眾基礎,所以對於革命黨來說,刀客是一支不容忽略的重要力量。

1905年,同盟會成員井勿幕從日本回國,在陝西籌備革命運動,並介紹多名刀客首領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前夕,陝西著名刀客嚴飛龍曾向革命黨人保證:

「你們將來起義的時候,就把這黃河兩岸全交給我,我以兩千人響應,包打先鋒。」

後來,陝西革命軍在黃河邊與清軍作戰時,嚴飛龍及其部眾被編為秦隴復漢軍第十標。嚴飛龍聯合渭南的幾伙刀客,作為先鋒由大慶關渡河,迅速光復晉南各縣,並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軍需物資,使得革命軍擺脫了經濟困境。在刀客的幫助下,陝西的革命迅速呈現出燎原之勢,而刀客中也湧現出許多愛國將領,最出名的就是楊虎城和李虎臣二位「虎將」。

不過刀客們由於缺少政治目標,又沒有嚴密的組織紀律,致使其在參加革命後,有一小部分人最終淪為軍閥或其爪牙,但這並不影響他們在西北民眾心中,那個手持關山刀子,行俠仗義的形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煙灰笑談文化 的精彩文章:

崇禎被圍,吳三桂不救,原來和袁崇煥有關係

TAG:煙灰笑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