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領導就是個LOW逼——論郭嘉為什麼看不上袁紹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初,郭嘉往見袁紹,紹甚敬禮之,居數十日......不復言,遂去之。操召見,與論天下事,操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資治通鑒?卷六十二?漢紀五十四》
從本篇開始,我們將鋪墊很長的前戲,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講得清楚自官渡之戰開始,曹操滅袁的前世今生。
首先,從郭嘉說起。
曹操並不是郭嘉的初戀,郭嘉的第一任老闆是袁紹。這個事情其實很好理解,當時天下大亂,袁紹不僅是所有人當中名氣最大的、反董最堅決的,而且是實力最強的;再加上家族號召力和影響力的加持,自然容易吸引到四方豪傑。而郭嘉呢,大概也是跟著這股人潮,一起跑到了袁紹那裡。
但時,只待了幾十天,郭嘉就想走了。
為什麼呢?他看不上袁紹。而且,他還想拉著兩個小夥伴——袁紹的謀士辛評和郭圖一起私奔,使了勁的攛掇。但兩人卻不願意走,他們對郭嘉說:袁紹首倡反董,有恩於天下,大家都來歸順他。而且如今他實力最強,你還能去哪裡呢?
聽完這話,郭嘉只覺得孺子不可教也,便自己開溜了。通過荀彧的推薦,郭嘉到了曹操那裡。在跟曹操一番對談之後,兩人對上了眼,從此私定終身。
GIF
(圖片來源於網路)
郭嘉此後在曹操集團的作用和地位有多重要,無須贅述。他很多具體的謀劃策略,我們在之後的文章中也會有所提及。今天,我們只主要分析一個問題:
郭嘉到底看不上袁紹什麼?
郭嘉到了袁紹賬下,肯定是見過袁紹的,而且還有過深談。這和「蕭何月下追韓信」時韓信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語。韓信那時候,根本就沒機會接觸劉邦。
但是,也正是這有限的接觸,讓郭嘉喪失了對袁紹的信心,最終決定離開。
在對郭圖和辛評的勸說中,郭嘉提及了他對袁紹的具體看法,以及自己離開袁紹的原因。郭嘉首先說:有智之士要審慎地選擇主人,才能保全自己,建立功業。袁紹只想仿效周公姬旦禮賢下士,卻不懂得用人的方法。
然後,郭嘉指出了袁紹的具體缺點: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
翻譯過來就是:事務繁雜,卻缺少重點;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
因此,郭嘉決定離開。
(圖片來源於網路)
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郭嘉用八個字,概括了袁紹作為一個領導者的重大缺陷。
/「多端寡要」,即事務繁雜,缺少重點,說的是袁紹做事沒有條理。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國家、公司,還是部門、團隊,組織越大,事務只會越多。如果你只是帶領一個小組攻堅克難,那麼你需要的,主要就是業務鑽研能力。但你若是一家大企業的CEO,那麼不管你的精力有多旺盛,你也不可能像小組長一樣,處理完公司的每一件小事,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所以,對於大企業的領導者而言,事情千頭萬緒,但一定要分得清主次,把握得住重點,知道什麼事情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哪件事先做,哪件事後做。這些都是做事之前首先應該考慮的。這對領導者的要求,就是邏輯清晰,條理順暢。
但很遺憾,袁紹沒有這個能力。這就像你身邊那些每天忙得焦頭爛額的領導們,他們的問題根本不是事情太多太雜,而是他們就抓不住重點。
(圖片來源於網路)
/郭嘉指出袁紹的第二個問題,是好謀無決——喜歡謀略,但又優柔寡斷。
層級越高的領導,越不需要掌握具體的業務能力。領導是拿來幹嘛用的?是用來做決定的:在廣泛聽取各種意見以後,綜合多方因素,作出最優決定。——當然,話是如此,但事實上有多少領導能夠做得到,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而袁紹,就是做不到的一個。他能做到前一半——「好謀」,事情一定要翻來覆去反反覆復的考慮。但是,等真用得著他來做決定的時候,他卻又總覺得還有未盡事宜。於是到了最後,他就只能是「無決」了。
這是袁紹的第二個重大缺陷。
//崗位不同,對人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曾提及劉表的能力問題。當時我們就說過,劉表是標準的三公之才,在承平之世,能統籌兼顧,治理有方。但是,把他放在亂世之中割據一方,那卻實在是強人所難了。荊州這塊沃土,到了劉備的手裡就能撬動天下,但在劉表手裡,卻只能是「自守足矣」。
袁紹的問題也在於此。只不過與劉表不同的是,袁紹的問題不在於缺乏爭奪天下的眼界,而在於沒有具有一個一把手所應具有的能力。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袁紹,如果他不是一個軍事集團的實際決策者,而是和前篇所說的荀彧一樣,是個二把手,那麼郭嘉所指出的他的缺點,其實是很有可能變成優點的。
/「多端寡要」,對於決策者來說是抓不到重點,但對於執行者來說,卻可以理解為面面俱到:大大小小的問題,他都能想的到,這是考慮周全。而且,執行者是並不需要知道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決策者自然會告訴他。
/「好謀無決」,同樣也是一個二把手的珍貴品質。作為一個參謀,不就是要提供各個方面的建議和想法,供決策者選擇么。
//行文至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抽出了具體的身份,僅單獨考察能力,那麼袁紹和荀彧,很可能是一種人。但歷史的悲哀就在於,好好的一個執行者,被放到了決策者的位置上。
而這種錯誤的嚴重後果:優柔寡斷、狐疑不決、不知輕重......在之後的官渡之戰中被淋漓盡致的展現和放大。——這,將是我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了。
每一個失敗,都有其必然。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番外
我們的
說書時間
壹
歷史上,決策和參謀完美結合的最知名CP,應該是「房謀杜斷」了:房玄齡長於謀劃,杜如晦精於決斷。
但如果反過來,讓房玄齡負責決策呢?那必然如袁紹一般,「好謀無決」。同樣,如果讓杜如晦做個參謀,那也只能是考慮不周,武斷專橫了。
貳
郭嘉看到了袁紹的這兩個重大缺陷,所以毅然決定離開。走前,他並沒有私藏自己的想法,而是把這番見解大方的分享給了郭圖和辛評,並建議他們倆跟他一起走。
但郭圖和辛評卻沒有離袁紹而去,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邏輯。與郭嘉不同,兩人看中的是袁紹的優點。具體來說,包括兩條:
1、
袁紹首倡反董,於天下人有恩,
賢能之士也大都歸附袁紹;
2、
袁紹勢力最強。
兩人說的對嗎?
都對。郭嘉也是眼見於此,知道沒有辦法說服兩人,才最終自己離開。
我們知道後世的歷史,知道曹操擊敗了袁紹,所以會說郭嘉有先見之明,而認為郭圖和辛評二人見識短淺。但是,若我們站到雙方對話的那一個時間點上,我們真的能說郭圖和辛評無知愚昧嗎?
恐怕不能。因為就算郭嘉「知其不寤」,也沒有辦法反駁兩人的這種觀點。袁紹麾下,的確人才眾多;袁紹勢力,也的確最強。反過來,你郭嘉說袁紹有這樣那樣的缺點,那曹操就沒有缺點了?
因此,我們得說:袁紹的優勢和劣勢都是存在的。甚至於袁紹身上的種種缺陷,他手下人也是一清二楚的。但是,有些人就是願意跟隨袁紹。因為他們更看中的,是袁紹的優勢。
而這,可能才是真實歷史場景中的選擇:面對袁紹的優勢和劣勢,郭圖和辛評更看中優勢,他們覺得袁紹的先發優勢實在是太強,所以成功的概率極大。而郭嘉則更關注於劣勢,他認為袁紹的缺點太大,大到他無法容忍。
這就像近些年來的公務員招考:
熱衷於其中的人,覺得收入高,未來穩定;持否定意見的人,則認為工作平淡,沒有前途。
你能說誰錯了嗎?在做選擇的那一刻,誰都沒錯。無非只是這些約束條件在每個人那裡的評價不同罷了,有些人就追求生活的安穩,有些人卻更看重自我價值的實現。
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液趕考場。你所走的路,都是你自己選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 More -
TAG:喻以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