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親受辱60年,漢武帝如何改變這忍氣吞聲的局面?
和親受辱60年,漢武帝如何改變這忍氣吞聲的局面?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駕崩,太子劉徹即位,時年僅十八歲。這位小爺,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武帝。
漢朝之所以威名赫赫,漢民族之所以在今天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漢武帝劉徹,功莫大焉!
自漢高祖七年平城白登山為匈奴包圍,屈辱和親,送錢送物,將近六十年過去了,大漢帝國也經歷了高祖、惠帝、呂后、文帝、景帝五世。在此其間,漢朝國內無大亂,加之文景兩地的盛世積累,漢朝國力已經達到非常強盛的地步。
漢武帝劉徹呢,性格剛強,胸懷遠大,對於匈奴長久以來的桀驁不馴和不斷地邊境入侵,已經忍無可忍。所以,他從繼位之初,再繼續表面上延續漢初對匈奴和親政策的同時,已經做好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準備,要大雪前恥,把匈奴一舉擊垮。
漢武帝 劉徹
漢武帝時代的匈奴,在位的單于,乃軍臣單于,此人為冒頓單于之孫,老上單于之子。這祖孫三代,在百年時間內,悉心經營,持續擴張,匈奴國境日臻廣闊,東達遼河,西迄今中亞大部。康居,大宛等諸多西域小國,皆對匈奴馬首是瞻,為其屬國。而匈奴的貿易,更是迢迢四達,無論是大月氏(今鹹海以南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伊拉克),還是大秦(即當時之羅馬),都與匈奴通使貿易。同時,匈奴鐵騎四至,風襲雲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顯赫游牧帝國。
軍臣單于這個人,依舊繼承了父祖驕悍跋扈之風,在接受漢朝美女財帛的同時,歲歲入邊,殺掠漢人。只要漢朝對他的勒索要求稍有猶豫,便派遣騎兵在秋熟之際沖入漢地,蹂躪莊稼,殺人放火,無惡不作。
漢初疆域地圖
基於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劉徹在少年時代就立下大志,誓滅匈奴。繼位之初,萬象伊始,他在真正開始北擊匈奴之前,以宗主國身份,先從南方開始動手,欲北先南,開始經營南越、閩越和東歐,平定三越。
而後,他又花費巨億,開通道路,發兵遣將,服夜郎,開蜀道,經營西南夷,在西南地區正式設立郡縣。
所以,平定三越和西南夷,成為漢武帝出擊匈奴的成功嘗試和預熱。其間,蜀人司馬相如所作《喻巴蜀父老書》中一段話,成為日後漢武帝「外事四夷」的座右銘: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從此,在內心深處,漢武帝認定自己就是司馬相如筆下那位為「常人所異」的 「非常之人」,所以,就是要做前人未做、不能做、不敢做的「非常之事」,從而成就「非常之功」。
而作者司馬相如本人,其實也是一個「非常之人」,他因欽慕趙國名臣藺相如,自己也改名「相如」。從此可見其飛揚的個性。作為西漢辭賦大家,他的辭賦,文辭富麗,景象壯觀,才氣充溢,難怪和漢武帝一拍即合。
司馬相如
而武帝劉徹本人,他的思想其實是一個異常複雜的混合體,有儒家的政治理想,法家的權謀治術,還有方術神仙家的迷信,總之是那個特定時代特有的、獨特的、生機勃勃的產物。
在崇尚文學的同時,劉徹也醉心於武功,畢生追求長生不老,在他身上,涵括了那個偉大時代最高級的進取精神和最愚昧的瘋狂追求,具有勃勃的雄心,豐富的想像力,無比堅強的意志力。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匈奴又要求和親。趁此機會,漢武帝朝會,下令諸臣朝議其事。
當時,丞相田蚡和御史大夫韓安國等人都贊成繼續與匈奴和親,而官為大行的王恢,卻鮮明表示反對,還上《匈奴和親論》,引起漢武帝的注意和欣賞。
王恢當時所言,確實大合劉徹心意:
「臣聞全代之時,北有強胡之敵,內連中國之兵,然尚得養老長幼,種樹以時,倉廩常實,匈奴不輕侵也。今以陛下之威,海內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邊守塞,轉粟挽輸,以為之備,然匈奴侵盜不已者,無它,以不恐之故耳。臣竊以為擊之便。」
王恢講,在戰國時期,北方匈奴也很強大,中國內地諸侯互攻,但那時的代國,雖然處於前後夾擊的境地,尚能依靠充裕的公私糧食迫使匈奴不敢來犯。現在,漢朝的國力與當年的代國完全不可同日而語,但匈奴一直對漢朝侵盜不已。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匈奴對漢朝根本沒有畏懼心理。所以,我們一定要出兵進攻匈奴。
王恢
廷辯之時,漢朝的鷹派和鴿派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最後,漢武帝還是站在了王恢一邊,決定和匈奴開戰。
當時,正好有個馬邑人叫聶壹的,上書說,如今匈奴正想和漢朝和親,內心對漢朝必無防備。我對匈奴內情很熟,可以當間諜前往。如果我把匈奴誘引入關,漢軍伏擊,必能一舉破之。為此,王恢也竭力贊成此事。於是,漢武帝就遂採納聶壹、王恢之謀,決定在馬邑誘擊匈奴。
由此,漢朝建國以來對匈奴大規模的戰爭序幕,已經拉開。
TAG:赫連勃勃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