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深入骨髓的使命感!

深入骨髓的使命感!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深入骨髓的使命感!

(作者:朱文津)

聽了夢秋老師的講解,去揣摩夫子在被匡人圍困時自然流露出來的思考,就能逐步體會到夫子以道自任的使命感和擔當,那種寓仁智勇於一體的聖人氣象。先讓我們對有使命感作一個了解,這樣我們才能更容易地走近夫子的內心。

人的生命其實包括物質和心靈二個部分,而以心靈部分尤為重要,可以說人的生命最精彩、最輝煌的部分,都是心靈開展出來的。到了二十歲,身體的外型已經完成,而心靈卻在不斷地成長中。看一個人,不僅是看他的外表,更重要的是看他傳遞出來的精氣神。而人際交往中,更是重視心靈的部分,如果這個人精神飽滿,熱情洋溢,大家願意與他交往;如果這個人有氣無力,沒精打采,那別人不想、也不願與你交往。

但普通人的心靈這個部分卻是會波浪起伏的,經常是被外面的境界牽著走的,心情時好時壞,忽晴忽雨,變化無常,所以大家都有體會,與人交往要看人臉色,尤其是女人的臉色。但也有這樣的人,他的內心非常的平靜,經常保持在那種和樂的狀態,與人相處,總是帶給別人積極的、正向的能量和思惟。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距,就在於心靈,是要靠一種力量把它給撐起來的。這種力量叫做目標,也叫做信念,也叫人生宗旨,就是人活著到底為什麼?假如這個問題弄明白了、想通了,那麼這個人,就會象航行在大海上的大船,拉起了風帆,就能乘風破浪,勇往直前;也好像行走在高速公路上的大車,加足了馬力,就能一路直超,飛奔向前。

而目標、信念、人生宗旨這個內涵有廣度和深度的區別。

有廣度的人,他的心胸就格外的寬廣,視野非常的遼闊,看到眼前的一切,他都會聯想到遠在天邊、很大範圍的人事物;

有深度的人,他的目光就很特別的深邃,思惟的長度很長,看到眼前的一切,他都會聯想到很長遠的因素,從久遠想到未來。

有使命感的人,一定是建立在同時具有廣度和深度的基礎上的。

這種使命感,無論是不是與生俱來的,最後一定是通過深廣地學習,在那種很遼闊、很深邃的思考當中堅固的。夫子的好學就引證了這一點,所以他最讚歎自己的就是好學,最讚歎顏回的也是好學。夫子自己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從十五歲開始,夫子確立了恢復先王禮樂道統的志向,從此以後,他的生命就為了這個目標、這個使命而活著,然後一生都在學習,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自然而然,所有的道統都彙集到了夫子的身上,到了五十歲時,夫子是真的明白了自己的使命,所以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生命就像超音速的太空梭,一直在發光發熱,從未有過停頓的時候。

反觀當代社會,如夢秋老師所說,很多人的精神安頓成了大問題,不僅絕大多數的老年人失去了精神寄託,就連很多年紀輕輕的年輕人都覺得生活沒意義,所以大多數人生命的狀態,是沒有方向,任由自己飄蕩人間,如草木般生死。那樣的生命其實是不快樂的,是痛苦和麻木的,因為苦難的根本沒解決,一旦災難來臨時,就會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應對,而內心又有太多的牽掛,所以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不知如何的抉擇,最後只能被迫地面對生命的遷延。而夫子經過匡地時,已是接近六十歲的人了,早已過了知天命的階段,當然對發生的一切都如過眼雲煙一樣的了了分明。面對生死危難,他的心中所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道統的傳承,而對這個傳承,他又有很深邃的思考。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夫子對文化道統的傳承看得非常的清楚,天地運行,不僅有物質的部分,同樣有精神文化的部分,所以滄海變桑田,文化有興衰。而當此之時,夫子從種種的跡象中看出,天地大道運行的規律,道統未窮,如果上天註定要將斯文滅亡的話,那麼夫子就不可能把所有的道統都彙集於一身,而這正是說明了天欲道統將廣行的因緣啊。所以,即使匡人圍得嚴嚴實實、聲音喊得再響、氣勢再凶恨囂張,絲毫不會影響波及夫子的內心。

當一個人的眼光很遠、很寬的時候,眼前的風吹草動,自然就不可能遮擋到他視野中美好的風景。

所以匡人圍困這樣的因緣,更彰顯出夫子心中的聖人氣象,更顯示出道統傳承使命的偉大和崇高。這樣的目標和使命,其實是我們每一個華廈兒女都應該具有的特質。如夢秋老師所說,一個人一旦有了這樣的目標,就會徹底地改變一個人生活的態度和方式,就成為了一個志於道的士,胸中有丘壑,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甚至在二者不能兼得的時候,捨生而取義。中華文化道統之所以沒有斷流,就是因為士從沒有斷流,正是儒家的士的精神,挺起了我們這個民族千年的脊樑,讓華廈文明能獨存於天地之間。

學習本段,對古往今來,所有傳承中國文化道統的前輩由衷地敬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文化道統是靠一大批志士仁人,嘔心瀝血、代代相承傳下來的,假如中間缺了一個環節,那麼今天我們就不可能學到。所以如夢秋老師所言,「文不在茲乎?」這句話應該是我們每一位華夏兒女反躬自省的一句警言。祈願大眾都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建設出一個深邃的信念,建立出一份超越個體生存的使命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通明德傳統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南通明德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