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蠱信仰對種群的結構化作用
關於巫術信仰的傳說仍在世界範圍內眾多區域流傳。雖然各地的巫術概念差異明顯,但也存在著一些相似之處,如普遍存在巫術毒害的觀念,認為女巫貪婪或美麗、在某些方面與眾不同。巫術信仰將疾病、死亡或其他不幸歸咎於人。這種指控多發生於家庭內部或社群之內,通常年長的女性和兒童是被指控的對象。巫術毒害可以通過支付金錢或使用藥物進行治療,但在一些社會中巫術指控會導致暴力懲罰。巫術指控可能由復仇、繁殖競爭,或者任何對資源的競爭導致。
長期以來人類學家認為,對巫術毒害的恐懼會促進合作在小種群中的發生。其他一些人則認為巫術信仰破壞種群內部的信任,會降低種群的凝聚力。目前尚缺乏實例闡釋巫術信仰如何在真實的人類社會中影響合作。近期,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陶毅研究組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Ruth Mace研究組合作,研究了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中的蠱信仰如何影響種群的結構化。
「杜」(即漢語的蠱)信仰廣泛流行於瀘沽湖周圍和鄰近的摩梭村莊。蠱信仰認為一些家庭為「有蠱」家庭,其放蠱能力來自於飼養毒蠱,有蠱人通過讓受害人吃放有蠱毒的食品或者簡單地在受害人吃東西時用眼睛「盯看」進行施法。基於這一信仰,家庭被分為「有蠱」和「無蠱」兩類,這一分類是村民們在日常社會交往中的重要行為準則。「無蠱」家庭往往避免在「有蠱」家庭中吃飯,與他們通婚,或者幫助有蠱家庭進行勞動。關於某個家庭「有蠱」的傳言會在村子中快速傳播。在歷史上,類似的巫術標籤與種群的割裂與衝突有密切關係,但是蠱的起源仍然未知。
陶毅研究組和Ruth Mace研究組對瀘沽湖摩梭人社會中的合作網路進行了研究。通過研究親緣關係網路、博弈實驗網路、合作勞動網路,獲得了4個描述家庭之間合作關係的測度:家庭之間的親緣關係、家庭間是否有婚姻關係、在博弈實驗中家庭間是否贈送禮物、家庭間是否幫助田間勞動。此外,還開展了一個捐贈遊戲,讓參加遊戲的人在自己和一個隨機選定的村民之間分配10元錢,作為對村內合作水平的大體測量。通過訪談,研究者發現13.7%的家庭被認為「有蠱」。在這裡蠱的標籤通常被放置到年長的女性身上,並且可以傳遞給她的子女。研究結果顯示,這些被標記為「有蠱」的家庭被排斥在主流的合作網路之外。網路分析顯示這些「有蠱」家庭聚集在一些小的網路之中,或者在內部互相幫助,特別在婚配和子女的關係上。「有蠱」的家庭更少地與「無蠱」家庭互贈禮物,在農業上更少地與「無蠱」家庭互相幫助,更少地與「無蠱」的家庭進行通婚。同時研究發現,「有蠱」家庭之間更傾向於互相通婚及互相幫助。儘管「有蠱」是一個公認的標籤,研究沒有發現這些「有蠱」家庭更加不合作。研究者認為這種名聲的起源可能是為了傷害女性競爭者。
相關研究成果以Population structured by witchcraft beliefs為題發表在《自然-人類行為》上。動物所博士何巧巧、副研究員季婷為共同第一作者,季婷、陶毅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
農業合作網路(a)、禮物網路(b)、婚姻網路(c)和子女網路(d)。方框代表有蠱家庭,圓形代表無蠱家庭
來源: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