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滅蜀之戰: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熱播電視劇《虎嘯龍吟》濃墨重彩地演繹了蜀漢、曹魏、孫吳之間的激烈爭鬥。特別是蜀漢和曹魏,幾十年來互為敵我,干戈不休。

應該說,在諸葛亮時代,蜀漢以攻為守,一直對曹魏呈進攻態勢;到了姜維時代末期,曹魏開始反守為攻,意欲傾盡全力滅掉蜀漢。

那是在公元263年夏天,曹魏權臣司馬昭召集群臣開會,商議滅蜀事宜。然而,征西將軍鄧艾認為這事兒不靠譜,「屢陳異議」。司馬昭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派人反覆勸說鄧艾,才將他說服——當然,那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幾個月後,正是這個鄧艾,成了滅蜀第一功臣。

當年8月,曹魏徵集18萬大軍,兵分三路,進攻蜀漢。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餘人,由狄道(今甘肅臨洮)進軍,從沓中(今甘肅舟曲西北)進攻蜀漢大將軍姜維主力部隊;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司隸校尉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直取漢中。

然而,雖然不管是軍隊數量還是戰鬥力,曹魏都佔據較大優勢,可戰事進行得並不順利。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被姜維阻擋在素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稱的劍閣,久攻不下。諸葛緒這支部隊則被鍾會兼并了。只有鄧艾趁姜維被鍾會牽制在劍閣之際,率領一支幾千人的奇兵,借道陰平,穿越700餘里無人之地,一路上「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最後天降神兵一般出現在蜀漢本土,兵臨城下,逼得劉禪舉手投降。

其實,當時蜀漢的主力部隊還沒有遭到毀滅性打擊,大部分國土都還沒有丟失,但鄧艾為何只用幾千兵馬就逼得劉禪投降?

這與諸葛瞻的戰死有很大關係。

諸葛瞻是蜀漢名臣諸葛亮之子。諸葛亮鞠躬盡瘁後,諸葛瞻成為蜀漢的重要人物。當鄧艾借道陰平奇襲江油、迫降守將馬邈後,劉禪將5000精兵交給諸葛瞻和黃崇,讓他們全力抗敵。

於是,諸葛瞻和鄧艾在綿竹相遇了。

綿竹,是蜀漢都城成都的最後一道防線。有人說,此刻諸葛瞻不應該與鄧艾決戰,而是固守待援。可實際上,蜀漢政權已經被鄧艾的奇襲打得心驚膽戰,急需一場勝利來穩定人心。

諸葛瞻是一個文官,此前,他並沒有帶兵作戰的經驗。在這次作戰中,諸葛瞻的表現如何呢?

應該說,諸葛瞻的表現頗有可圈可點之處。特別是在交戰之初,他在綿竹列陣以待,不急不躁。鄧艾派鄧忠、司馬師纂分別攻打諸葛瞻的右翼和左翼,都失敗而歸。

鄧忠、司馬師纂覺得敵人是一塊不好啃的硬骨頭,對鄧艾說:「賊未可擊。」

鄧艾明白,自己走到了這一步,已經沒有後路了。他怒罵鄧忠、司馬師纂:「存亡之分,在此一舉,何不可之有?」罵罵咧咧地要將他們殺掉。鄧忠、司馬師纂見勢不妙,趕緊回去指揮再戰。

此戰,鄧艾親自上陣督戰。經過一番激戰,蜀軍大敗,諸葛瞻父子均戰死沙場,上演了悲壯的一幕。

這場大戰的失利,讓蜀漢君臣的抵抗意志發生了坍塌,自劉禪以下,幾乎無人相信自己還能對抗曹魏大軍。打是打不過的,逃是逃不掉的,投降派便迅速佔領了上風,區別就在於,到底是投降曹魏,還是投降孫吳?

這時候,光祿大夫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曹魏。劉禪還能說什麼?只能是乖乖地打開了大門。

享國43年的蜀漢政權就此永遠地划上了句號。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清朝太監如何公然敲詐皇帝 不給錢不準進太后寢宮

TAG:勇哥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