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通過大腦革命,適應「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代——《思考力》書評及讀書筆記

通過大腦革命,適應「計劃趕不上變化」的時代——《思考力》書評及讀書筆記

本書作者上田正仁,是東京大學的物理學教授。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普遍在自己尋找研究課題的時候犯了難。教授們給他們布置問題,他們都能很好解決,自己尋找問題卻能力不足。上田教授認為,這就是「思考力」不足帶來的後果,且在未來會造成很大影響。

1、思考力≠聰明

首先明確三個定義:

實現力:給定問題,規定時間內儘可能找到正確答案的能力

思考力: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

創造力:用個人獨特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上學讀書,大部分使用鍛煉的都是實現力。在十多年的應試教育中,我們的學習都是單向的。即老師教給我們知識,給我們提問題,我們回答問題。我們很少主動提出過問題。所以這就帶來一個弊端,就是應試學習極大妨礙創造力的提升,我們的思維模式化(只會用書上的知識,只記得那些解題套路),容易先入為主,甚至認為「一個問題就只有一個標準答案」。毫無疑問,在變化多端的未來,只有實現力是很難適應下去的。

上述三種能力的關係,實現力-->思考力-->創造力。即思考力在實現力的基礎上形成,沒有思考力就沒有創造力。思考力和實現力是互補的能力,兩者相互作用給這個社會增添活力。要鍛鍊出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永不言棄的精神。

2、發現問題

發現不了問題,表徵在於,沒了出題人,亮眼一抹黑。作者認為,在高度發達的社會裡,更需要能夠主動發現問題的人。人的思路,需要從被動的應試者向主動的發問者轉型。

生活中任何不經意間的思考,都有可能形成你的靈感或問題。人的想法,來源於自己在意的事情、看起來似乎有趣的事情、不明所以的事情。

提升發現問題的能力,首先要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明確哪裡不明白,來源於三類問題:不了解事實、不知道答案、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不明白。對於不了解事實的,實際上網上已經有了正確答案,動手搜索一下就能解決問題。對於不知道答案的,我們需要不斷思考來接近事實的本質,通過拆解問題逐個擊破。重點是不明白自己到底哪裡不明白的,平時不能形成思考習慣的人,就會在這個問題上出錯。這時候憑直覺意識到的問題可能會成為關鍵線索。

作者提出了4種信息搜集的方法。搜集信息的目的不在於尋找答案,而只是想讓自己知道,我要研究的這個問題,是否已經被其他人解決,自己是否還有研究的價值,僅此而已。分清事實與方法,網上的信息魚龍混雜,客觀事實才是最好的信息源。把已經消化掉的信息丟掉,當你搜集到一堆信息的時候,一個個過掉,發現自己已經掌握了解的內容,就扔在一邊,專註於剩下你還不清楚的內容。在完全理解信息之前一定要全力閱讀。

收集好信息之後,作者提出了一套信息分析方法。首先按照上面的方法進行搜集課題研究相關的信息,再對信息篩選。這時重複上面的步驟,製作信息圖。重點是將所有信息分為兩類:已經知道的、尚未理解的。在尚未理解的內容里,找到提取問題的本質。最後就是要對問題進行分類及解決。

3、解決問題、精神與思考

解決問題,需要將問題逐步拆解,按照要素進行分類,逐個擊破。在此基礎上,需要有好奇心進行驅動。目標導向型就是知道最終目標,直接尋求距離目標最短的直線距離。好奇心導向則不同,會思考多種可能性,與直接目標沒有太大關聯。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谷歌的20%時間,他們提供給員工20%的私人創造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員工做的事情,與部門手頭的工作沒有太大關係。但就是這20%的時間,誕生了谷歌許多創新性的項目。作者也提倡我們要給自己留下這20%的時間。

重返原點。解決問題過程中卡殼了怎麼辦,大多數人會死磕下去吧。但是作者建議我們可以嘗試回到原點,換一種方法試試。跳出原有的怪圈,可能會有不一樣的角度。

我們已經進入了創造時代。面對不斷出現的新變化,既有的經驗與知識都派不上用場。這就更要求我們在實現力基礎上不斷錘鍊思考力,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最底層的能力。

留意孩子的「為什麼」。孩子問為什麼,這是家長鍛煉思考力的最好機會。別急著回答他們的問題,自己可以想像一下,跳出固有的思維套路,站在孩子的角度,與他們一起思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產品狗郝陽 的精彩文章:

當設計師不出活,老闆也管不了的時候,PM應該怎麼辦?

TAG:產品狗郝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