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邁向消費級市場,從概念走向現實的AR眼鏡還要邁過哪些坎?

邁向消費級市場,從概念走向現實的AR眼鏡還要邁過哪些坎?

在極具科技感的概念賺足了一波眼球後,AR眼鏡的消費級市場之路一直未有太多實質進步。 事實上,包括Google、微軟在內的各大廠商在AR眼鏡的創新進化上從未停止腳步,但不得不說消費級AR眼鏡仍然處於概念階段,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還有點科幻。在這次CES2018上,來自中國的「小廠商」Rokid發布了AR眼鏡Rokid Glass,並自稱其產品是全球首款消費級AR眼鏡,並得到CES的官方認可(據媒體報道該產品在發布前就獲得CES2018「最佳穿戴設備」和「科技創造美好生活」兩個獎項),在CES後響鈴有幸採訪到了Rokid負責人、技術極客Misa,或許能一窺AR眼鏡從概念走向現實的一些基本進化邏輯,也探尋到為什麼大佬級科技企業也無法做好小小AR眼鏡的一些真相。

迄今為止,AR眼鏡還沒有真正的突破性產品

科技創新從小眾走向大眾,必須要有現象級產品來代表整個行業實現突破,最終把行業帶到一個新的層面,智能手機的ihpone4,智能電視的小米、樂視幾個爆款產品莫不如是。然而,這些年AR眼鏡各種產品倒是出了不少,但各種各樣的硬傷讓它們離現象級都差得比較遠。

盤點市場上明星AR眼鏡產品如下:

很顯然,直到今天,已經推向市場的AR眼鏡仍然存在著各種各樣消費級市場無法容忍的硬傷,尚在體驗機階段還沒有真正到消費者手中的產品又有著一個大大的問號。智能手機三四年光景就風靡全球,AR眼鏡發展整整7年仍然擺脫不了各種缺陷,無法形成一個各方面都能達到應用級別的產品。

不過話說回來,市場總結出的硬傷,也給產品指出了進化的方向,每一個參與者達到現象級可能都只差臨門一腳,但這一腳怎麼踢,還需要回到AR眼鏡產品屬性給出的邏輯要求上來。

真的要To C,AR眼鏡的「用戶體驗」還有三座大山

回首Google Glass的失敗,一句「一廂情願的產品無人買單」可以形容。直白地說,作為佩戴在鼻樑上、需要不斷與環境主動交互的產品,AR眼鏡的「用戶體驗」邏輯有自己的特殊之處。

1、硬體設計:不是太陽鏡,但要像太陽鏡一樣方便

在CES會後的採訪中,Rokid CEO Misa反覆強調一個觀點,「醜陋的東西一定是錯誤的」。從事智能語音交互的Rokid為了「不醜陋」,在智能音箱的風潮中推出了Pebble一樣的產品,賦予了本來應當是搶佔市場、緊趕快上的智能音箱足夠的顏值和功能創新。

而回過頭看AR眼鏡的盤點,除了受限於整體技術水平的顯像技術,來自硬體設計層面的「醜陋」仍然十分明顯,包括:

A、分體式。Meta 2的AR眼鏡要連接PC自不必說,最新出的Magic Leap One仍然是分體式設計,這些產品甚至很難稱之為眼鏡,有誰戴個眼鏡還要在腰上別個其他設備、手裡拿里操作桿,或者乾脆被PC拴住?加之「長相奇特」,一眼望去就很傻的產品真的會有市場么?

B、笨重。不得不說,Google Glass之後出現的幾個AR眼鏡產品在造型和佩戴上都開了倒車,例如HoloLens,與Google Glass相比重量大、佩戴不便,甚至難以勝任日常生活、工作的走動,這樣的產品就算有再多的功能也只淪為「高科技玩具」,如果不加以改進,肯定無法進入消費級市場。

C、攜帶不便。分體式、笨重以及不可摺疊都導致用戶不得不把帶著AR出行「當個事兒」,在智能手機提高屏佔比、降低厚度與重量來更方便攜帶時,帶著AR眼鏡走卻越來越費事。

把「不做醜陋的東西」的極客理念由智能音箱轉移到AR眼鏡後,Misa的Rokid的確做了不少硬體上的改進。例如人體工學的眼鏡鼻托,電池後置,整體重量降低來降低佩戴負擔;去掉普遍的外層裝飾鏡片增強外觀表現和輕便度;第一次讓鏡腿可以像普通太陽鏡一樣摺疊,方便隨身攜帶。

?但即便如此,這些都只是相對其他產品層面的,要說Rokid整體觀感有多漂亮也未必,在CES現場評測的一些國外媒體(例如The Verge)眼裡,雖然都給予了Rokid Glass肯定的評價,但「in its infancy」、「Need more polish」、「 chunky sunglasses」等辭彙還是很顯眼,硬體層面要讓AR眼睛像普通眼鏡一樣,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2、軟體交互:功能性並不是AR眼鏡產品邏輯的首要出發點

CES頒獎給Rokid主要是基於其在軟體交互上的兩個創新,而這兩個創新或許也代表了AR眼鏡在交互上的進化方向。

A、視覺交互。

既然是AR眼鏡,顯然要能夠與映入眼帘的事物儘可能進行更豐富、更創新的交互才更能贏得消費者,避免變成玩具,Google Glass的失敗就是它變成了沒有實質功能的耍帥「墨鏡」。

在Misa看來,很多人模仿蘋果只是模仿了它的成功,並沒有模仿它的努力。而蘋果在做產品方面最大的努力,就是不斷創造需求來給予消費者,而不是僅僅滿足用戶提出的需求,在這種執念下,Rokid總想去生產「有情感聯繫的產品」,而不是「簡單滿足功能的產品」。於是,Rokid做了AR眼鏡里從沒有人做過的AI面部識別,在生活場景中鎖定一張臉就能獲取其公開的社交信息,從而實現做有情感聯繫產品的目的。

事實上,這個功能可能消費者自己根本就沒有想到過,這也說明AR眼鏡面向萬千世界有著無窮的創作可能,在視覺交互上不應該僅僅從已有功能實現的角度出發,如此或許能帶來不一樣的產品效果。

B、手勢交互。

消費級AR眼鏡存在的意義必定是讓生活更便捷,其判斷標準在於戴眼鏡一定要比「不戴眼鏡用手機」更方便,否則AR眼鏡在便捷性方面就站不住腳。

目前,手勢控制AR顯像已經成為標配,在增加操作的豐富度與便捷度上,各廠家絞盡腦汁。Magic Leap One做了一個大大的無線手柄,像電視遙控器一樣握在手裡,可以實現6自由度的複雜精細控制,這種基於功能實現設計出的產品固然好用,但正如前文所說,對一款AR眼鏡來說太冗餘。Rokid把自己的老本行語音交互搬了過來用在了AR眼鏡上,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在CES現場演示中,可以實現查詢購物、天氣信息及指定目的地導航等語音控制,據稱這同樣是AR眼鏡領域的首創。

由此可見,對AR眼鏡的操控交互來說,便捷比功能重要,因為從市場角度,消費者手裡並非只有一款帶有各種功能的智能終端。Rokid的AI面部識別和語音助手正是在儘可能實現便捷,據了解,CES會後Facebook內部的Oculus團隊也在通過The Verge的報道研究Rokid的技術方案及產品定義,這也說明Rokid的做法不僅僅是某家企業的創新,也暗含了行業發展的某些邏輯。

但是,Rokid Glass要把這些創新從體驗版本走向落地可能未必那麼簡單,最大的阻礙是數據。在CES的樣機上,Rokid預先輸入了20多張face,但實際消費級應用時,沒人知道消費者會碰到哪個老同學需要調用識別能力來避免尬聊,這導致Rokid在人臉識別上的數據需求「深不見底」。其他諸如購物場景也是如此,三星的Bixby2的AR功能也宣稱可以舉起手機就能識別環境中重要的地標、促銷等場景信息,但業界一度十分質疑三星的數據儲備。

或許,Rokid可以藉助阿里巴巴、騰訊等大佬的開放API,或者尋求潛在的數據合作夥伴解決,但無論如何,這都不是一件太簡單的事。

所見即所得,AR眼鏡代替手機也未嘗不可

可能很少有人會想到,被Facebook學習的AR眼鏡會是中國團隊做出來的。不過,Rokid的掌門人Misa卻自信滿滿,在他看來,中國的智能設備、語音控制技術已經處在世界領先的位置上,在前沿領域產生領先世界的智能產品不足為奇。

目前,國內的場景數據和人口優勢都特別明顯,在深圳/杭州這些地方,已經能夠出品供全球採購的ODM和OEM技術解決方案,不管是技術、數量、成本還是迭代升級的速度,中國的智能硬體廠商都佔據了世界主導位置。

此外,在當今美國AR眼鏡公司紛紛投入語音助手的熱潮下(例如AR眼鏡公司Vuzix 宣布與亞馬遜alexa合作,股價上漲超過30%),中國本土語音助手研發具備先天的優勢,導入到AR眼鏡更加順理成章。

Rokid Class帶著人臉識別和語音助手此時出現在CES舞台上,從宏觀角度其是國家智能設備及語音技術雙重環境因素催生的結果之一,從微觀角度則是Rokid充分利用到環境優勢的戰略布局的體現。

更進一步說,因為AR眼鏡的諸多效用,不管是社交、購物還是信息查詢等功能,都與手機高度重疊,AR眼鏡智能化到一定階段後,不可避免要走入跨行業的競爭,與智能手機搶佔用戶的時間。

當我們對比AR眼鏡與智能手機時,可以發現手機作為「中介式」智能終端在場景交互上並不如「所見即所得」的AR眼鏡那麼直接,例如用AR眼鏡購物時,信息是直接映射而不是通過手機這個第三方屏幕實現,用AR眼鏡導航時,線路是直接標記在眼前的路上而非需要抽空瞅一眼XX地圖APP,這就決定AR眼鏡若能夠真正走向消費級,將顛覆現有智能手機一統天下的格局。

在大環境優勢(產業鏈集群、人才、技術、資金等)下,AR眼鏡本身還能做得更多,甚至替代智能手機重新創造一個繁盛的智能硬體行業也未嘗不可,不只是Rokid,中國品牌有著充分的優勢在這個大勢下博得自己的發展空間。

當然,這些都只是現實邏輯上的未來暢想,解決當下AR眼鏡發展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仍然是當務之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品途商業評論 的精彩文章:

智能手錶:大浪淘沙,洗盡了誰的鉛華

TAG:品途商業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