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功於南宋的蕞爾小國:蒙古迂迴進攻南宋時拚死抵抗了六年
原標題:有功於南宋的蕞爾小國:蒙古迂迴進攻南宋時拚死抵抗了六年
南宋時期,在中國的大地上除了南宋、金、西夏、大理幾個割據政權外,在雲南的東部、貴州的西南部一帶還有一個以「烏蠻」為主體的、自稱為自杞國的少數民族政權。「烏蠻」就是彝族人的祖先。
後晉天福元年(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在以彝族為主體的烏蠻三十七部支持下,推翻大義寧國,建立大理政權。大理國建立後,分封彝族貴族為大小封建領主,彝族大小領主受封以後,負責對大理國王納貢、徵發本領地內的兵役和勞役。大理國同時通過與彝族首領會盟的方式,加強對烏蠻三十七部地區的統治。
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大理國政混亂,社會動蕩,為反抗大理國高氏強佔滇東三十七部的土地,師宗、彌勒、吉輸等部在首領自杞的領導下,聯合滇東彝族三十七部建立了自杞國。自杞國時期,正是中國歷史上北方民族同中原漢族政權戰爭最為頻繁的歷史時期。從北宋立國的公元960年到南宋滅亡的1279年,三百多年間宋王朝先後經歷了夏、遼、金和蒙古的南侵。由於宋朝廷1127年南遷浙江杭州,失去了北方的戰馬來源,因此不得不尋找新的戰馬來源,而當時雲南出產戰馬。位於南宋與大理之間的自杞就成了理想的馬匹採購集散地,自杞人馬上抓難得的歷史機遇,從大理購進馬匹轉手買給南宋,順便再把南宋的茶葉、陶瓷等買給大理,從中賺取差價。
據載,自杞國在100多年的時間裡,每年光馬匹的貿易額就達到二十餘萬兩白銀,送出戰馬四千餘匹。豐厚的利潤使自杞國人把販馬作為主要的經濟支柱,通過戰馬貿易,使自杞國迅速富了起來,一躍而起成為西南地區僅次於大理國的最重要的少數民族政權。
日子過的紅紅火火的自杞人多麼希望日子就這樣一直延續下去。可是,一個來自北方的巨無霸——蒙古帝國擊碎了他們夢想。
南宋寶佑元年(1253年)秋,元世祖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率領十萬蒙古鐵騎,從寧夏六盤山出發,行程兩千餘里,過大渡河,跨革囊渡過金沙江。麗江主阿良不戰而降,大理國在今麗江九禾一帶,與蒙古軍展開激戰,相國高祥的弟弟高禾將軍戰死,國王段興智被俘。大理降蒙後,獻上雲南地圖及征服各地的策略,還組織大理軍充當前鋒,向烏蠻三十七部進攻。
《元史·兀良合台傳》載:「攻烏蠻所部押赤城(昆明),選驍勇以炮摧其北門,縱火攻之。」自杞國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昆澤(宜良)州軍民依山阻谷憑險要抗擊蒙古軍隊,蒙軍數日不得進,後「卷面向內,四面進擊,兀良合台陷陣鏖戰,又攻纖寨,拔之」。「攻乾得哥城(澄江),環城立炮」,澄江軍民不屈不撓與敵「搏戰城上」。
1255年,蒙古軍隊在阿術帶領下接連攻取烏普籠(石城)、落溫、落蒙三城,又進攻赤禿哥山寨(盤縣、普安一帶)。1257年,阿僰國(建水一帶)四萬蠻兵堅持抵抗不投降,直至城破。阿術隨後進攻滇東的阿魯(阿廬)山寨,攻下阿魯城(必羅籠),自杞國都城被焚燒而淪陷。但自杞國國王及其部屬人員沒有投降,也未被擒,他們仍然游居於興義、羅平、師宗、瀘西、丘北的南盤江一帶繼續抗戰。直到1259年,兀良合台渡都泥江(南盤江)進攻南宋廣西前線,國王郍(那)句還派人給南宋邊關守將送去重要的軍事情報。
從1254~1260年六年時間裡,雙方20餘萬大軍在滇東高原逐城逐寨、逐山逐水爭奪廝殺,是一貫以長途奔襲、速戰速結取勝的蒙古軍所未能預料的,也是蒙古軍征戰以來損兵折將最多的戰役。13世紀波斯史學家剌失德《元史·兀良合部》條「多桑蒙古史」記錄到「蓋以合剌章(蒙語,烏蠻)戰士眾多,防守甚力,逐日搏鬥,蒙古軍不久僅存二萬人」。自杞國雖然滅亡了,但有元一代滇東原三十七部人民的反抗和起義從未停止過。
自杞國從1100年立國到1259年滅亡的160年時間裡,既沒有得到大理國的承認,也沒有得到南宋朝廷的正式冊封,屬於一個自立自強的地方少數民族政權,再加上特殊的政權組織形式和抗蒙中的徹底毀滅,其文明形態和文明成果沒有被正史所記錄,自杞國也逐步淡出並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但其抗擊蒙古大軍,打破其 「先下西南圍殲南宋」速勝密謀,阻敵於滇五年之久的英雄史詩,卻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一瞬。
TAG:高山流水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