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鍋有點「燜」騷的故鄉味道
文史
01-13
績溪炒麵,沒有什麼珍貴的食材,普普通通,卻是一道讓我想起都有溫暖感的治癒系美食。
績溪炒麵其實是燜出來的。
烹制的技巧始於炒菜,油燒熟,放入豆角肉絲爆炒,加水下面,再用柴火燜熟。
配菜可謂多樣。
因為時令節氣的不同,豆角,春筍或者青菜等是不變的搭檔,再輔以肉絲,豬油。
味道大概用乾濕適中,咸香筋道,油而不膩,葷素兼備最能概括。
其色相由菜而裝點,細細的麵條拌著金黃色的油光,翠綠色的配菜幽幽點綴其中。
趙孟頫的《我儂詞》里說,將咱兩個,一齊打破,再捻一個你,再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大概最能解釋配菜對麵條的情意。
和北方較粗的麵條不同,績溪的炒麵用的是南方的細面,麵條根根粗細均勻,看似細弱卻十分有彈性。
把燒開的湯盛出來一碗,把細長的麵條抖散,放在配菜上,淋上一些碗里的湯汁。
這樣一層層的把麵條鋪好,就開始燜了。
浸飽了湯汁的金黃色麵條、油潤的肉絲、綠生生的胖豆角,就卧在這黑得發亮的大鐵鍋里,好看得很。
迫不及待地挑一碗入口,細細的圓面滑溜筋道,耐嚼又很軟韌。
被燜得失去了水分又吸飽了肉汁的的豆角們變得又軟又香,嚼到內里還有植物特有的清甜。
肥膘製造的油花搭配著麵條恰到好處地吃進嘴裡,入口彈牙,緊接著咬一口脆生生的鍋巴,唇齒留香。
在外漂泊得愈久,記憶並沒有因為時光的流轉而淡化如煙。
喜歡吃老家l的炒麵也許不只是因為美味,還有記憶里那些忘不掉的歲月吧,簡單美好。
而在我看來,蒸煮也好、燜炒也罷,即便千變萬化,卻偏偏在某個安靜的時刻,被一碗化繁為簡的炒麵打動。
徽臉文化
「以人物帶動人文,用文章傳遞文化」,徽臉文化,致力於發揚安徽文化,宣傳安徽人物。為徽文化代言,打造安徽文化第一微刊。
TAG:看客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