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風韻:走石板小徑,讀上海千年故事
搖櫓河上碧波盪
古迹傾訴金山事
順著小橋流水
我們來看看金山有哪些風景吧~
金山楓涇
循著小巷的石板小徑一路走來
聽著小橋流水的潺潺水聲
你會發現古鎮氣息撲面而來
地處上海西南的古鎮楓涇,在歷史上,由於地處於吳越交匯處,所以素有吳越名鎮之稱。除此之外,在地理位置上,由於與滬浙五區縣(市)(金山、松江、青浦、嘉善、平湖)交界,因此也是上海通往西南各省的最重要的「西南門戶」。
早在2000多年前,已有百姓在我這兒繁衍生息。在1500年前,已成集市,故名為白牛市。從明代開始,我被分為南北兩塊,南屬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北屬 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直到1951年3月,經新中國華東軍政委員會批准,南鎮併入北鎮,我才結束被分治的日子,歷經波折才有了「楓涇」這個名字。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我的人生閱歷很豐富呢?
在這兩千多年間,經歷了風風雨雨,許多文化也慢慢孕育出來。這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集鎮,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鎮區多小圩,形似荷葉,別稱很多,譬如「清風涇」、「楓溪」,別號又名「芙蓉鎮」。
在我這兒橋樑有52座之多,其中現存最古老的橋名為元代致和橋,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致和橋與明代的躋雲橋、瑞虹橋古橋構成了700年橋之路,橋文化也就由此孕育而出。
金山張堰
作為上海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這個地方古稱赤松里。早在春秋時期就已聚成村落,迄今已有千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商貿交通發達,曾被譽為「浦南 首鎮」。同時這也是近代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的全國性革命文學團體南社主要策源地,如今南社文化也已成為上海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張重要名片……
「張」字的來歷,傳說二千年前的西漢開國功臣張良,功成身退,追隨赤松子游,曾到此隱居。在我這裡至今還存有「留溪路」的街名。「堰」字,則是指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所建華亭瀕海之「堰海十八所」,其中之一便為張涇堰,因此鎮襲堰名。
在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這兒曾是文人墨客吟詠集會的好去處,相傳明代海瑞就曾在我這裡讀書。受益於這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已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水到渠成地找准自己的定位——文教小鎮。
譬如盧家祠堂變身「大鏡堂」,南社的名聲已經傳播到海內外,將走馬樓修舊如舊……這幾年,保護修繕一系列古建築,吸引了諸如著名海派畫家朱鵬高、李寅初等近百名藝術家創作、雅集。
「滄海桑田秦漢開堰留溪客,南涯洞天唐宋築樓引仙人。」這是朱鵬高寫過的一副楹聯。如果你有空,可以來去那兒坐坐,在陽光靜好的日子裡,品茗一杯,讓心沉靜下來,好好感受千年歷史文化古韻,或許你會有別樣的收穫。
亭林古文化遺址
1965年,有這樣一群人懷揣著一顆顆對保護古文物熱忱的心,來到了松江亭林鎮這片土地上。他們仔細清理水溝中的浮土,輕輕拭去被塵封的歷史煙塵,細細探索著古文物的蹤跡。在他們的努力下,沉睡千年的我漸漸蘇醒。
在1972年考古人員進行試掘,1973年、1975年、 1988年以及1990年,經過四次清理髮掘,面積合計1196平方米,研究人員在我這裡發現良渚文化墓葬23座,宋代墓葬2座,製造石器場地一處,出土文物近500件。
華嚴塔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德然和尚為建塔化緣求募,歷時四年建成終於建成一塔。此塔為方形七層,磚木結構,承襲唐代風格,塔內有梯級,飛檐斗拱,檐牙高喙,通高32米。因塔頂藏有德然和尚刺血書寫的華嚴經81卷,故名華嚴塔。
在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經歷了兩次重修。1961年的一天,雷聲大作,我不幸被驚雷擊中,造成塔心傾斜,生命岌岌可危。在此危難關頭,政府緊急出資扶正塔心木,但終因我年代久遠,各層腰檐、平座、圍廓等木結構已朽損殆盡,似乎已無力回天。幸運的是,這座浦南現存的唯一古塔,1999年進行修繕保護。
經歷了風雨雷電的洗禮,經歷了歲月流逝、朝代更迭。也正因為如此,歷史文化沉重感才能在建築上體現出來。而今,在新修復的松隱禪寺建築群之間,我巍巍矗立,與古剎一道向人們展示著這裡曾有的輝煌。
松隱禪寺
元代至正12年(1352年),僧人唯庵禪師(又名德然和尚)回到家鄉華亭赤松溪,結茅而居,閉關三年。鄰里鄉親奇而敬之,紛紛對這位還鄉的僧人感到好奇和敬畏,於是舍地捐款,集資為他建廟,於元代至正年間(1357年)竣工。
唯庵禪師俗姓張,七歲到杭州天龍寺出家,後到江蘇霧霞山師從石屋禪師。石屋住處庵簽遊客松樹,濃蔭疊翠,鬱鬱蔥蔥。有一天,石屋禪師手指松樹對唯庵說:「子猶是松,後當廣蔭於人」,又說「緣在吳淞」。於是手書二字「松隱」給唯庵。回鄉後唯庵謹遵教誨,遂以「松隱」為庵名。
先後歷經百年,在幾任住持的努力下,我這裡香火漸旺,殿閣巍峨,廊廡縈繞,僧侶成群。終於在1991年,經金山縣人民政府批准修復並開放鬆隱寺為佛教活動場所,一座建築面積為260平方米的大雄寶殿在這裡建起。時任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也為題寫「松隱禪寺」額匾。自此,寺廟又香火不斷,佛事頻繁,梵語禪音繚繞,日以夜繼寒暑無間。
TAG:上海吃喝玩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