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擁軍「牛皮筏」
在西藏拉薩機場附近的雅魯藏布江上,有一個四面環水的江心小島,島上架設著高聳的鐵架天線,還有幾間迷彩小屋。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江心小島」——西部戰區空軍駐藏某場站西遠距導航台。
這個英雄的台站始建於1966年,一茬茬守島官兵就在這個江心沙洲上,戰風沙、抗嚴寒、克缺氧默默的擔負起了守護航線安全的重任,創造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感人事迹。1969年,首任台長賀建華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的親切接見。幾十年來,媒體上島採訪從未間斷過,他們乘坐的都是到達小島擺渡用的唯一交通工具——牛皮筏。
2016年4月26日上午,場站通信營導航台官兵來到旺欽家。雖說是一家人上門串親,官兵也免不了帶些「禮物」,表達心意。
官兵上門串親,旺欽老人還是很激動,帶著兒孫為戰士們戴上哈達。
左起依次為24歲的孫子次仁、74歲的旺欽老人、49歲的女婿達瓦。祖孫三人代代傳遞著擁軍「牛皮筏」的接力棒。
2016年初夏時節,我再次來到了「江心小島」所在的場站採訪,老兵介紹:島上供給曾先後配備過衝鋒舟、橡皮艇以及小木船。然而,江水時深時淺,水流湍急洶湧,江下淺灘較多,還暗藏著樹樁和鋒利的礁石。用橡皮艇、衝鋒舟等現代擺渡工具,水淺的時候極易被樹樁和礁石劃破,發動機的螺旋槳容易被打壞。
今天導航台急需更換導航設備部件,離開旺欽的家,已是村委會主任的達瓦主動承擔今天的擺渡任務,和官兵一道乘車去江邊。
曾在1986年盛夏的一天,代理台長宋兆武獨自駕駛運載物資的橡皮艇回島,就在離小島僅有10多米遠的時候,橡皮艇就被水下的樹樁劃破,氣體迅速泄露,眼看就要沉沒,為了挽救物資,宋兆武縱身跳入江中推艇靠岸,然而,這一跳就再也沒能浮上來,犧牲時未滿20歲。
當時,場站駐地甲竹林鄉隴巴漁村有一位叫旺欽的藏族村民,他經常劃著牛皮筏在江上打漁,到江心小島小憩,與島上的官兵親密,在與官兵交談中流露出願用他家的牛皮筏承擔島上的擺渡任務。
旺欽家的牛皮筏平時都放置在江邊樹林中,來到江邊達瓦即刻去背牛皮筏。
牛皮筏是藏族古老的擺渡工具,由於吃水淺,牛皮入水一經浸泡有彈性,對沙石淺灘、樹樁暗礁等耐磨、耐撞擊,特別適合於青藏河流、湖泊等複雜的水域環境使用。
島上官兵抱著試一試的想法,答應了旺欽的懇求。1986年的冬季,旺欽一家就開始用牛皮筏為守島官兵運送機械設備、供給物資和值班官兵,這一划就是30年。
今天上島的戰士較多,為確保安全需分三次擺渡上島。第一批乘牛皮筏的是上島搶修設備,他們迅速將器材物資搬至牛皮筏準備上島。
抵達對岸,我問達瓦你可以教官兵學著劃嘛,好讓他們幫幫你。他笑著說,島上的娃娃兵換得快,學劃筏不是一天兩天就能掌握的,這是個技術活,如果不熟練挺危險的。
如今牛皮筏從已年邁的旺欽肩上換到女婿達瓦肩上,孫子次仁也加入擺渡行列……祖孫三代無論風雪嚴寒,白天黑夜,部隊只要有需求,他們一家人總是隨叫隨到,部隊的供給保障從來沒有間斷過。
待我們全部抵達對岸,官兵留下來幫助達瓦將牛皮筏拖到江的上游,省得達瓦費力背著牛皮筏步行到上游。
上島後的達瓦,走進小島上的台站,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樣,一切都是那樣的親切自然。
聊了一會兒,島上值班官兵就把瓦達請進宿舍,敬上熱茶拉會兒家常
雖然年歲已高的旺欽老人已退出了擺渡的行列,然而官兵對他始終心存感激。
30年過去了,在官兵心中旺欽祖孫三代已成為連隊的一員,名副其實的一家人。
作者簡介
劉應華乘坐國產三代戰機殲-10,進行空中拍攝。
劉應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理事,中國藝術攝影委員會委員。從事軍事攝影30年,現為西部戰區空軍專職攝影。先後榮立三等功3次、二等功2次,被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抗震救災優秀攝影家」和「抗災救災優秀攝影家」榮譽稱號,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
TAG:中國攝影家協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