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類如何走出太陽系」深沉而又深沉的思考
原文2016年1月發佈於QQ空間
重新整理編輯如下:
人類有文字記錄的歷史大約公元前5000多年,中國可查文字記錄歷史公元前1600年商代後期,幾千年的時間相對浩瀚的宇宙歷史不值一提,在這個宇宙中肯還會有剛剛萌芽的地外生命形式,也會有高度發達的地外文明。
人類未來的征途一定是星辰大海!作為一個負責人的地球人,是不是要為重重重重……孫子們開創一個星際航行基礎理論呢?
純粹閑的蛋疼。。。。
GIF
走出太陽系的第一步:活下去
在未來500-1000年,人類可能遭遇的最大的問題,應該是原來在地球生存、停留過的智慧文明再次到訪地球或遭遇通過星際航行到達地球的新智慧文明,這個問題將是關乎到人類文明的生死存亡的一件事,也將會是人類能否走出太陽系的一個關鍵點。
首先從概率上推斷,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絕對不是孤單的,甚至銀河系存在的智慧文明也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其次現在的人類文明發展程度相對於哪些擁有星際航行能力的智慧文明來說,還不如一隻可以輕易碾死的爬蟲,不值得他們駐足關注,但是當人類文明可以實現在太陽系內自由航行,並且有野心進行更遠的星際航行時候,就有可能被其他文明做善意或惡意標記。
這個意思就像原來一隻看著玩的猴子,突然撿起來了大石頭開始亂扔。這時候你就要留神它扔出來的石頭會不會砸到你家的玻璃,如果有這個危險,就有幾個選項,控制它,不給他危險物品。抓來放到關到更安全的籠子里或者乾脆消滅掉,反正猴子有的是。
過去的200年時間裡科學流程的發明,讓人類有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研究方向,近200年的時間,人類現代醫學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發展速度還是不夠快,推動醫學技術更快發展的動力簡單分析有這幾點:一是迫切剛需,二是技術突破,三是經驗積累。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上看,大規模的物種滅絕型的事件或者大規模傳播的疾病是可以迅速積累專項的知識和推動技術進步的,對醫學發展有著非常大的推動作用。隨著人類技術的突破和經驗的積累,壽命會普遍越來越長,我估計今天的00後估計會成為這個星球上第一批普遍活過100歲的人。人類壽命長短更是關乎未來星際航行的成敗。我覺得人類壽命能普遍突破500歲的時候,長時間的星際航行就有希望了。不要想著什麼休眠智能自動駕駛這類的問題,三個字「不靠譜」,比活夠500歲都難。
走出太陽系的第二步:星際航行器
科幻電影或者小說裡面描述的那種宇宙飛船在放大幾十、幾百倍恐怕也難以滿足星際航行的需要。而且就目前人類這個水平,建造幾個可以普遍用於太陽系內自由航行的飛船,就有可能讓一個、幾個國家甚至全球破產,所以可以進行星際航行的航行器消耗的資源更是難以想像的。
未來可以提供星際航行能力的飛船絕對不是一個類似航母、太空艙放大版形式。從各頭上算,飛行器至少要有月球的一半大小,才有可實現星際航行的能力,同時我認為月亮是一個不錯的星際航行器的原型或者說毛坯,回爐或者大修改造之後用於星際航行可行性還是有的。其次星際航行目的,除去最初的科學研究外,大部分還是要考慮到星際航行的成本問題的,一個消耗了巨量資源造出來的航行器,添加能源,搭載幾萬甚至數十萬名船員做一個哪怕短途的星際航行,飛個一兩百年(幾十光年內的距離) 不管到哪裡幹嘛,都要計算一下成本問題吧。我認為未來的星際航行無外乎就是三件事情,第一個是入侵或者防禦另外的智慧文明需要;第二個巨量的能源、資源回報;第三個殖民或者移民。本質上和100年前那些歐洲殖民者的想法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所以在人類沒有發展起來之前,遭遇地外文明是比較糟糕的。
GIF
走出太陽系的第三步:航行編隊的規模與形式
星級航行對現在的人類而言,還很遙遠,首先人類壽命不夠長,未來的星際航行絕對不會採用什麼輪換休眠的方法來解決,一艘有星際航行能力的艦船,哪怕只是運送一些資源或者貨物為主,也不是幾百個冬眠人類輪流蘇醒加上人工智慧輔助就能完成的。動則幾十、幾百光年的距離上,指望這種形式夠解決各種航行中出現的各種突髮狀況和問題,輪換休眠加人工智慧自動航行這個方法就像今天讓大巴司機和乘客全部睡覺,汽車自己開啟自動駕駛模式去環遊地球一樣不靠譜。要想實現在動輒幾十、幾百光年的距離上航行,人類的壽命必須普遍能夠達到500歲以上的時候,才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而且星際航行很可能是組隊形式的,不會簡單的一個或者兩個航行器就可以完成一次星際航行,星際航行編隊出行,至少需要這三種類型組合,裝載或運載航行器,能源補給航行器,安全防範或者作戰攻擊用航行器。
在未來的星際航行過程中會有很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主要的危險來自於速度,其次就是其他未知智慧文明,如果航行器沒有足夠大的個頭,恐怕緊緊是初期加速階段,各種宇宙離子的穿透和宇宙塵埃的碰撞,就足以毀滅航行器,並且殺死內部存活的人類。 以人類目前可以觀測到彗星為例,從速度上彗星的運行速度還遠達不到星際航行的速度,目前看它的速度即便是滿足太陽系內自由航行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但是你看一下彗星那醜陋的外觀和長長的尾巴,恐怕人類絕對無法接受一個速度接近30%~70%光速的星際航行器僅僅外殼本身有有如此大的損耗。所以在動力和保護措施上,應該從某種力場的角度解決。在保持航行速度的同時,還可以起到一個保護作用,讓航行器外形保持相對完整,減少不必要的損耗。
未來的星際航行或者小範圍內太陽系航行還應該是家族化、企業化的。每一個星級航行編隊都必須要解決佔用人類500年左右的壽命中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過程中小型社會結構、倫理道德、法律、技術維護、技術研發、編隊安全、突發事件、維修、維護等各種問題。電影《火星救援》那種場景甚至最基本的早期間探索都不算,頂多叫一次實驗。真正的星際航行一定是要大規模的,出行的編隊至少能滿足相對輕鬆的佔領一個行星的要求。
最後星際航行是一定是一種階段性的航行,在探明或者未探明的航行路線上設置若干個節點,分別做維護,加速,補給,所以我認為要想滿足一條線路上星際航行編隊航行,至少要數幾十萬人以上參與合作,這樣才能保證星際航行的補給、安全、防衛要求。所以我剛開始說,月球是一個比較合適作為星際航行的原型或者毛坯,第一目前人類探測到的結果月球上金屬含量較多,第二它足夠大,方便人類在內部做各種結構,至於外觀這個東西不是出去裝逼用,當然是越隱蔽越好,偽裝成幾顆迷失漂流的小行星或者一個拖著尾巴的彗星,是符合探索未知世界或者長時間星際航行的要求的,只要內部結構不散架,外觀坑坑窪窪的也沒什麼,因為即使你修的再漂亮,在宇宙中飛個幾十幾百年之後,看上去也不會好看到哪裡去。
GIF
走出太陽系的第四步:補給和目標星星的開發形式
人類的星際航行器到達接近補給星系、行星或者目標星系、行星。(注意,這裡說的補給是各種材料,人員,設備的補給,非動力能源,能源應該是在航行的過程中收集補充的。而且提供補給的行星一定是人類完全佔領的)大致順序應該是這樣的,首先,調整姿態速度計算軌道(這點劉大的三體中寫的比較明白,但是後來又出了一個「水滴」這樣的妖孽,總感覺和一個Bug一樣,居然可以在那種速度下隨意轉彎,雖然作為武器很生猛。)然後建立近地軌道站,關於這點,為什麼不是直接登錄,有三點:一、直接登錄風險大,看看《普羅米修斯》就知道為啥直接登錄風險大了。二、人類作為一個脆弱的生物難以適應各種大氣和重力環境,而在太空站就可以不去考慮大氣和重力的影響,只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很容易實現適合人類工作的環境。三、打擊和躲避的反應速度,居高臨下,好觀察,太空中速度快,反應靈活,打擊範圍大,各種優勢好過地面。最後建設太空站到地面的鏈接裝置,類似太空電梯的設想。方便低成本快速的輸送和運輸各種資源裝備。最後完成的樣子就好像一個有很多一根針管的針筒插在星球上,抽取星球上的資源,輸送各種設備,針筒和星際航行編隊通過星系內運輸飛船運輸資源,吸干一個又一個的目標行星。
讓我幫你留住美好時光!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