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因《吐槽大會》被關注的「脫口秀」,你能看懂它嗎?

因《吐槽大會》被關注的「脫口秀」,你能看懂它嗎?

在國內,與脫口秀最接近的表現形式無疑是已有二十年歷史的明星訪談節目,最近紅爆網路的《吐槽大會》將一種「全新」的脫口秀模式帶入大眾視野。而在小眾範圍內,劇場脫口秀也悄然興起。事實上,以上這三種表現形式都源自美國,那麼脫口秀到底是什麼?它是如何被創作並實現盈利的呢?

脫口秀是什麼?

脫口秀(Talk Show),即通過幽默的方式對新聞和社會問題進行評論、表達觀點,它的傳播途徑可以分為媒體平台和線下劇場兩種。電視或網路脫口秀通常以談話節目的形式出現,有列席嘉賓和觀眾互動。劇場脫口秀嚴格來說,則是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

Stand-up由美國傳入,通常是表演者獨立站在舞台上,以高邏輯性的「段子」製造笑點,帶動台下觀眾進行互動交流。它具備三個特點:第一,舞台簡單,聚光於表演者身上,達到凝聚觀眾注意力的效果;第二,暗化場地光線;第三,選擇封閉空間,讓觀眾能感受到周圍歡樂的氣氛。

與電視節目不同的是,Stand-up對表演者和觀眾都有一定的要求,表演者需要依靠邏輯和前後鋪墊的反差製造笑點,這也就加快了笑點的爆發速度。由於笑點密集,觀眾必須集中注意力去聽,否則錯過其中一個,後面的梗就很難理解了。

脫口秀是怎樣產生及製作的?

脫口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咖啡吧聚會,人們在此討論各種社會問題。然而,它真正得到發展是在美國,20世紀廣播的產生和人們對公共聚會的熱衷催化了脫口秀的誕生。與今天不同的是,那時的脫口秀大都是一言堂,只有講者的表述,沒有聽眾的參與。自20世紀80年代起,脫口秀已炙手可熱,成為了一種記錄文化與社會巨大變化的載體,節目內容與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密不可分。

一個優秀的脫口秀節目、或是一場好的脫口秀表演,並非如台前看到的那樣輕鬆,其幕後製作充滿了快節奏的緊張感。以美國的《科爾伯特報告》(The Colbert Report)為例,主持人Colbert曾在採訪中爆料了節目的大體製作流程:每天上午11點左右,當晚脫口秀的內容草稿便初步成形,所有的撰寫人(大多數不過30歲左右)被分為雙人小組後解散。經過幾個小時的編輯、打磨後,他們再把各自負責的講稿的最終版帶回來,為主持人所用。

脫口秀在國外

在美國,脫口秀既是一種電視節目,也是一種主持風格。各類脫口秀節目佔到了電視節目總量的40%以上,已成為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一把解讀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鑰匙。於1996年開播的《囧司徒每日秀》以惡搞新聞的形式諷刺新聞事件和人物,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該節目主持人喬恩·斯圖爾特(Jon Stewart),也曾憑此節目連續獲得十一次艾美獎。

美國電視網路之所以熱衷於脫口秀,是因為其相對其他節目來說製作費用低廉。然而,節目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主持人,這也使一些優秀的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身價不菲。 當然,在國外一個能做個人脫口秀的人,都至少有過幾年的俱樂部表演經驗,也就是前文提到的Stand-up。

說到Stand-up,就不得不提它的代表人物「加拿大脫口秀主持人Russell Peters」。他的表演取材自對周圍環境的觀察,主題多關注於「種族文化」這個邊緣性問題。拿不同種族的文化與性格差異來搞笑,是種冒險:不夠深入則笑果不足,太過火又會引起其他種族的反感。而Russell Peters卻將這些差異拿捏得恰到好處,加之他本人的生動演繹,每一個段落都會讓觀眾捧腹大笑。

脫口秀在國內

傳統意義上的談話節目,最早出現的則是上世紀90年代央視推出的《實話實說》。當然,這與輕鬆幽默的電視脫口秀有本質上的差別。後來,美式脫口秀文化通過字幕組和谷大白話這樣的個人譯者,在國內以短視頻的形式傳播。之後便陸續出現了模仿如《大衛· 萊特曼深夜秀》等知名脫口秀的電視節目,如融合了《今晚 80 後脫口秀》等。

國內Stand-up的先鋒人物,無疑是香港的黃子華。他的「棟篤笑」以豐富的政治內容、創新的詞語表達、社會現象剖析,為國內觀眾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喜劇大門。在大多數內地觀眾還尚未接觸到劇場脫口秀的時候,他已經在各地舉辦了多場世界巡演,可見其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網綜的興起,《暴走大事件》、《吐槽大會》等脫口秀節目逐漸走進大眾的視野。曾紅極一時的《大事件》在保有節目本身諷刺、吐槽特點的同時,為90後、自然等社會現象及問題發聲,影響著年輕的受眾群。

而曾創造20億播放量的《吐槽大會》,其形式也借鑒於美國有線電視的同類節目。第一季首期嘉賓請到了《還珠格格》爾康的飾演者周傑,節目中充斥著不少重口味的段子,一經播出就在網上引起強烈的反響。這檔節目背後的製作方「笑果文化」也隨之受到關注,第一季完結後不久,就宣布完成了 A 輪融資。隨後,它成立子公司笑友文化,在各地組建線下校園俱樂部、城市俱樂部,挖掘脫口秀新人。

脫口秀的文化意義

脫口秀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表現方式,要聽懂其中的笑點,必須對其文化背景、社會熱點有一定的了解。舉例來說,能夠用英文流利對話的人,未必看得懂美國的脫口秀節目。

笑果文化創始人賀曉曦的一段話,無論對喜劇或是脫口秀來說,都是很好的詮釋:喜劇可以跟生活和解,可以解壓。世界並不會因為你說的這個笑話而更好,但你卻可能會因為這個笑話而覺得世界好一點。

脫口秀的盈利模式

與其他綜藝節目相似,在媒體平台上播出的脫口秀節目的收益主要來自廣告投放,劇場脫口秀則主要依靠票務收入。這種盈利模式也正是當下國內脫口秀市場面臨的「營收困局」:劇場秀口碑雖好,但市場規模尚小、利潤不高;綜藝節目廣告收入雖高,但周播的頻率對演員和作者的消耗很大,容易導致創作枯竭,可持續性不高。

就劇場秀而言,國內的線下脫口秀俱樂部,近兩年才開始陸陸續續在一線城市發芽,大多數二三線城市還沒有這種文化。而在美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線下脫口秀俱樂部,僅紐約就有上百個,粉絲規模龐大。頂級脫口秀演員單純做下線脫口秀專場,年收入就可以達到上億美元。即便是普通的脫口秀演員,以此謀生也是沒有問題的,其整個產業鏈成熟的盈利模式可想而知。

就綜藝節目而言,它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可重複、沒有長尾效應。這就要求創作者有不斷創作新穎搞笑作品的能力,如此,專業藝人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我們曾做過一期笑果文化創始人賀曉曦的訪談節目,他提到「要把脫口秀做成產業」,點擊下方即可觀看:

笑果文化CEO賀曉曦:脫口秀就像籃球賽,李誕池子是灌籃高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一場強流感,再次拷問脆弱的中國兒科

TAG:造就 |